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
俗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偷窃的行为,都会变得异常震惊,转而愤怒,觉得孩子现在偷小钱,长大后会偷更值钱的东西,走上歪路,一辈子都毁了。
大多数家长就会马上找到孩子质问,或是直接暴打孩子,家长粗暴的行为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抵消孩子内心的愧疚感,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甚至是再去偷窃。
邻居申妈妈的儿子在幼儿园读大班,一次去接孩子放学时,被老师叫住了。老师说,发现孩子的书包里面有张100元的钞票,问是不是申妈妈给他的。
当时,申妈妈就蒙了,自己从来没有给过孩子钱呀,家里人也不可能给孩子钱,而且还是100块,这么小的孩子,给他这么多钱做什么?
申妈妈突然想起来,上个周末去参加同事的婚礼,明明准备的是500元的红包,最后同事却抱怨她怎么给个400的红包,4多不吉利呀,搞得申妈妈当场颇为尴尬,以为是自己数错了,后来又补了一百。
现在回想起来,明显不是她数错了,可能是儿子从红包里抽了一张,想到这里,申妈妈立刻要发作,想当众把儿子训诫一番。
可老师却把申妈妈劝了下来说:这样当众教训孩子,效果并不好,孩子也有自尊心。孩子对钱没有概念,要找出他真正偷钱的原因。
晚上回家后,申妈妈故意对儿子说:“上周给同事结婚包的红包突然少了100块,也不知道是不是家里进了小偷。不过,也有可能是我数错了,或者是不小心掉了一张在家里,宝贝和妈妈一起找找,好吗?”
没过一会,宝宝就拿着一张100元出来说:“妈妈,我找到了,在这里。”
申妈妈看到,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宝贝真厉害,为了感谢宝贝,你可以要一样礼物作为奖励。”
宝贝马上就说:“我想要个霸王龙,其他小朋友都有。”
孩子这么一说,妈妈立刻就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偷偷拿钱了,每次路过幼儿园前的小卖部,孩子都会磨矶一会,原来是早就看上了恐龙玩具,想和小朋友炫耀,但家里已经有很多其他玩具了,所以妈妈就一直没有满足他。
而经过妈妈这次高情商的套数处置,家中的钱再也没丢过了。
在欲望的支配下,大部分小孩都做过趁大人不备,偷拿家里钱的事情,这种错误很多小朋友都会犯。
但不同父母的不同处理手段,带给小朋友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理智的家长会变坏事为好事,抓住机会给孩子上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1、不要上纲上线,粗暴批评孩子
发现孩子偷拿了家里的钱,父母不要贸然批评孩子。偷是一个涉及犯罪的词汇,一个几岁的孩子通常不会想到这么多,如果父母采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训孩子,会让一个几岁小孩的心理承受巨大的道德压力,在他的心理留下创伤,让他觉得自己的问题真的十分严重。
2、允许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欲望
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认知到,金钱能够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自己想要什么可以直接说出来,合理的愿望可以给予满足,不合理的愿望暂时不能满足,但可以商量出别的办法,不要每次都一口回绝孩。如果孩子的愿望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想用其他办法来满足自己,比如:偷。
3、不要当场“人赃并获”
很多家长喜欢“跟踪尾随”孩子,想要当场“人赃并获”,可这不是刑事案件,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查清楚孩子到底怎么拿的钱,拿钱又想要做什么。事后孩子会觉得成年人十分可怕,对家长也不再信任,这样的教育结果显然是负面的。
4、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念
允许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主动的谈到钱这个话题,公开表达出自己的欲望,并和他一起探讨他的欲望是否合理。很多家长拒绝让孩子太小就接触金钱,因此错过了价值观培育的最佳时期。
今日话题:大家平时是怎么教育孩子认识金钱的,孩子在对钱的认知上又犯过哪些错误?
ps: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