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丰县联安镇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是陈炯明、陈潮、彭桂、彭沃、黄志忠等英才之故乡,明代还出过十五省拨贡元的马尚琮,清代出过举人马逢蕃(马尚琮的十世孙),著名音乐家马思聪正是马逢蕃的后人。
清朝统治者为方便统治,蓄意在民间挑起乌红旗派别,经常械斗。当时,石塘、田心、优埔三约代表在石角山会旗宣誓,规定各约不得介入乌红旗械斗,要联合起来保护三约人民的安全,故取名联安。
陈炯明与陈潮
陈炯明系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人,辛亥革命元勋。曾任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等职,创建中国致公党,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在近代史有巨大影响。
今联安白町村有陈炯明故居,系传统建筑的“三间过”民居,1878年1月13日陈炯明就出生在此屋的西厢房,5岁入读白町村私塾,7岁离开白町村,随祖辈迁居海丰县城,入读县城寨仔埔黄氏家塾。
名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陈潮(1882 - 1911),也是联安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参加陈炯明在海丰秘密设立的革命组织五坡会,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宣统三年)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前夕,应召为“选锋”(敢死队),并约同辈四十五人赴广州参加,因语言不通,地形不熟,蛰居于始平书院之贮械机关。4月27日起义发动,始平书院突然被清军包围,他在激战中殉难,年仅29岁。后收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民国初年,陈潮故里联安霞埔乡设立“陈潮纪念学校”(今陈潮纪念中学)。
田心马的旗杆夹
在联安田心村祠堂,矗立着好几副旗杆夹,这是古代功名的象征。其中有一副刻有“十五省拨贡元”字样的旗杆夹,主人为马尚琮。联安人传说其曾官至巡抚。记者查阅海丰县志,发现海丰历代并无官至巡抚者,马尚琮其人在功名榜中被归入“贡生”行列。在科举制度的功名中,贡生逊于进士、举人,不过也算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
倒是马尚琮的十世孙马逢蕃考取了举人,迁居海丰县城幼石街。马逢蕃,字一佐,清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科恩科举人,任广东高州府电白县儒学教谕,敕授修职郎,官秩正八品。同治十二年(1873年)董理编纂《海丰县志》之事。
据叶良方《叶初春并非海丰知县》一文:“黄举人(赫赫有名的海举黄汉宗)的父亲恩贡生黄荣是举人马逢藩的老师,黄举人与马举人又是好朋友。有一天,黄老师和马举人一起到县城灰窑头运粮。年老的黄贡生爬上马车想查看稻谷的质量如何,不想身体失去平衡而仰面跌地,屁股被载粮的车轭所伤,回家医治无效而亡。马举人有感自己没有尽到保护老师的责任,于是为弥补过失,就按照海丰农村的风俗习惯,充当孝子送棺出殡。但到出殡时,黄举人反悔,以在场的两位帮工为证,告到县衙门,非要将已入殓的父亲验尸不可。县官不得已叫忤作开棺检验。结果,黄贡生果然是被车轭撞伤而亡。在旧时代,开棺验尸属于不孝之举,加上诬告也是要判刑的。故此,黄举人被判流放充军。”但叶良方认为此事有疑点,因为:“黄汉宗被充军离别海丰之际的《答马举人》诗六首,按在两人已经交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之事。”
来源汕尾日报记者 沈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