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柔性治理为社区治理提供创新路径
▋关注
面对基层治理中层出不穷的复杂问题,传统的治理方式回应无力,而“以人为本”的柔性治理却能够通过撬动情感因素实现冲突的巧妙化解,在社区冲突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文 :柔性治理为社区治理提供创新路径
作者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李宇环 刘晓霞
图片 |网络
和谐社区是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但诉求复杂多元、矛盾纠纷频发是常见的城市社区实践样态,家庭矛盾、物业纠纷等问题屡见不鲜,成为社区矛盾调处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刚性理念下行政化的制度方法或强制性治理工具无法灵活适应各类纠纷情境。面对基层治理中层出不穷的复杂问题,传统的治理方式回应无力,而“以人为本”的柔性治理却能够通过撬动情感因素实现冲突的巧妙化解,在社区冲突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柔性治理以“情感”为治理接口,通过情感沟通疏解负面情绪,在社区共同行动中积累社会资本,凝聚价值共识,借助社区关键群体的联结互动消弭隔阂,形成“柔性治理基础—柔性治理工具—柔性驱动主体”的治理路径,实现“以情治情”。
社区柔性治理的逻辑转化柔性治理是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题中之义。柔性治理回应了民众情感需求,让民众在“拉家常”“送爱心”等交往互动中感受温情,在“圆桌会议”“居民大会”等协商平台上表达诉求,在“社区文化节”“社区文艺汇演”等活动中密切联系、增强向心力,一则能够拉近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的心理距离,二则能够提升民众对公共权威的信任度,激发社区主体的主动创造性,实现多元有效治理。
柔性治理是增强社区情感凝聚力的粘合剂。随着单位制的消解,传统民居格局从单位大院逐步演变为商品房小区,公民人格由“单位人”转换为“社会人”,“人情纽带”的断裂使邻里关系从昔日的“远亲不如近邻”变化为“邻里相见不相识”,人情冷漠的邻里关系极易催生棘手的矛盾纠纷。在此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柔性治理能够通过心理疏导、思想教育、情绪疏导等灵活而富有温度的沟通方式增强居民的认同度与归属感,通过民情直通车、群众评议、节日活动等新型参与机制凝聚社区居民,有利于塑造公共理性,增强社区向心力。
柔性治理是应对复杂治理环境的创新工具。城市基层治理中充斥着大量复杂交织、诉求模糊的“疑难杂症”。面对棘手的问题情境,柔性治理是基于刚性治理框架下的策略调适。作为刚性治理的补充,柔性治理能够及时回应传统治理工具难以奏效的问题,在矛盾调处过程中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情理结合、关系升温,实现人际关系的解冻。因此,柔性治理是化解矛盾的优势之道。
社区柔性治理的实践路径社会资本是柔性治理的情感基础,基层治理的第一要义便是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创造居民情感归属。社会资本的积累主要通过社会网络、信任与互惠性规范三个维度实现情感累加。其中,网络建构通常是以非正式沟通机制实现的,不论是同一屋檐下邻里间的相互问候或是社区集体活动中的沟通交流,各类交往形式都有助于破除社区居民的隔阂,凝聚居民合力,提升居民的熟识度。伴随着熟识度的提升,信任关系的建立对于矛盾调处至关重要,信任通过联结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为矛盾双方提供了开诚布公的机会。
有效的信息沟通在克服紧张情绪、纠正认知偏差以及改变冲突走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柔性治理秉持平等开放的理念,通过信息传递的开放、及时、准确以及沟通的双向性有效促使矛盾化解。传统的通过公告栏、居民大会等正式沟通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具有很强的传达作用,但是受众面容易受限。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治理打破了这种局限,通过技术赋能简化了信息查询流程,畅通了民意反映渠道,提高了多元治理主体间的沟通效率。
关键群体是柔性治理的情感驱动主体。关键群体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社区社会资本,一方面,他们在社区居民间具有较大影响力与动员力,可以聚合社区利益,动员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引领社区集体行动;另一方面,关键群体往往承担着“调和人”的重要角色,在社区治理中出现矛盾纠纷时发挥重要作用。依托非正式权威,关键群体能够积极运用情感动员、心理慰藉等柔性策略实现社区多元主体的包容与理解,直达强制性工具或外部权威无法直接作用的问题领域。
柔性治理将情感作为治理工具嵌入至社区治理实践中,通过积极培育社区情感资源,引导情感价值的回归。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治理工具的不断创新,从“讲理”到“讲情”的治理逻辑转化是对复杂现实的弹性回应。构建以情感归属、情感驱动与情感凝聚等治理机制为基础的社区柔性治理体系是实现社区有效治理的优化路径。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1862期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关注 | 建设人本社区,共创人民城市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引领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