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春之祭》巡演上海开演 死之献祭的道场开启生之狂欢

2019-10-18     眼见

“时隔一年的《春之祭》经历了欧洲巡演满载盛誉回到中国开启了她在国内巡演的上海首站。

面对大师级主创团队的创造,我更想说16位舞者:在昨晚,我看到16位舞者正在脱胎换骨、破茧而出般的状态;看到身体关节中的音乐细节、看到彼此摩擦间的结构线索…创造者的“图形意念”在身体上渐渐显现,看到她们体内隐藏着的那只编者之手的蕴势… 对于创作而言,演员的诠释是创造者的化身,那个魂魄唯有透过身体(乐器)的载体来传递。

我为昨晚所看到的身体而欢喜,它让人确信这些身体在未来的可能性… 对于杨丽萍,虽然她在世人眼中已是登峰造极且炉火纯青,但我所看到的她是在为精神的终极魂魄而攀登--作为一个信徒在攀登。她对作品的谦逊之语,让你刹那明白这颗对艺术的虔诚之心、其实是对彼岸的信仰之心。为此,更加祝福舞者、期待舞者!”——何训田

11日晚,杨丽萍舞剧《春之祭》在上海保利剧院上演,正式开启国内巡演之路。当晚的舞台、灯光、音乐、舞者形态……无一不是观众谈论的话题。

粉丝说:

15日,《春之祭》团队前往南京保利剧院演出。当晚演出结束后,杨丽萍及其主演团队与在座的观众们进行了一次分享。

本剧主演小金花是一个大理农村的白族孩子,11岁之前还在田里干农活,上山砍柴。后来被杨丽萍发现,15年以来一直跳舞,近几年担任多部舞剧的主演,本剧筹备的两年多时间内,仅《双修》一段舞蹈,她足足跳了上千次。主演祭司的朱凤伟(大朱),最喜欢赤脚跳舞,因最近参加《舞蹈风暴》名声大噪,在现场拥有众多粉丝。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用在杨丽萍和她的舞蹈身上最为贴切。在与观众们交流时,杨丽萍也谈了自己的理解,她现在做的实验性现代舞,比如《十面埋伏》《春之祭》等,正是要把中国的文化、符号甚至服饰、妆容、美术这些东方美学,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达到世界级审美,得到国际认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16日晚,《春之祭》还将继续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

与大多数《春之祭》版本只留黑、白、灰、红的极简美学相反,美术指导叶锦添为杨丽萍设计的舞台具有浓烈的东方风格:朱红、漆黑、钴蓝、土黄的浓烈色块,铺满地面的六字真言,藏式面具垂坠的流苏,度母光环上镶嵌的的宝石(度母,全称圣救度佛母,为观世音菩萨所化现之身,藏传佛教笃信度母可以普度众生。杨丽萍版《春之祭》借用了大量藏传佛教元素),舞者的荧光指套,闭目时眼皮上绘着的眼睛……

音乐自黑暗中响起, 15名舞者同时启动。三角阵和着诵经声共振,头、颈、肩、肘拧错,腰背的俯仰倾拉,都在敦煌风格缜密的舞谱定规下完成。这画面仿佛不是人在起舞,而是唐卡上的神灵复生。

神女的长指甲浸满绿色,引春上身化为春神,由一段集体舞蹈宣告了季节“春”的到来。祭司自代表神间的半圆形铜台上走出,在多而媚的春神之间纠缠行进,与其融合旋即又与其分离。祭司借助狮头在众少女间展开一项仪式,从最初邂逅的少女开始,她们侧身,依次把头伸进狮子围满獠牙的嘴--狮子的形象在佛教中代表至高无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对抗着混沌迷茫的世界,让人振聋发聩。

一个很奇妙的服装创意是,在扮演祭司的舞者背部添上森森白骨以代表祭司“死”的一面,而当祭司以正面示人的时候,展现出的则是其“生”的一面。在混沌如母胎的黑暗中,舞者的身体被追光依次照亮,肢体的韵律仿佛乐谱上被描黑的音符,举手投足间气息的灌注则如梵音吞吐,在剧场内放大、弥散。

杨丽萍版《春之祭》调用了如此多的美学符号,用以缝合神与人、中与西、繁与简之间的裂隙。将东方式的转换融入其中,即从献祭到献身--类由被神选择的祭品,变成主动牺牲的修行者。神与人之间的绝对统摄关系随之翻转。

10月11日起,杨丽萍版《春之祭》正式踏上国内巡演之旅……死之献祭的道场上,开始了生之狂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LPU4G0BMH2_cNUght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