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市场保护丧失
香港电影1970~1997风靡台湾东南亚实际是以华语影响区为主,快餐车这些的国际市场收获非常少,除了李小龙。
毕竟李小龙只一个,后面人根不上,审美疲劳一过,武打片也就没落了。
1997年后好莱坞侵入亚洲,日本东南亚尤其香港台湾都放开限制,这就有了所谓香港电影败于1992(侏罗纪),亡于1998(泰坦尼克)的说法。
第二,抄袭盗版导致编剧损失
1980年,香港电影开始突破,获得了大量收益,自然就有资本进入。自原来的四条院线60家电影院,疯狂膨胀到150家电影院,这就需要大量片源来播放,粗制滥造也开始上映了。
永远的英叔:
剧本怎么办?
抄袭啊。
香港电影创造的城市动作片、武打片、灵幻片,喜剧片,鬼片,枪战警匪片,无不遭遇抄袭。如倩女幽魂,僵尸先生。
说白了,电影就是讲故事。故事好不好看得看编剧是否用心。
最令人无解的是盗版。甚至发展到新电影试映刚结束,从电影院偷录的盗版已经出现在东南亚市场。
这些被原创者创作出来的电影,迅速被抄袭盗版榨干一切剩余价值,原创者权益得不到保护,谁还愿意原创呢?
潘迪生进入电影行业,虽然是为了捧红杨紫琼,但人家还是把电影当事业做,也是努力在制作电影:
院线增加,让低成本的粗制滥造电影上映成为可能。以前香港电影每年最多300部上映,不卖座就立即下架。粗制滥造的电影只能走录像带方式出口东南亚,以收回成本。当这些劣片堂而皇之上映后,香港电影口碑就被严重破坏了,本地消费者再也不买账了。1992年,香港上映了21部武打片,而本地总票房只有非常可怜的不到1000万港币。
第三,资金断绝
1992年香港演艺圈爆发反黑游行,600多人抗议黑帮横行:
丢脸的港英开始扫黑,原本黑道资金暂时离场。此时香港电影的最后救场者,也就是台湾十大片商出现了。
片花制也就出台。
导演拿大牌演员合同找到片商,片商连剧本不看就提前买片。越是大牌影星就越被香港人喜欢。但同样,这也虚高了影星的身价。一等影星是直上2000万甚至3000万元,导演搭点二三线明星就没有制作资金了,那就只能粗制滥造。
1993年,胡金铨仿造倩女幽魂的《阴阳法王》,制作再用心也是扑街的131万港币本地票房,可惜郑少秋,洪金宝,王祖贤,午马,林正英等人参加:
折腾下来越发失去口碑。1997年金融危机后,台湾片商撤退,电影资金来源近乎于断绝。1998年泰坦尼克肆虐,获得至今都无法超越的1.1亿港币票房,本地人不再喜欢香港电影了:
第四、人才外流
21世纪后,香港电影从养活30万人的每年2000部电影萎缩到600部。如今每年估计也就150部左右。
2003年3月,香港仅仅只残余2381家电影及附属机构,人员19320人。平均一家机构只养活了9人。多余的电影人,两家电视台也接不了,所以只能转行,退休,出走大陆。
无间道,已是凤毛麟角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