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起二战中的装甲部队,大家总是容易想起苏联的钢铁洪流,或是德国的坦克动物园,也可能会想到美国那浩如烟海的M4中型坦克,亦或是想到英国的那些奇形怪状的坦克。但是意大利,却长期地被忽略了。确实,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表现,只能用战斗力低下来形容,但这不代表他们就没有自己的装甲部队了,尽管这些装甲部队在战场上最大的用途是被击毁。今天我们就重新翻开尘封的历史,看看意大利的装甲部队,都曾经装备过哪些轻型坦克。
一、意大利的坦克需求
1917年10月24日,德奥联军向盘踞在奥匈帝国境内的意大利军队发动了进攻。可怜的意大利人之前连作战形式呆板的奥匈帝国都打着费劲,何况是强大的德国人?于是抵抗了没三天,100万意大利军队就被打的土崩瓦解,让25万德奥联军撵的和兔子一样。这一下意大利军队被歼灭的只有3万人左右,但是被抓的俘虏却有足足26万,还被德奥联军占去了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说,这一场被称为卡波雷托战役让意大利是元气大伤,前11次伊松佐河战役的胜利全都泡了汤。
此时意大利猛然意识到,要是没有新东西,自己那是万万赢不过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联军的。于是乎,意大利就把目光放在了一战中的新式武器——坦克的身上,并在1918年着手进行法国FT-17轻型坦克的仿制工作。这一仿制工作是由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负责的,作为意大利的军火龙头,交给他们也是理所当然。
对于FT-17轻型坦克的仿制工作,菲亚特公司在1918年秋季就完成了。按说意大利军方是要求在1919年5月份交付坦克,并且下了1400辆的订单。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所以订单也就削减到了100辆。
菲亚特公司仿制的FT-17被意大利军方称之为“Carro d'assalto Fiat 3000, Mod. 21”,意思是突击坦克菲亚特3000,“ Mod. 21”的意思是1921年投入使用。如果从外观来看,菲亚特3000轻型坦克的和FT-17轻型坦克基本不大,但是炮塔很容易分辨二者——菲亚特3000轻型坦克的炮塔是一个独特的八角形炮塔,通常这被用来区分二者。
另外菲亚特3000轻型坦克的车体长度要比FT-17短一些,但是宽度则要大一些。两侧的履带也做了重新设计,另外还在履带两侧加上了裙甲和排泥槽用以保护坦克的行动装置。
它的出彩之处在于它的时速,相比于当时FT-17的时速只有每小时10公里,采用了菲亚特四缸汽油发动机的菲亚特3000轻型坦克能跑出每小时18公里的时速,算得上是当时的“坦克最速”。而武器配置上,菲亚特3000轻型坦克一开始只配备了6.5毫米的机枪,这点火力未免让人失望到了极点。作为弥补,在1929年菲亚特3000轻型坦克换装了一门37毫米,身管倍径为40倍径的坦克炮。
这门火炮放在当时属于标准的小口径坦克炮,威力也和其它国家的同类型产品没有区别。这种改进型在1930年正式入役,被称之为“Carro d'assalto Fiat 3000, Mod. 30”。二战开始后就1921年型就被改称为:“L5/21”,1930年型被命名为“ L5/30”,L是轻型的意思。
二、意大利的超轻型坦克
当然了,光有轻型坦克还不够,在当年的间战时期,除了轻型坦克之外,超轻型坦克也备受关注的存在。而自诩为地中海强国的意大利,自然是不甘落后于人的,也开始着手研发起自己的超轻型坦克。当然了,按说这一点属于吃饱了撑的,因为超轻型坦克的价值实在是不大,但是意大利的将领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坦克,所以也就钻进这个坑里来了。而他们拿出来的东西,也颇为匪夷所思,选择了引进英国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用来仿制,最后出来的就是CV-29超轻型坦克。
这种仿制出来的CV-29超轻型坦克,体积不大,重量也很低,配备了一挺M1914水冷重机枪,整车战斗全重只有1.9吨,时速却有40公里,可以说非常适合在意大利那复杂的山地地形行动。不过意大利也很快发现了这玩意的问题,装甲太过薄弱,敞篷设计也保护不了车组。
而且仿制的英国发动机也不够好,满足不了浪漫的意大利军队飙车的欲望。于是乎,这个CV-29超轻型坦克也就被浪漫的意大利人,以不能满足军队需求的理由给退货了。
