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后=忙得四脚朝天?错!我教会孩子极简3招,整个人都好了

2019-11-29   妈咪读呀

妈咪读呀

最近看到一个数据,说英国有75%的父母因为工作太忙,晚上没有时间和孩子们交流,很多孩子被放到托管中心照顾。不禁想起了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微博,一位00后小朋友给自己爸爸的领导写信,希望可以用888元买爸爸一天的陪伴,字里行间透露着经常见不到爸爸的心酸。

忙是现在大家普遍的认知,为什么忙?

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自己每天有很多事情,工作总是做不完,家务总是有一堆,钱好像永远也不够花!更重要的是,这么忙好像也并没有把自己的生活改善多少,还是一如既往的乱糟糟,甚至有时候因为这种糟糕境况而莫名脾气暴躁,甩脸色给自己亲近的人,跟家人的相处时间也越来越少。

为什么别人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游刃有余,而你却忙得像陀螺?那是因为,你把生活变得复杂了。有一种“极简生活”理论,分享给大家。接触到极简理念后,我的生活开始发生奇迹般的改变。与一年前相比,工作、处理家务效率都提升了很多,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自己、关注家人,生活有了更多的鲜活,而且正在向着更为鲜活的方向发展。

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最大的,尚未实现的愿望是什么?

然后再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个愿望尚未实现,是什么阻挡了你?

你是不是发现,不管什么原因,都可以总结成三个词:时间、金钱、精力。

那极简生活能带来什么?


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论为了购买某些物品而努力赚钱还是清洁并整理他们,我们所拥有的物品都在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当我们我们选择极简,减少拥有的物品,就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更多的金钱:由于购买更少的物品,我们支出自然减少。

更为慷慨:以一种获取更少,成本更低的生活方式,我们有机会为我们关心的事物提供更好的财力支撑。想一想,当手里有闲余资金的时候,你是不是更愿意去做公益?

更少焦虑: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在竞争我们的关注度,不管是频繁推送的信息,还是商场里层出不穷的打折标签,你总是担心自己错过最大的折扣,错过重要的信息,但实际上呢?

拥有更高品质的东西:花费在过多物品上的金钱变少了,我们就有更多的金钱支配在高品质的物品上,减少担心享受高品质物品而需要负债的担忧。

为孩子们树立更好的榜样:孩子们最想从家长嘴里听到的3个字一定是“我爱你”,而不是“……大减价” “……真烦啊”之类,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教给孩子们一种真正有益的思维模式。

更多满足感:当我们缺少某种物品时,这种表面上的缺乏感使我们感到不快,然而,拥有物质永远不会满足我们内心的全部欲望,就好像拥有一双新鞋子就必须要拥有一件新裙子……当我们实践极简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在考虑,如何用这一双鞋子和已有的服饰穿搭的更有感觉,穿搭出更多风格,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自我满足的探索。

怎么开始极简?

首要要认知,极简不是放弃一切!很多人认为极简就要像日剧《我的家中空无一物》一样,最好能够家中什么都不存在,这是对极简的极大误解,极简是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来专注于某些你想做的和你关注的事情上。这些事情也正是你可以实践极简生活方式成功的关键,比如你想和家人共度晚间时光而不是忙着收拾房间;你想让自己不必那么忙碌。极简的前提是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在必要的生活需求下提升物品的使用价值。


极简同时也是在对原生家庭带来的习惯的一种审视,通过这个过程来保留自己想要的,摒弃自己讨厌的印记。

其次,极简不是整理物品而已。极简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就好像衣物,看上去好像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但事实上他们所起的作用远远不止是保暖,衣物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了世界对我们的看法。相比较邋遢,缺乏自己风格,满身廉价感的人而言,干净、有自己风格、讲究品质的人会得到好感和更多的机会。

极简,从最简单处着手就可以了。先扔掉那些没用的东西,处理东西的意思是,现在就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不要优柔寡断,一旦决定要丢弃什么东西,就不要后悔;

从家中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开始,比如客厅、卧室、浴室寻找那些你不止一件的东西,然后只留下一件;

那些曾经有用,曾经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并不代表永远都有用,纸质的物品长时间久放会积灰,占据家中空间而且对不利于家人健康,可以选择数字化保存;


