姚晨转行:我有钱了,却再也没有《武林外传》这样的剧本

2019-08-03     时光和小阿离

不知道大家对这段台词有没有印象——

“我叫夏雪!”

“我叫夏雨!”

“我叫下冰雹!”

这是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

三个孩子一次有趣的自我介绍。

记得以前每到寒暑假,

各电视台就开始轮播《武林外传》、《家有儿女》……

但是今天,暑假还是那个暑假,

当我不停换台寻找,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情景喜剧去哪儿了?”

1988年,在美国著名情景喜剧《考斯比一家》位于纽约拍摄现场的观众席里,

坐着28岁的英达,

那是他第一次,亲眼见到情景喜剧的诞生过程。

《我爱我家》剧照

回国后,英达打算采用这种形式完成自己的第一个导演作品,

要知道在此之前,国内甚至都没有“情景喜剧”这个词 。

这也就导致了作为“拓荒者”,

除了要攒齐一班人马,

寻找投资也是一项巨大的困难。

有一次,英达往家里捧回了六万块的现金,

在宋丹丹面前一把撒在了空中。

英达与宋丹丹

中国的第一部情景喜剧,

就在这两个人的欢笑声中,启动了。

1993年,《我爱我家》播出。

人们才开始发现,

原来电视剧不是只能像《渴望》那样演,

也可以“台上贫嘴逗乐,台下欢声笑语”,

而且这个发生在90年代杨柳北里18号楼202房的一个六口之家的故事,

讲述的就是普通市民生活的琐碎。

《我爱我家》剧照

英达说:

“家迷”(《我爱我家》影迷)对这部剧的厚爱,得益于人物和情节设置得特别生活化,特别真实,给人亲近感,很多人说,那个爷爷就和我爷爷一样嘛,那些事儿在我家都发生过啊。”


《我爱我家》主创团队合影

《我爱我家》的成功,引发了国内情景喜剧制作的热潮:

家庭题材的《闲人马大姐》;

都市题材的《都市男女》;

军旅题材的《炊事班的故事》;

抗战题材的《地下交通站》;

儿童题材的《家有儿女》……

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首部军旅题材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

当然,这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带给我们欢笑的同时,

也带来了惊喜——

2006年,章回体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在央视首播。

开播第一天,收视率只有1.95%,

第二天,数据就攀升到了4.26%,

时至今日,这部剧都在豆瓣上保持着9.5的高分。

《武林外传》的导演尚敬出身自空政文工团,

是一名副师级文职干部,

在此之前,他已经拍摄了

《炊事班的故事》、《都市男女》、《健康快车》等多部情景喜剧作品,

所以在阵容上,

他找来了闫妮、沙溢、姜超、洪剑涛,

这些同样来自空政并有过合作经验的演员。

《武林外传》导演尚敬与演员

在创作上,尚敬表示:“在《炊事班》的时候我希望表达手段更多一点,剧情更闹腾一点,因此借鉴了歌舞、戏曲等形式。”这种风格也自然延续到了之后的《武林外传》上。不论是魔性洗脑的“杜十娘做面汤”,还是带有穿越感的“健美操课程”。

我们不得不承认,《武林外传》把一个最难喜剧化的题材,拍得幽默有趣、老少咸宜。值得一提的是,这部80集的的大型剧集,总投资只有1000多万元,在片中扮演佟湘玉的闫妮每集的片酬只有2000元。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部打破了所有人对武侠、历史题材的刻板印象,并且制造了无数“流行语”的情景喜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不同于金庸和古龙,也不同于徐克和张彻,《武林外传》把一个江湖“掰开了”,“揉碎了”,然后倒进了一碗糖水里。

