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趋势、新挑战、新思维、新战略——中国农牧食品业的思考

2019-08-20     爱农者言


正大集团顾问姚民仆被誉为“中国农牧行业管理教父”, 在本文中他阐述了我国农业的十大趋势和挑战、应该具有的新思维和新战略, 还指出了企业活命的十二字方针“现金为王, 苦练内功, 留住人才”。

新趋势与新挑战1:经济的不确定性

中国农牧食品业的新趋势和新挑战重点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绿色贸易壁垒;第二是养殖无害化、资源化、零排放;第三是饲料端全面禁抗, 养殖端减抗或限抗。如果从股市上看, 2018年出现2449点的历史低点, 对比2015年高点5178点下降52.7%。众所周知, 股市是市场发展的晴雨表, 反映出中国经济当前出现的两个问题, 一是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 国际保守主义势力不断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政治孤立主义, 给国家经济带来严峻的挑战。二是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发展, 主要是以政府推动下的扩大投资为抓手来保证GDP的增长, 而在扩大投资的组合中, 房地产市场又占了很大的比重。全国增长模式有很大的挑战。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施行量化宽松政策以经济刺激发展。2009—2017年中国广义货币 (M2) 平均增长13%, 截至2018年8月, 中国广义货币为22.7万亿元。与此同时, 货币供应量高于GDP需求, 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效果大幅度降低, 也给经济带来下行压力。数据显示, 截至2017年底, 我国房地产市值达到430万亿元, 是GDP的5倍、A股市值的7倍。同时中国总体经济杠杆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

新趋势与新挑战2:产业化既是发展前景也是陷阱

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轨迹, 产业化是必由之路。从原料种植到饲料工业, 再转向食品工业, 从动物的能源转向人类的能源。农业产业化像个“金娃娃”, 只要经营得当, 从头到脚都有钱赚。但抱紧它并不容易, 要把各个环节衔接起来形成链条, 需要做很多工作, 必须有一个健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业化是个美丽陷阱, 规模化不等同于现代化。规模化是手段, 现代化是目的, 如何把牺牲自然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化值得思考。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就是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装备农业, 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此, 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对传统农业生产的根本变革。因此我们要强调细节合作, 真心诚意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养殖业存在产能过剩, 如中国赖氨酸是全球赖氨酸需求的4倍, 无序地发展带来严重的浪费。

新趋势与新挑战3:禽肉的低成本发展会不断挑战猪肉价格

在中国, 猪肉的产量在肉类总量中占比64%, 因此猪肉价格决定了整体肉类的价格。但目前恰恰相反, 禽肉生产增长速度快于猪肉, 归因于禽肉产业提供给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效率, 对于猪肉是很大的挑战。在目前中国的各种动物蛋白生产行业中, 禽肉生产的工业化水平最高。据分析, 中国目前的禽肉人均消费量仍处较低水平, 年轻一代的中国人越来越喜食禽肉产品, 这使得禽肉行业有可能取得更高的市场份额。而大部分的增长来自于新兴的快餐服务和加工食品等行业。

新趋势与新挑战4:进口猪肉尤其是猪肉副产品价格会持续挑战国产猪肉价格

2011—2013年, 我国猪肉及生猪产品进口量持续稳步增加, 冷冻猪肉累计进口157万吨, 超过1995—2010年猪肉进口量的总和。2016年猪肉进口量高达160万吨, 超过了2011—2013年的总和。除2016年外, 大量国外猪杂进口均高于冻猪肉进口。猪肉及生猪产品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越来越大。如2013年和2014年猪肉进口保持高位, 延长了国内猪价在谷底徘徊的时间, 拉长了养殖户亏损期, 加剧了产能非理性调减幅度, 导致下一轮周期猪价的暴涨。

新趋势与新挑战5:绿色贸易壁垒是中国肉类制品出口的障碍

我国农业贸易体量巨大, 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目前, 大豆、食糖、棉花等农产品, 中国都是全球最大买家。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后, 美国农业成了受波及的重灾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中美两国农业资源禀赋不同, 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2017年, 我国自美国进口农产品241.2亿美元, 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9.2%, 我国对美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163.8亿美元。美国2000亿美元的征税清单中, 包含了我国绝大多数出口美国的水产品和果蔬产品。中国公布的征税清单显示, 大豆、谷物、棉花、水产品、水果、蔬菜及坚果制品、畜产品等众多农产品是征税重点。

