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马山县加方乡琴让村是一个集“老、少、偏、山、穷”为一体的贫困村,2015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301人,贫困发生率为30.13%,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被县乡认定为贫困村。
为引导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加方乡琴让村班子在2016年至2018年争取到260万元村集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村集体经济和扶贫产业的发展。有了村集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后,琴让村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委成员通过实地考查调研,决定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由党支部书记曾克松带领群众搞好村集体经济发展。曾克松联合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梁正科,规划创办旱藕生产合作社,把原来小规模的旱藕粉手工作坊扩大规模,形成规模化生产车间,扩大经济效益,但却在资金筹集上遇到了困难。
马山县加方乡山琴种养专业合作社大门(何德蓉/摄)
琴让村村委和驻村第一书记经研究认为,旱藕粉是马山县的土特产品,深受外来游客的喜爱和本地群众饮食习惯的青睐,而且加方乡生产旱藕粉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对旱藕粉生产工艺技术较为熟练,决定把争取到的部分扶贫资金扶持琴让村旱藕粉加工厂,指导曾克松和股东共同创办村里的第一个合作社——马山县加方乡山琴种养专业合作社,培育村里的扶贫产业。
马山县加方乡山琴种养专业合作社获得村集体发展资金50万元后,立即对小作坊加工厂进行改造,建起了一座标准化生产车间的旱藕粉加工厂,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合作社接着通过采取“种植—回购—深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发动群众和贫困户入社,为入社农户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和提供种植技术指导,使农户种植旱藕得到大丰收,亩产鲜藕2000多公斤,按每公斤1元收购,农户每亩可收入2000多元,相对传统的玉米种植来说,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较大程度提高了贫困户的种植收入。合作社因扩大生产,加工能力比小作坊时期增加了10倍。加工厂因扩大生产,给贫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务工机会,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就业,增加收入而脱贫。同时,村集体也通过专项资金的激活每年从旱藕粉厂得到3万多元的经济收入。
在旱藕粉加工厂里,工人在制作旱藕粉。
琴让村通过给山琴种养专业合作社扶植资金扩大旱藕粉加工,不仅带动了本村村民种植旱藕发家致富,还带动了全乡3个深度贫困村也发展旱藕种植产业,全乡因合作社的旱藕产业直接受益农户195户(其中贫困户124户,贫困户受益覆盖率超过60%),种植旱藕面积达500多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引领作用凸显成效。
琴让村旱藕种植
琴让村旱藕产业发展起来后,第一书记认为,依靠单一的产业发展会存在一定风险,只有形成产业多样化发展,才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因此,琴让村决定利用100多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村里的马山县琴宿牧业有限公司、马山县山山农业有限公司、马山县加方德利达养猪合作社和加方蚕勤种养合作社等四个公司(合作社),让他们先后发展了100余头的肉牛养殖产业、香菇产业、甜玉米种植产业、130亩400平方米蚕房的种桑养蚕产业,村集体经济也在产业发展中获得了收入。
马山县琴宿牧业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基地(何德蓉/摄)
加方乡琴让村经过激活扶贫专项资金扶植村里的能人发展产业,使得琴让村的产业盘活起来。截至2018年底,琴让村贫困户依托产业发展而脱贫的有121户438人(含退出户),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30.13%降为2.12%,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56万元,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目标。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黄冠超 潘国康
编辑:蒋谭鲜
审核:韦绍群
监制:王宏璇
马山县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