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国漫之光,哪吒预计票房45亿,是如何玩转市场的?

2019-08-04   壹创新商学

烟熏妆、酒槽鼻、大豁牙,双手插入裤袋,总是挂着一副痞子的笑容……暑期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称《哪吒》)塑造的哪吒,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白白胖胖乖小孩的哪吒形象。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我实在难以想象,这样一个“丑东西”,接受起来真的很费劲。但是,它却成为暑期电影最大黑马,上映一周票房已达22亿,猫眼预估最终票房将突破45亿,打败《大圣归来》稳坐国产动漫第一宝座,并创造了国产动漫多项记录。

1.颠覆传统,是《哪吒》的灵魂

对于此次的颠覆,虽然大量消费用手中的人民币投了赞成票,朋友圈、社交媒体上也不乏“自来水”撑腰。但是,反对的声音仍然存在。有人质疑:新版《哪吒》是对传统文化IP的恶搞。

里面的角色不仅操着一口四川话,故事本身也完全被颠覆,原本与哪吒形同水火的父亲李靖,竟然上演了一出慈父和熊孩子的戏码;本是被哪吒抽筋至死的龙太子敖丙,摇身一变成了哪吒唯一的挚友……

但是,此次《哪吒》能够大获成功,颠覆改编不说最大功臣,至少功不可没。

首先,所谓的传统,其实也是改编的产物

很多人所谓的传统,是建立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79年制作的动画片——《哪吒闹海》基础之上的。殊不知,《哪吒闹海》本身也是对原著的改编,并没有照搬《封神演义》。甚至哪吒这一神格从印度诞生至今,就一直处在改编的路上。

印度古代经典《罗摩衍那》里的多闻托塔天王俱毗罗,他有个儿子叫做哪吒矩钵罗。后来这个形象被佛教吸收,成为毗沙门天王三太子。

在宋代之后,毗沙门天王逐渐演变为唐朝大将李靖,并将李靖穿越到武王伐纣时期,至此哪吒就拥有了中国“血统”。

到了明朝时期,哪吒闹海的故事才基本被确定。但是,当时所描绘的哪吒并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明朝时期的《封神演义》是这样写到:

哪吒去东海洗澡,把“河水映红,宫殿摇动”,于是东海的龙太子敖丙就上来质问哪吒。哪吒回答:

“我乃陈塘关李靖第三子哪吒是也,俺父亲镇守此间,乃一镇之主。我在此避暑洗澡,与他无干,他来骂我,我打死了他也无妨。”

俨然一个“我爸是李刚”的纨绔子弟。

直到后来人们觉得,哪吒洗澡虽说无心惊扰龙宫,但是毕竟理亏在先,龙太子上前质问也是情理之中,哪吒依仗自己官二代的身份,将其抽筋杀死毕竟道德上站不住脚。

所以,人们为了将哪吒杀龙抽筋正当化,逐渐又对龙王父子的形象进行丑化,把他们改编成无恶不作的负面人物,而哪吒则逐渐变成为民除害的正面形象。

所以才有了1979版《哪吒闹海》的剧情。



其次,重复的炒冷饭,观众审美疲劳

《封神演义》拍了好几个版本,几乎每年都会被搬在荧屏。每个版本中的哪吒剧情都大同小异,基本上照搬照抄1979版《哪吒闹海》,观众对于哪吒这一套剧情,基本上如数家珍,甚至倒背如流。观众难免感观疲劳,即便特效依然华丽磅礴,也会一样失了灵魂。

最后,改编不是瞎编,戏说不是胡说

《哪吒》此次的颠覆式改编,无论是故事情节上,还是细节处理上,都无可挑剔,温情又不失现实意义。

在我们所熟悉的哪吒故事里,哪吒是一个孩子,看起来白白胖胖像个瓷娃娃一样。不过他这一生的经历太过残酷和血腥,亲手屠龙,削肉还母,剔骨还父。父亲为了保全自己的名义,可以置自己的骨肉于死地,而哪吒报复自己的父亲也毫不手软。这样的故事光怪陆离足于牵引观众的胃口,但是难以引起观众共鸣。

有鉴以此,导演带领团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李靖不再是那个被儿子抵死反抗的父权形象,他包容、理智,还告诉哪吒,善与恶,不在出身,在于选择。

在父母的孜孜努力下,魔童逐渐成为一个向善努力的好孩子。而且哪吒同敖丙的剧情也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哪吒教他学会敢于做自己、不认命,并与哪吒联手抵抗命运,成为对方“唯一的朋友”。

于是,无论是哪怕受伤也要陪孩子踢毽子的母亲,还是愿意牺牲自己生命的父亲,都仿佛在告诉观众,父母之爱足够让孩子战胜邪念,战胜自我。

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友情,足于让观众动容,正如导演所说的:希望作品积极向阳,希望文艺作品能给人希望和美好。从票房和口碑来看,观众很喜欢这样的善良和暖意。

2.