新趋势与新挑战6:养殖的零排放, 无害化、资源化

养殖业环保越来越严格, 山东、江苏、河南、山西等地最为严重。环保政策对养殖业的影响巨大, “环保高压”让许多养殖户遭受巨大的损失, 但并不是所有的拆迁和停工都给予了适当的补贴。2015年1月1日新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 该法对污染企业的惩治力度大大加强, 新环保法的实施将使环保成本在生猪养殖成本中的占比显著增加。经调查, 建设一个4000头能繁母猪的规模养殖场, 环保投入高达2000万元。一般的小型养猪场支付不起如此昂贵的成本。

新趋势与新挑战7:2020年饲料端全面禁抗, 养殖端减抗、限抗

饲料端“禁抗”, 养殖端“减抗、限抗”大势已定, 将给饲料行业和养殖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养殖业生产水平会下降, 养殖成本会大幅度增加;饲料中不添加抗生素可能会造成养殖现场治疗用抗生素大量增加。不过, 畜牧业抗生素使用总量在“饲料禁抗”的初期可能不会减少。

新趋势与新挑战8:产能过剩

中国几乎所有产业都产能过剩, 农牧食品产业市场也会过剩。饲料产能已经过剩2倍, 养殖规模也是过剩的, 现在规模化的产能还有空间, 那就要看它们与小规模猪场的成本竞争如何?最后的竞争是产品成本的竞争。规模不代表现代化。从中国赖氨酸产能至中国的饲料产能严重过剩的规律看, 从这个行业心浮气燥的通病看, 中国养猪产能不用3年就会过剩。

新趋势与新挑战9:生物发酵饲料的兴起

如果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的饲料是第1代混合饲料, 七十年代是第2代配合饲料, 八十年代是第3代全价营养配合饲料, 目前正在兴起的是第4代——生物发酵饲料。生物发酵饲料是指通过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和生物提取等手段开发的安全高效、环境友好、无残留的优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的总称。未来, 生物发酵饲料将在饲料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生物发酵饲料将如何改变饲料养殖业?如今饲料养殖行业传统的模式为:饲料加工企业采购饲料原料加工成饲料, 饲料再卖给养殖场, 由此而产生的二次运输、加工、销售、包装、损耗、利润等增加养殖成本约500元/吨。而现代的模式为:饲料加工的场地由饲料厂转移到养殖场, 一次运输、生物加工、减少销售、包装、损耗、能耗、添加剂等将使饲料成本下降300~500元/吨。

新趋势与新挑战10:国与民的十字路口

目前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股票跌破发行价的超过了80%。股票跌破了质押线, 现在中国很多民营企业开始求国企“包养”, 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是民营企业还是国企走到最后?康师傅方便面销量和利润为什么减少?压力不是来自于同行之间的竞争, 而是来自饿了么、美团外卖平台的竞争。拥有2000万员工的尼康公司之所以倒闭, 压力来自于智能手机拥有的拍照功能。打败你的不是对手、颠覆你的不是同行、甩掉你的不是时代, 而是传统的思维和相对落后的观念。

新思维1:强化生态农业

几代人十多亿人的艰苦努力, 一场贸易摩擦后才发现农业仍然是我们的软肋。虽然从总体上解决了吃饭问题, 但中国每年进口的粮食人均达100千克, 还大量进口猪肉、棉花等农产品, 中国每年进口粮食1.3亿吨, 其中大豆9700万吨, 占全世界大豆出口量的64%。美国的农业就业人员数仅为242.2万, 而同期我国农业就业人员数为21919万 (2015年数据) 。

美国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化学化、生物技术化成为了其四大支柱。但美国农业真的所向无敌?美国农业光鲜的背后, 隐藏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高补贴”的巨大隐忧。除了上面提到的“五高”, 美国农业还因过分依赖化肥和农药, 土壤恶化和环境污染严重。美国31个州都存在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仅1个州每年就有31亿吨土壤流失, 美国中西部农田的表土以前深达1.8米, 现在只剩下0.2米。美国农业依赖化学肥料、农药、杀虫剂、除草剂, 用高投入换取高产出, 违反了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农业本性, 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病虫害抗性增加、品种资源单一化等。土地上的“投入产出比”达到边际效应后不增反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故事仍在上演, 不过现在是整个地球几乎都这样。

中国农业是否还要进行一次选择?中国农业应该如何选择?一定要选择美国模式?本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中国农业只有一个使命, 就是养活自己。中国在模仿美国农业和西方农业, 美国和西方国家却开始回望古代中国。

现代有机农业的正宗源头是中国。倒退40年, 中国农产品都是有机食品。过去6分钱/千克的有机西红柿, 今天已高达15元/千克, 价格提高了1000倍, 质量还不一定等同于当年。现在有机食品成了食品中的贵族, 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奢侈品。

仅从这个事例来看, 如果中国农业不以量为中心而是以质为中心, 且不谈有机农业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明中的作用, 就价格上来说也可以数以倍计的增长。以西红柿为例, 中国的农业产值乘以10倍是否是第一农业强国?中国的农产品凭质量第一, 难道会没有竞争力?

