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为什么必须打?如果不打会怎样?中国究竟得到了什么?

2023-01-05     小女子大人物

原标题:抗美援朝为什么必须打?如果不打会怎样?中国究竟得到了什么?

抗美援朝之前 新中国各方面形势都处于百废待兴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至此,也向全世界正式宣告了旧中国卑躬屈时代的彻底结束,新中国迎来了她最具青春活力的光辉时代。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接受苏联政府和斯大林的正式邀请,于当年12月6日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外交访问。苏联方面给予毛泽东最高规格的迎接礼仪,这在苏联外交历史上并不多见。

这次出访一直到1950年2月才结束,在毛泽东与斯大林两位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的共同关心下,两国签订了《中苏同盟互助友好条约》、《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议》和《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1950年2月,毛泽东从苏联回国途中专门在东北进行了考察,东北军政官员铺张浪费的接待,使得毛泽东的表情非常难看,饭没吃完就离席而去,弄得当地官员非常尴尬,为此毛泽东还专门在召开的干部会议上强调勤俭节约办大事的重要性。

虽然新中国政权宣告成立,但安全形势还存在隐患,蒋介石盘踞台湾反攻大陆之心不死,国内南方山区匪患猖獗,西藏和新疆地区安全尚未稳定;经济形势一穷二白,80%以上的重工业集中在东北三省,长江流域颇具规模的轻工业基本瘫痪正在恢复,全国经济建设总量资金依旧缺口巨大;军事形势除了强大的陆军部队,只有少量的成规模的炮兵部队,还是非常落后的105毫米口径以下的火炮,且数量极少,空军与海军这种高技术装备的军种为零。

1950年9月,朝鲜内战随着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与中国睦邻友好的朝鲜金日成的北方政权遇到重大危机,遂向中国政府紧急求援。在是否出兵援朝这一重大问题上,中央军委召开的多次会议上,反对出兵的意见是占了多数的。

第四野战军司令林总,就以中美两国的综合实力对比,反对出兵朝鲜。他说:战争最重要的物资能源就是钢铁产量,中国目前的钢铁产量只有60多万吨,而美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8300多万吨,我们连美国的一个零头都比不上。

美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他们的军事武装已经武装到牙齿,我们贸然出兵会很危险。坚持同意抗美援朝的彭德怀则表示:美国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了,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就算坛坛罐罐打烂了,就当解放战争胜利晚了几年。如果我们不出兵,任由美国占领朝鲜,以后我们每年要在边境线上布置兵力防止他对我们的侵略,这要花多少钱?经济建设还搞不搞?这要多长时间呢,一年?十年?他要是不高兴咬我们一口,战争还是要打起来的,所以我认为晚打不如早打。

彭德怀的意见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支持,最终,中央下定决心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定。

不出兵援朝的结果会怎样?毛泽东用“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形象地诠释了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毛泽东对美国入侵朝鲜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军事形势等诸多因素的考量,更深的层次还具有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因素,这从他用“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个精确的形象比喻,就能深深体会得到。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早已深入精髓。特别是中国百十年来遭受世界列强欺辱的近代历史,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更是让带有民族气节的毛泽东产生愤怒。正是因为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软弱,让英国依靠着船坚利炮打开清王朝的国门,才引来无数贪得无厌的豺狼在华夏大地肆意窃取豪夺,将中华河山肢解的支离破碎,这段历史对中华民族来说是百年之耻。以毛泽东的政治个性,绝不会让这段历史重演。这才说出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薄弱的的工业体系超过90%都是以轻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轻工业为主,这些所谓的工业也基本都是落后的手工业经营模式,体现近代工业革命的重工业规模不超过10%,占比极低。

如果美国占领朝鲜半岛,他的军事触角半径,直接威胁到中国整个东三省地区,不要说发展中国经济,能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都是奢望。这里的重工业基地、厂矿企业、电力设施都将处于他的打击范围之内,中国怎么办,难道将这些重要设施全部搬进关内?这很不现实。

不出兵后患无穷,美国占领朝鲜半岛后,毫无疑问会对我国领土安全、经济发展和政权巩固都会构成重大威胁,即便美国暂时不会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但是,中国每年都需要在中朝边界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以提防,这对中国来说非常被动。

就像周恩来总理所说:"对朝鲜战争采取消极防御是不行的,因为消极防御也要花很多钱,很多工业无法按照计划实施。鸭绿江1000多公里的防线,需要多少部队驻守?而且年复一年,不知道美国人什么时候会打进来,这样中国怎么才能安心地生产呢”?

