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巍55岁,“摇滚老炮”人到中年,近况曝光:前半生受抑郁症折磨,后半生只做自己

2023-12-13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原标题:许巍55岁,“摇滚老炮”人到中年,近况曝光:前半生受抑郁症折磨,后半生只做自己

许巍,55岁了。

不上综艺,不接广告,不发微博,鲜少采访,

他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以至于有人追问:

许巍,是不是凉了?

二十岁,他离开家乡,赌自己才华有人欣赏;

三十岁,他理想落空,饱受现实的折磨;

四十岁,他重回摇滚圈,却不再是曾经轻狂的“骂街少年”;

五十五岁,他频繁出现于各大音乐节,一手吉他,一手忧伤,在与他格格不入的时代,唱着那句: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

时间让中国摇滚改头换面,

却没带走人们对许巍的半分爱意,

“摇滚诗人”歌里的故事,依然属于每个人。

浪子的前半生

出生于一个高知家庭,偏偏性子不安分,

“逃课、打架、蹲号子”三件套,一样落不了,

蹲墙角外加罚站,是年少许巍的每日必修课程。

尽管如此,父母依然对他寄予厚望,

“中科院院士”的人生设定,听来似乎和许巍压根儿不搭边,但确确实实,是父母对许巍的期望,

“考88分都要回家挨揍”的日子,直到初二那年,彻底脱缰。

一首《拉兹之歌》点燃了少年的灵魂,一场谈判在少年与父母之间展开,

“我要把吉他。”

“好,那你要考上重点高中。”

虽然结果是少年以十几分的差距,无缘重点,

但这个成绩,已经远远出乎父母的意料,

那个秋天,许巍终于拥有了人生第一把吉他,是母亲远从上海买回的国产“凤凰”。

眼见着许巍对音乐的痴迷,到了无法扭转的局面,

父母请来补课老师,从摇滚教到巴赫,从吉他教到钢琴,期望许巍能考上音乐学院,

可结果是,许巍拿下西安吉他大赛第一名,少年一腔热血,收拾包裹,背上吉他就跑,

跟着草台班子走穴表演,以此证明自己丈量天地的无限勇气。

17岁的许巍,靠着走穴一个月赚二十元,行情不好的时候,甚至没钱,

勒勒裤腰带,没钱吃饭的日子,真不是滋味。

于是打道回府,入伍成为一名文艺兵,

一天除了训练、值勤,时间都用来练琴和看声乐书,

一年后鉴于表现优异,许巍得到了一个保送军医大的名额,

可他想也没想,就给拒了,

“我要当崔健,我要玩摇滚乐,我要成为中国最牛的音乐人......”

怀着这番壮志豪情,复员后,许巍到福建干歌厅,收入不少,工作枯燥,

日复一日的夜生活,麻痹了他的心灵,

直到黑豹《Don’t break my heart》的出现,他醍醐灌顶,

“干什么歌厅啊,简直是浪费人生!”

回到家,过了一年“啃老”的生活,专心写歌,

那首他自己写词谱曲的《Don’t Cry Baby》,成了后来被田震演唱并火遍全国的《执着》。

但许巍并不以为意,在他心里始终认为自己能写出比这牛更多的音乐。

于是组建了“飞”乐队,存活期九个月,

一朝火遍西安城,也最终因挣不到钱无奈解散。

最穷的时候,四五块钱一碗的羊肉泡馍,许巍都吃不起,只能心里暗暗发誓,赚钱了一定要来吃个爽。

1997年,许巍第一张个人专辑《在别处》发行,

工作人员听完都说“许巍,要火了”,就连矮大紧和窦唯都朝他竖起大拇哥。

可行业内一片叫好,行业外却反向平平。

千禧年,第二张专辑《那一年》发行,卖不动就是卖不动,

那一年,许巍没火,还解了约。

后半生只做自己

当理想与现实,拉开一条鸿沟,再骄傲的少年,也要低头看看路再走,

接不到商演,许巍又回到了一穷二白的日子,

人在北京城漂,出门没钱只能坐公交,

三五百块钱的酒吧驻唱,堪堪够他交个房租,

每天表演完下了台,就盘算着今天去哪个朋友家蹭饭吃。

穷到实在没法的时候,许巍卖了他的电吉他,

前脚递出自己的宝贝,转身就掉眼泪,

这时候还谈什么崔健?谈什么摇滚?为了生存,理想早已面目全非,

“在生存面前那纯洁的理想,

原来是那么脆弱不堪。”