不过意大利人也不是说就此放弃了,于是乎又在CV-29超轻型坦克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设计,希望得到一款能让他们满意的超轻型坦克设计,这么一来诞生的就是意大利的CV-33超轻型坦克。CV-33轻型坦克的车体长度只有3.2米,宽度1.4米,高度只有1.28米,座舱也改为全封闭座舱,以更好地保护车组成员。另外,意大利人也把发动机换成了国产的菲亚特的直列水冷4缸汽油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提供的马力有限,仅有43匹马力,但因为这种超轻型坦克体积很小,重量也轻巧,所以它的时速仍旧可以达到每小时43公里。
至于武器上,CV-33超轻型坦克就有点寒酸了,依旧是只有机枪。原本是打算配备一挺6.5毫米机枪,不过后来换成了双联装的8毫米机枪。而在装甲上,CV-33超轻型坦克原本是打算采用焊接工艺的,奈何菲亚特公司手潮,焊接出来的坦克质量不过关,为了加强质量,菲亚特公司只能转过头去使用铆接工艺了。这种工艺出来的坦克非常的不牢靠,基本上是一打就散的结构。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坦克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这也让这种超轻型坦克的生存能力看似有了一点保障。
三、实战中的意大利轻型坦克
需要指出的是,意大利装甲部队的发展其偏重的还是小体积和机动性强的坦克,这和意大利陆军的作战环境主要在山地有关。在间战时期,意大利陆军认为自己的主要作战方向都是在意大利北部,而这里恰好又是山地居多,所以说意大利陆军的坦克就变得小巧起来,这主要是为了能在复杂狭窄的山路上运动。
再加上意大利本身是个半岛国家,海权强于陆权,因此相比于意大利海军能获得足够的经费,意大利陆军的经费就有些不足,其部队建设也就偏好于轻步兵。而为了掩护轻步兵在山地环境能够有效作战,意大利装甲部队的作战重心也就全在掩护步兵上了。
同样是因为经费问题,所以意大利的装甲部队也就有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味道。老旧的L5/21和L5/30轻型坦克都还在服役的话,这种CV-33超轻型坦克也就一样还在服役了,在改名为L3/33超轻型坦克后,与自己的改进型L3/35超轻型坦克一起投入了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
不过真到了战场上的表现,这辆超轻型坦克就和自己的老前辈L5/21和L/30轻型坦克一起上了战场。起初埃塞俄比亚人是完全不知道,这些坦克是个啥玩意。只有有限的轻武器的埃塞俄比亚军队被打的晕头转向的,根本不能有效应付这些坦克,所以说意大利人也算是占据了上风。
但是等到埃塞俄比亚军队冷静下来的时候,他们就明白如何应对这些会动的铁盒子了。对付L5轻型坦克,埃塞俄比亚军队普遍缺乏办法,只能将其引诱到狭窄位置,然后采用炸药包炸毁。但如果是面对L3超轻型坦克,那办法可就多了。
其中一个主要的办法,就是将其引诱到一个无法转向的位置,然后利用其是固定战斗室,机枪射界有限的弱点,从L3超轻型坦克的侧后方发起攻击。一般来说,埃塞俄比亚人会选择给它浇上汽油,然后一把大火把里面的车组成员能变成意大利烤肉。面对这样的局面,意大利士兵没有办法,只能乖乖地从里面出来举手投降。
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意大利装甲部队在早期的表现其实非常有限,并不擅长于进行作战,而且其步兵有脱节的现象,否则他们也不会被只有轻武器的士兵打成这样。当然了,这也不排除是意大利士兵们一看大事不妙,所以丢下坦克自己撒腿就跑。
尤其是在他们看到那些埃塞俄比亚人把他们的L3超轻型坦克掀翻的时候(L3超轻型坦克太轻了,要掀翻不是不可能),就更是容易被吓得落荒而逃了。而到了后来的西班牙内战时期,帮助弗朗哥将军作战的意大利军队更是被装备了苏制T-26中型坦克的军队打的狼狈不堪。毫不客气的说,开发于一战时期的L5轻型坦克和L3超轻型坦克均已经不适合在战场上服役了。
结语
但很不幸的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的意大利陆军一时就没有考虑更换它们。于是这些老坦克就被心大的意大利人视为主力装备,在法国战役后送到了北非去和英军交战。结果不出所料,这些老旧的坦克根本不是英军的玛蒂尔达Ⅱ型步兵坦克的对手,纷纷被英军装甲兵们打成了废铁,或是缴获为了战利品。此时意大利陆军才算是恍然大悟,意识到原有的坦克已经不适合在战场上作战了。于是,意大利人开始着手开发新的轻型坦克,以应对未来更为残酷的,一场“欧洲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战争”。当然了,这就是有关于意大利装甲部队的另一个故事了。
参考文献:《世界坦克指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CUeQHUBeElxlkkaYai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