中国与朝鲜陆地江河形成的边界线长达1400多公里,海岸线更是长达18000多公里。美国代表的西方势力在亚洲太平洋控制了韩国、日本、台湾,已经开始对新中国未来潜出远洋形成了c形的封堵,如果占领整个朝鲜半岛,中国将不再具备渤海湾、黄海、东海的毗邻优势,中国建立海军的梦想或将变成泡影。

美国可以在任何一个港口、海湾和东北陆地与蒋介石联合发动一次针对中国本土的侵略战争,这种危险并非不存在,“老猫枕咸鱼”绝不会只是为了安睡。

朝鲜一战,中国国际地位骤增,西方社会不敢觊觎,东方阵营结纳爆棚,国内发展形势出现强劲势头。

从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到1953年7月23日朝鲜战争停战,中国军队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朝鲜战争,先后组织发动了五次针对联合国军的大规模战役,驰骋朝鲜三千里江山,用手中简陋的军事装备,靠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英勇的奉献精神,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在三八线建起一条铜墙铁壁的钢铁防线。

在这两年多来,中国人民志愿军即打出了震惊世界的松骨峰、长津湖、临津江、上甘岭这些经典战役,也经历了可歌可泣的汉江阻击战、铁原阻击战、华川阻击战的危机时刻,每一次的对战,都表现出中华儿女不惧强敌的的英雄气概,用中华民族的铁血雄风向世界宣告了东方雄狮的回归。

战前与战后,对于中国出兵的决定,存在的争议一直都没有沉默,毛泽东坚持的结果,从今天来看真是高瞻远瞩的伟大决定,正是伟人的坚持,才让中国拥有了长治久安的发展环境,由此而形成的巨大“红利”惠及中国数十年。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是这样评价中国出兵朝鲜的决定:“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结论”。这种连美国人自己都能看到的结果,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认为这一切都仅仅停留在推理的层面上。

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在战后是这样评价中国的抗美援朝:“英勇的志愿军,可能在后人看来不可思议。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当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以取得歼灭联合国军36000多人的胜利战果结束第二次战役时,斯大林已经对中国军队发挥出的战力深深叹服,他在第一时间履行了将苏联在中国大连港中长线归还中国的协定,同时,加大了对中国军事与经济援助的力度与速度。

在中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对中国的援助达到了超过了历史最高时期对外援助的总和。看似这是中苏两国亲密的友好关系所致,实际更多的原因就是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能力而赢得了盟友最大的尊重。

战争结束的第二年,挪威这个北欧小国就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而在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的出现,引来世界各大媒体全程关注,特别是对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这次会议上,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对中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引起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极大不满,当艾奇逊在正式场合下拒绝与周恩来握手时,媒体惊呼:美国人的政治风度令人感到不是一般的糟糕。

在大会期间,英国作为美国铁杆盟友,却出现与中国接触的频率超过苏联这一奇特现象。早在1950年1月,英国就已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但并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只保持在代办级层面。这次艾登频繁与中国接触,完全是站在自身利益而考虑的结果。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秉承了首相的指示,未来的香港问题通过朝鲜这一战,英国清醒地认识到靠军事讹诈完全不可能达到目的,只有与中国保持外交上的接触,或许能够有利可图。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艾登在与中国接触时,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他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中国派代表团出访伦敦,共同商讨两国建交事宜,周恩来总理欣然表示同意。而美国对英国的这一做法十分恼怒,对英国政府开始施压,艾奇逊劝告艾登:英国要有正确的判断能力。

1955年,在朝鲜战争结束的第二年,由29个亚非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成为大会的核心,与会国家纷纷向中国表示了虔诚的友好意向,对此周恩来总理以儒雅温和的态度向他们表示欢迎,并阐明了中国政府的外交立场,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1964年1月27日,欧洲西方大国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奉行独立外交政策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国际社会中对中国言行一致的外交政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信任,他认为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他做出的最正确的一个选择。

通过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这一场“立国之战”,让中国不仅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尊重,在国内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也是捷报频传。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发展有了巨大飞跃,156个苏联援建项目上马,中国重工业体系开始形成雏形,中国海军、空军新军种相继成立,并成绩斐然,所有在中国的外国武装全部撤回,主权全部回归。

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对反攻大陆的决心已经感到日益渺茫,据守在中国沿海的各个岛屿相继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他对自己“光复大业”的信心已经完全丧失,在苟延残喘之中每日担心中共对台湾的进攻。

再来说说我们西边的邻国印度,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尼赫鲁这个标榜不结盟运动的“第三世界领袖”印度总理,一度为避免战争进行过和平努力,战争爆发后,印度充当了战争调解人,希望能以自己的威望将这场战争终止,结果美国对这个调解人并没有多大兴趣,其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在西方社会基本可以飘过不计。

战争的话语权最终要靠战争的最后结果来决定,中国在朝鲜战争所取得的最后胜利,是血与肉的宣誓,是一个国家战力的完全展现,他远远超过了用任何外交手段所带来的停战意义。中国的胜利让曾经奔走调停的印度产生了畏惧心理,尼赫鲁认为这对他第三世界领导者的地位产生了威胁。

在战后开始不断在中印边界挑起事端,大量蚕食中国领土。毛泽东以先礼后兵的态度,规劝印度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却得到更疯狂的武装挑衅。忍无可忍的毛泽东在1962年对印度发起自卫还击,只一战就让尼赫鲁闷坐在办公室几天不敢见人,如果不是毛泽东多少给他留些颜面,送还了被我解放军缴获的大批武器装备,相信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终结了。

有人说抗美援朝是一场我们必须要进行的战争,动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保证国家安全”这一重要目的,但是这场战争所涵盖的各种方方面面的问题,只靠简单的阐述,根本无法表达出这场伟大战争的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8bb944f1c8ac0a3b6fe401309bd9c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