明确每样东西的固定位置,做到一目了然,把使用频率高的东西收在一起,尽量少用收纳工具;

桌子和沙发上不要放东西,把“不想看到”和“不想让别人可看到”的东西藏起来 ,家中物品的商标越少越好;

能在5分钟内解决的事情,就立刻动手做“想到之后立刻实践”,提前想好下一步要做什么;

除了清理杂物,阻止那些不喜欢的,没用的或者既不喜欢又没用的东西进入你的家门。真正购物之前,请一定要等一等,如果过了一两个星期,你还想要这样的东西,那可能才是真正下手的时机。

如何带家人一起极简?

我们总是更容易看到别人的杂物,而不是自己的,未经同意就将极简主义强加给他人,并处理掉他们的物品,夫妻之间很少会对所有的事情都持有100%一致的意见,所以沟通很重要,同时关注自身也很重要,我们应该先关注将自己的物品极简化,再对家人,甚至是家庭共有财产进行极简化。

家里有小朋友能极简吗?

很多妈妈们觉得家里有宝宝,就不存在极简这种生活方式,如果家中有小宝宝,重要的一步是如何将极简主义引入他们的生活。不把伪选择和丰富物质的虚假力量摆在他们面前,这样我们就能延展和保护他们的童年。

在要求孩子们做到极简之前,自己要做到榜样,如果你买了一条裙子,一年中只穿了一次,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们放弃他们临时起意购买玩具呢?

针对年幼的孩子们,孩子们可能从来都没有听过“极简主义”,更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慢慢尝试:

一、 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极简主义,向他们解释,为什么家人会选择这种“拥有更少”的生活方式。

二、 聆听孩子们的问题和顾虑,尽可能给出答案,向他们保证,这种方式并不是再也不买东西,而是购物时会做更为周全的考虑。

三、 当孩子对极简主义有略微理解时,和他们一起找出最容易被处理的物品,比如不再玩的物品、不再阅读的书籍……他们很快会发现,没有这些东西,他们的生活也不受影响。

四、 设置边界,与孩子们沟通,比如告诉他你拥有的玩具只能装满一个柜子,所以要认真选择玩具,选择那些你真正喜欢的,购买玩具时,可以问问他“你的玩具柜空间有点小哦,如果你把它带回去,就要放弃一位小伙伴,你确定要带他回去吗?”所有的类别都应该有一个边界,这样孩子们就会对自己的物品数量保持警惕,慎重选择想要的物品。当然,要保留允许他自行选择保留什么,拿走什么的权利。

五、 当你的孩子们学会有效地应用边界时,应该鼓励或者奖励他们,给予他们正面反馈,比如有趣的家庭体验、或是周末去周边城市来一趟短途旅行……

学龄前的儿童正是容易有抵触心理的年龄,他们更愿意自己做出决定而不是听从父母的建议。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更倾向于与同龄人保持一致来寻找认同感,广告商也努力通过营销激发他们的购物欲,试图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变成他们的忠实消费者。

学龄后的孩子们都愿意找到改变世界的一项事业,孩子们的这些理想主义是培养他们极简主义的好帮手,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更大的理想,而不单单是购买最新款的电子产品。

当他们拥有理想的时候,我们鼓励他们自己为理想付费,比如想要拥有一套高价值的乐高,就可以鼓励他用自己的储蓄或自己赚钱来购买,这将会在他们的心中创造出很强的拥有感和物品珍贵感。

网络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销永远不会消失,我们不能因为不想让孩子临时起意购买物品就永远不让他看广告,这也根本不现实,可以和他们一起探讨广告,帮助孩子们读懂广告背后的秘密——他们想通过这个广告向你推销什么?你觉得你有需要吗?为什么?你现有的物品里有没有类似的功能?……

寒暑假可以适当带他们去不发达的地方看看,这将会对他们不珍惜物品、经常性临时起意购买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培养孩子们极简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既要有耐心也要有恒心,培养孩子们极简的最初和最终目的都是孩子们认识到“当我们不再认为抓紧就是占有,不把物质简单地等同于幸福时,也就更容易抓住生活的小确幸。”脱离物质绑架,更好地享受美好生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