“改(dian)编(fu)”,还是保持“传统”,企业的两难选择

电影如此,企业也是如此,企业也一直存在这样的争辩。是按照原有的“剧本”运行,还是彻底“改编”?

福斯特在《创造性破坏》中说到,企业有两种思维方式, 一种叫企业思维,就是在原有的业务上拓展延伸,总想基业常青,所以焦点在于运营和管理;另一种是市场思维,市场思维一切根据洞见市场的变化,然后调整策略和方向。

回到电影来看,不少人秉持保持传统的意见,认为应当沿用《哪吒闹海》的剧情,这就是一种“企业思维”,只在原剧情上的修修补补,完善一些小BUG。而此次的《哪吒》电影就是一种“市场思维”,他敏锐的洞察了观众的视觉疲劳,以及时代的变化,从而颠覆的改编。

3.

有的企业活着,它已经死了

绝大多数企业的倒掉,正是秉持了企业思维。从表面上看,他们并没有犯什么错误,公司运营没有遭遇技术、渠道等各方面的问题,一切都在按照既定的轨迹运行。

诺基亚已经一脚踏进了智能手机领域,转身又迈了回来,把胜利的果实拱手相让。因为这与原有的业务基因相对抗,当业务已经十分成熟,并且可以很舒服地赚到钱的时候,想让他们去彻底颠覆现有的技术和业务,是非常难的。按照原有的剧情去拍哪吒当然轻松,但难免拾人牙慧,泯然众人。

诺基亚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但更多的“诺基亚”还在排队等待死期。

“颠覆性创新”理论之父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里说,每10家企业当中,只有1家能够维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换句话说,90%的企业都难以维持超过10年以上的增长,都会到达增长的天花板。而其中,只有4%的公司能够重塑启动增长引擎。

《福布斯》第一期于1917年发刊,在那时就评论出了世界百强企业,那些企业后来怎么样了?100年后,这100家企业里的61家已经死掉了;直到今天,还有12家活了下来,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通用电气、福特、宝洁、杜邦等等。有人认为,这些 12家毫无疑问就是我们眼中的基业常青的公司,是国家经济最重要的发动机。

但是,这活下来的这12家企业,只有2%的大企业能够跑赢大盘,它们的投资回报率居然比整个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还低20%,只有两家企业高于市场平均值。从本质上来讲,没有任何企业能够基业常青。规模越大,时间越久,增长速度越慢。

上市公司的寿命也在缩短。1950年上市公司的平均寿命大概是50年,到了最近,这个数字缩减到了18年。《规模》里边有这样一个数据,上市30年以后还存活的公司,不到5%。

没有基业长青的企业,只有坚持贯彻市场思维的企业。

4.

企业思维必然退出历史舞台,市场思维才是商业的王道

企业如何颠覆?正如前面福特斯说到的那样,企业要秉持市场思维,以市场为导向,决定自己的策略。

有人会说,你这不是废话吗?我当然知道以市场为导向!但是你试想一下:有几个企业家实际行动是如此呢?马车行只会想如何完善自己的马车,永远不会去想用什么去替代马车,市场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但是,你不管把多少量马车相加,也绝不能得到一量汽车。

换句话说,市场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破坏。市场的秘密在于用创新去破坏老旧业务模式,有效的资本市场会毫不留情地将老旧过时的一切淘汰出局。而企业要想获得持续长足的增长,就要不断的攻击自己,破坏自己

美团起家于千团大战时期,作为和大众点评一同杀出重围的团购平台。但是,市场出现了外卖业务。外卖和团购之间,美团选择了外卖业务。美团的转型决心强到,甚至团购这个名称都从公司组织机构图里消失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小型纺织公司,成立于2000年的上海兴诺实业有限公司初始是一个典型的纺织外贸公司,客户要什么,它就去找什么卖什么,赚取中间的差价,也就10%的利润。利润虽然不高,但胜在舒适惬意。

2005年兴诺就预计未来人工及各项运营成本将越来越高,放弃了原有的“倒卖”的业务,投入资金打造出吸湿排汗和抗菌除臭两个功能于一身的康纶纤维,并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平均利润达到30%以上。

尽管在当时,这两家企业明明可以活得很轻松,但是,他们依然选择那条最难的路。

以上,如果你想让企业长寿,打造真正的市场思维,有两条方法论:

第一,尽量维持主营业务的生命,为你的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第二,在原有业务走向辉煌之前,就要开始探索新的领域。

英特尔前CEO格鲁夫说到:

作为一个公司的最高管理者,你一定要能判断,增长乏力什么时候到来,CEO最重要的作用,要发现全面失败即将开始之前的最大增长速度。

创新不是对原有业务、技术的继承和修补,而是对它的革命和替代。只要我们掌握了市场思维的要义和方法,那么这个世界处处都是蓝海。你能够从红海的任何一个角度,看到一个更大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