除了作为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

情景喜剧还有一项最大的贡献,

就是在它的丰富的创作需求下,

催生了大批优秀的演员、编剧和导演。

甚至在那些演职人员表的角落里,

写着不少今日明星的名字——

在《东北一家人》中,你能看到操着一口港普的邓超,

那时的他大学还没有毕业,

在话剧表演时被相中,到剧中客串。

也能看到“校草级颜值”还在线的沈腾,

那还是2001年,加入开心麻花还要等两年以后。


在《家有儿女》中,你能看到苗条帅气的包贝尔,

那时他还留着头发,

这也是他凭《别动我的抽屉》出道后,接的第一个角色,

能看到后来成为“六界第一美男”的马可,

那时他还是一个扮演小雪男朋友的邻家大男孩。

任何人都没有想到,一部《武林外传》,

既是巅峰,也是转折,

从这里开始,国内情景喜剧的制作开始由盛转衰。

《武林外传》电影剧照

导致这样的一个重要问题,

是演员的选择开始变化。

情景喜剧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形式之一不假,

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

它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演员戏路。

例如在《武林外传》中,由于各个角色刻画得都很出色,

所以不论之后演员们接到什么角色,

观众们都很容易出戏。

就算是姚晨,

也要凭借《潜伏》这种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才得以突破自己,

拿到华鼎奖最佳女主角,

摆脱了“郭芙蓉”的枷锁,

而且既是是在转型之后,姚晨也丝毫没有懈怠,

今天她也拥有了自己的影视公司,

投资了许多优秀的剧本。

也就是说,相同条件下,

在转型这件事情上,

情景喜剧演员要背负更大的压力。

其次,也是情景喜剧遭遇最大的瓶颈,就是创作。

白展堂的扮演者沙溢说过这样一段话:

“如今没有人会耐心地写情景喜剧剧本了,动辄七八十集的喜剧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宁愿写电影剧本,也不会写情景喜剧剧本。”

如果说“演员选择”是情景喜剧的外伤,

那么“创作窘境”就是情景喜剧的内病。

不论是注重语言技巧的英达,

还是喜欢视听表现的尚敬,

他们的定心丸都是背后一流的创作团队。

《我爱我家》关机宴上的王朔与梁左

但是不同于其他形式,

情景喜剧的创作需要兼顾数量和质量,

动辄上百集的剧作不但要保持连贯和流畅,

还需要每一集“单拎出来”都要是个好故事,

随着市场的变化,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吃力不讨好”。

于是许多曾投身于情景喜剧创作的幕后功臣们都选择了转行,他们或是改拍电视剧,或是选择到电影圈,而每当谈到情景喜剧的没落现状,每个人都表示出遗憾和无可奈何。

拍摄现场的英达与梁左

就像英达在采访中回忆起《我爱我家》的编剧梁左:

“创作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是一群人合力的结果,

后来我就说,《我爱我家》是梁左的戏,

这部戏全靠他撑了起来。

梁左去世,

我们也就不可能再创作出《我爱我家》这样水平的作品。”


互联网,既是情景喜剧的救星,也是情景喜剧的克星。

现在一个足够好笑的段子,

能在短短五分钟之内,蔓延全网。

但这样的快速传播,

也会让它以同样的速度消失在人们视线中。

现在的剧,只要剧情稍微甜一点,

只要能瞬间击中观众的少女心,

在众人口中,激起片刻的“水花”。

于是当让观众快乐和微笑的成本降低之后,

再也没有人愿意用心去做一部经典。


就像那句话说的:

钱多了,但心却不在这上面了。

曾经闫妮虽然每集只有2000元片酬,

是现在演员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

甚至一部剧会引来各种各样的投资,

但好的剧本却少之又少。

哪怕喜剧类综艺层出不穷,一年演出的节目足够办几十台春晚,

然而就算是《武林外传》的编剧,也不免感叹:

“在这个时代写喜剧就是在对抗全世界的段子手,

一个人当然是成功不了的,

轮到你的时候只剩甘蔗渣了。”


曾经达达杀猪菜的小馆,


亦或是人来人往的同福客栈,


都不只是一部经典,更是一段回忆和一代人的青春。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创作者再用心一点点,观众再耐心一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wL_WWwBUcHTFCnfYN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