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尚没有专门用作领导人的专机。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航空工业,大都是依靠苏联的援助,领导人外出乘坐的专机飞是苏联援助伊尔-14型飞机。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又从英国、苏联、美国引进了“三叉戟”、“伊尔-62”作为领导人专机。
毛泽东到各地视察喜欢乘坐火车专列,但也曾多次乘坐专机,还演绎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1956年5月,毛泽东决定乘飞机去广州视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坐飞机。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深感责任重大,劝他乘坐苏联顾问团的飞机;但是毛泽东说:“我们有自己的飞行员,我一定要坐 中国人自己驾驶的飞机。”
当时中国空军只有里-2和伊尔-14两种型号的运输机。伊尔-14性能优于里-2飞机,但装备部队时间较短,飞行员对其性能还未完全摸透,为了确保专机安全,刘亚楼决定选择伊尔-14飞机作为毛泽东的专机,并由多次为周恩来飞过专机的专机师第一任师长胡萍担任这次飞行任务的机长。
作为毛泽东首次乘坐的专机,伊尔-14上的设备简陋,为了便于毛泽东休息,还临时加装了软垫。但是汪东兴检查专机后,认为毛泽东喜欢睡硬床,于是又用硬木板为毛泽东铺了一张硬床。
1956年5月3日,毛泽东来到专机前,机长胡萍代表机组向毛泽东报告:“飞机已经准备好,请毛主席上飞机。”毛泽东和机组成员一一握手,说:“你们都很年轻啊!” 为了确保专机安全,这一天全国所有飞机一律停飞,沿途的气象站、导航站都全力保障专机飞行。
飞机起飞后,胡萍让专机保持在海拔 2700米的高度,在武汉机场中转加油 后,不久就进入气象学上的“华南准静止锋”。受气流的影响,飞机颠簸得很厉害,大家担心毛泽东的身体能否承受得 了,可是毛泽东照样与大家谈笑风生。 到达广州白云机场上空时,云底高只有120米,水平能见度仅5公里,飞行员根本就看不见跑道。
尽管气象复杂,但机组临危不乱,凭着高超的技术,一次成功着陆。在飞机上颠簸了近8个小时的毛泽东毫无疲态,他走下飞机后,对前来迎接的广东省委书陶铸说:“还是坐飞机快,当天就到了广州。” 在结束广州的视察后,毛泽东转道长沙、武汉回北京。毛泽东在武汉还畅游长江,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作。
6月4日上午,毛泽东乘上专机机,按照预定航线向北飞去。飞到河北衡水地区上空时,天气突变,飞机遇到雷区积雨云,乌云翻滚而来,强大的雷电干扰让飞机上无线电通信失灵,飞机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在强烈气流的作用下,飞机剧烈地颠簸起来,机长胡萍心里万分焦急:因为飞机上坐的是毛 泽东,不能有一点闪失!
胡萍和领航员张振民仔细分析气象后,决定不进入雷雨区,采取蛇行绕飞的方法,躲开危险的雷雨云区绕行。飞机在胡萍的操作下,先绕到河北沧州,再折向北,经天津杨村飞往北京。
此时,北京西郊机场指挥塔台由于与专机失去联系,等候接机的领导同志们都在为专机的安全担心,空气紧张得像是凝固了似的。直到毛泽东乘坐的专机出现在大家视线中,并平稳落地后,接机的刘亚楼急忙奔向停机坪,对着毛泽东说:“主席啊,吓死我了!我的脑袋可都掖在裤腰里了!” 毛泽东微笑着握住刘亚楼的手,幽默地说:“你还骗我说空军没有好的驾驶员,这下我可揭穿了 你的鬼把戏了。”刘亚楼转头对胡萍说:“你们要好好总结经验,以后毛主席还要坐 你们的飞机。”毛泽东也走过来与机组成员握手,连声说:“同志们辛苦了!祝你们腾云驾雾,在暴风雨中成长!”
此后,为了保障毛泽东的安全,中央政 治局决定在毛泽东外出考察时一般不乘坐飞机, 改乘火车或其他交通工具,所以人们的印象是毛泽东出行视察都习惯于乘火车专列。不过毛泽东还是有过多次乘专机出行的记录,从1957年3月至1958年9月,毛泽东就曾多次乘坐一架编号为4202的伊 尔-14II型飞机,飞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