与美式农业相比, 生态农业能源消耗少, 水资源利用效率高, 有助于防止全球变暖。不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添加剂, 全国生产的有害物质就会大大减少。农业化学物质用量大幅度减少, 许多严重污染环境的农药厂、化肥厂就可“关停并转”, 环境会得到根本改善。长期下去, 耕地将变黑、变肥。如果中国30%~50%的农业实现了有机种植, 中国的生态环境改善将得到质的飞跃。

中美两国国情不同, 美国地多人少, 土地好, 适合大规模集约化经营。中国的土地稍差, 那些处于山区丘陵的耕地难以进行规模化经营。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凤毛麟角, 只能发展所谓的现代农业;我国人多地少, 有悠久的农业历史, 适合发展生态农业。

新思维2:在经济下行与危机时期, 企业要熬过寒冬, 争取活下来

在经济下行与危机时期, 企业要熬过寒冬, 争取活下来。本人认为要靠12字“活命”方针, 即“现金为王, 苦练内功, 留住人才”。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两种企业:一种是龙头企业, 用别人的钱赚别人的钱;一种是长寿企业, 用自己的钱赚别人的钱。

(1) 现金为王。所谓现金是经营性现金流为王, 而不是现金本身。一个企业只要现金不断, 哪怕是暂时亏损也倒闭不了。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期, 有充足的、可支配的经营性现金流, 永远是危机期的最大赢家。如果养殖企业一年的利润经得起2~3年的亏损, 那么这家企业是健康的。有专家认为, 在经济下行时期, 现金流比利润重要10倍, 比收入重要20倍, 因为所有熬不过去的企业都是死在现金流短缺上。

(2) 苦练内功。不管外部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 唯有做好自已, 就比别的企业耗得更久。积蓄能量耗到最后, 耗到其他企业倒闭, 自己的企业活下来。

(3) 留住人才。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人才是最重要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不要把亏损、业绩出现下滑当回事。财富可以暂时失去, 只要人才在。

新思维3:智能化是未来中国农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从信息互联网、社交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 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是万物互联时代, 万物互联以AMBBC为核心技术, 即AI (人工智能) 、MI (机器智能) 、Big Data (大数据) 、Blockchain (区块链) 、Cloud (云计算) , 将改变整个人类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 将对所有产业带来革命性改变。数据动态、数据即时、数据真实、数据共享、网络安全、平台开放、共享共生的智能产业是未来中国农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新战略——整 (整合资源) 、学 (不断学习) 、借 (造船过河不如借船过河) 、变 (改变思维)

整合分3个方面:大、中、小, 整合是21世纪最重要的策略。 (1) 小整合:企业内部组织的整合 (横向整合) 。如何整合部门业务, 做到扁平化、少人化, 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要提高管理效率。 (2) 中整合:集团内部公司与公司之间的整合 (协同) 。如何最大化利用公司资源, 我们能做什么?目前还没做到的有哪些?下一步需要做什么?这些问题都要深思熟虑。 (3) 大整合:外部资源整合 (纵向整合) , 包括终端产品销售和终端服务的整合。这些需要经营者深入研究“把产品当服务、把服务当产品”这两种模式的整合如何执行。

(未经本人审阅)

中国几乎所有产业产能都过剩, 农牧食品产业市场也会过剩。饲料产能已经过剩2倍, 养殖规模也是过剩的, 现在规模化的产能还有空间, 那就要看与小规模的成本竞争如何?最后的竞争是产品成本的竞争。

中国农业还要来一次选择?中国农业应该如何选择?一定要选择美国模式?本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中国农业只有一个使命, 就是养活自己。中国在模仿美国农业和西方农业, 美国和西方国家却开始回望古代中国。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人才是最重要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不要把亏损、业绩出现下滑当回事。财富可以暂时失去, 只要人才在。

作者:姚民仆 李成林 正大集团

来源:今日养猪业2019年02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oDDsmwBvvf6VcSZL-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