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月,南昌起义余部在朱德、陈毅率领下,来到湘南宜章县地界,筹划发动湘南起义。朱老总在与陈毅、王尔琢等指挥官反复商议后,决定将进攻的目标定在宜章、郴州、耒阳等地区,意图在湘南建立革命根据地,将革命进一步推向高潮。
经过审时度势,我军将首先攻打的目标定在了宜章县城,宜章县城守备薄弱,只有几个地方民团驻守,战斗力薄弱。宜章县长杨孝斌思想极为反动,不得人民,宜章人民革命热情高涨,这些都是我军将攻击目标定在宜章的重要原因。
虽然宜章守军兵力空虚,但国民党反动派在湘南地区却驻扎有大批部队。稍有不慎,就会打打草惊蛇,引来国军大军来攻,就会极为不利。就在此时,一个人的到来,解决了这个难题,使得我军兵不血刃即攻下了宜章。
这个人叫做胡少海。胡少海,字绍海,宜章本地人。胡少海的父亲胡藻是宜章首富,家财万贯,胡家,则是宜章县头号名门望族。胡少海共有兄弟姐妹十人,他排行老五,人称五少爷。胡少海的大哥胡振文供职于湖北省财政厅,二哥胡振国则是宜章民团的“团总”,胡家在当地的势力,是非常大的。
生在这样的家庭,胡少海自然是妥妥的豪门阔少了。但胡少海却并不满足于这种生活,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为了追寻救国救民之真理,胡少海成年后即离家,进入粤军李国柱部当兵,追随孙中山,干起了革命。
由于家庭条件的便利,胡少海自幼即舞枪弄棒,枪法神准,凭借这些出色的素质,胡少海在粤军中进步神速,在北伐战争前,已经做到了营长。
大革命失败后,胡少海同情革命,对反动派的暴行深恶痛绝。在党组织最困难的时期,胡少海毅然入党,并拉起队伍,在湘粤边界打起了游击。
当朱老总要发动湘南起义时,湘南地方党组织即安排胡少海,利用自己140团副团长的身份做掩护,帮助朱老总进入宜章城,起义计划就这样制定下来。
1928年1月12日,胡少海骑着高头大马,引领着朱老总等人率领队伍来到宜章。宜章警戒本来极为严格,但看到是胡家五少爷“衣锦还乡”,急忙笑脸相迎。县长杨孝斌听说是胡大少率军回乡,自然是慌忙巴结了。
当晚,县长杨孝斌在县咨议局设宴,招待胡少海、朱德等人。朱老总化名王楷,假冒身份为国军16军140团团长,胡少海则是140团副团长,双方你来我往,把酒言欢。宴会上,“王楷”向县长信誓旦旦保证:有了我们140团防守宜章,县长大人就放100个心吧!
正当县长杨孝斌沉浸在宜章固若金汤的美梦中时,我军队伍在陈毅、王尔琢的率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除了宜章县城内民团的武装,当我军将士们包围县咨议局时,杨孝斌才如梦方醒,目瞪口呆,宜章就这样被我军拿下了。
起义成功后,我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朱老总担任师长,胡少海则担任第三团团长。第三团即是后来的红四军第29团,胡少海从一位豪门阔少,成为了我军的高级将领,不得不说是一个传奇。
我们随即召开公审大会,将杨孝斌等几个民愤极大的官员处死,宜章人民踊跃参加革命,我军实力急剧膨胀。在朱老总的指挥下,我军击溃了前来围剿的国军许克祥部,在宜章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此时,国军围剿大军纷纷来袭,为了保存实力,朱老总审时度势之下,决定率领主力部队前往井冈山,与毛委员会师。
而胡少海则率领第三团(改编为第三师)留在湘南,继续战斗。面对敌人的围剿,胡少海率将士们顽强战斗,浴血拼杀,在给予敌人重创后撤离宜章,与朱老总率领的主力部队顺利会合。
1928年四月,朱德、陈毅、王尔琢、胡少海等人,率领的湘南起义队伍,顺利到达宁岗砻市,与前来迎接的毛委员胜利会师。红四军成立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也开始燎原了!
上井冈山后,胡少海担任红29团团长,在第二次反会剿中,当红29团在湘南陷入困境时,胡少海力挽狂澜,重新聚拢了部队,最终将余部带回井冈山。
1930年,时任红20军军长的胡少海,在巩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亲赴前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32岁。
胡少海本为豪门阔少爷,却为了革命奉献了所有。因为胡少海参加了革命,其父亲胡冸藻勃然大怒,亲自登报,表示与儿子断绝父子关系,并悬赏捉拿儿子,对儿子下了通缉令。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胡少海不惜与家庭决裂,这种牺牲,是非常大的。
作为井冈山、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时期我军的高级将领,如果不是过早牺牲,胡少海在建国后保底大将军衔,即使被授予元帅军衔,也是正常的。
本文作者: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