“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样东西会使你迷失方向,那就是成功。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觉得北京太大了。

北京那么大,容得下无数人的梦想;北京那么大,大到人心空荡荡。

不得已,回到西安,封闭自己,

他常常坐在街口,不与人交流,枯坐一整天,

严重失眠,直到吃药都无法入睡,抑郁症找上了他。

1999年,许巍临近崩溃的边缘,

一个将音乐视为终极梦想的摇滚青年,最终在窘迫的生活前,失掉尊严。

凌晨,他穿戴整齐,走到阳台,爬出窗外,站在空调外机上,

只要跳下去,就能解决一切,

身后妻子的哭喊声传来,拽回了他游离的神经,

“你有没有想过我?”

妻子的质问让许巍意识到,他的世界不只有音乐,还有妻子,家人,朋友......

他开始钻研中国传统文化,从论语、中庸、道德经,到佛教古语,

他决心展开全新的“二次人生”,并告诉战友,自己不再干音乐,

而战友的一句话,出乎了他的意料:

“当初在部队,我看你每天要弹10个小时吉他。你要想做生意,我可以带你,但我不赞成你走这条路。”

正巧,朋友喊他回北京,

许巍签约了新的经纪公司,专心作词作曲,隐退幕后,

早上六点起床,到北海后头的山上跑步,日子规律、健康。

“那时候才知道生活原来是很健康的,突然发现生活是这样,你才发现多少年我都没过过生活。

我开始去观察人家,然后理解别人。”

《蓝莲花》正是出自一个偶然的下午,

某一刻,他很想弹琴,便跑到隔壁借了一把蒙古族的琴,

琴弦一拨,旋律出来了,配上歌词,令人如鲠在喉,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

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2002年,专辑发布,许巍真的火了,

旋律响起,在无数个深夜牵动人们的心弦,

大街小巷,人人都在听许巍,一个不再愤世嫉俗的“许巍”,

当人们追问许巍为什么变了,他说:

“我只是写出了我每个时期最真实的状态,生命不可能只停留在抱怨上面,骂街一点意义都没有。”

2005年,许巍在出道十余年的时刻,举办了第一场个人演唱会,

当日,北京场馆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屋顶,

媒体悉数到场,万人座无虚席,

面对眼前的盛况,许巍却傻傻地问道:

“这些人都是为了我来的吗?”

55岁,归来仍是“许少年”

没留恋于掌声与鲜花,许巍消失了近四年,

2008年,《爱如少年》专辑发行,没有宣传,没有推广,

所有品牌代言找上门,许巍统统拒绝,

隐去明星光环,不再追求商业价值,

许巍在自己的一方世界里,安静地做着音乐。

时光荏苒,内娱的音乐改朝换代,

许巍变了,也没变,

少了当年的野性与莽撞,多了对世界的包容与思考,

人到中年,许巍似乎不再是那个“许巍”,但是他一直在音乐的路上,背着一把吉他,嘴里哼哼有调。

2004年,许巍自掏腰包带着团队去英国拍纪录片,

那是披头士诞生的地方,许巍在利物浦洞窟酒吧连唱8首,在名人墙上按上了刻有自己名字的砖头,

当地的一位音乐人告诉他:

“你们专辑的第五首歌,是一个完美的作品,太东方了,没想到中国人把音乐做成这样。”

这句夸赞,让向来沉默的许巍,发自内心地笑了。

如今,他在北京西郊的村子里,租下一片果园,

每日在家中写歌、看书,与世隔绝,

人们鲜少在荧幕、社交网络上听到他的消息,00后一代也许连许巍的模样都不知道,

但只要他的歌声出现,人们都知道,那是“许巍”。

2019年,许巍新专辑《无尽光芒》发行,

专辑的封面写着这样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少年从时光中走来,从西安的城墙下,到北京的农村里,

“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人生已过半程,许巍,老了,却也青春着。

图源网络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dda1d1a31072ef9a174de334a7ef2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