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特赦1959》中,陈赓将军去朝鲜战场之前,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看望黄埔老同学,学弟王耀武主动请缨:“学长,你带我们上朝鲜打仗吧,我愿意在学长的麾下,做一名长枪士兵。”
陈赓将军拍案赞赏:“好!我一定要把你的心愿报告给中央!”
电视剧《特赦1959》中这段故事,是符合历史真实的:陈赓将军是黄埔一期,王耀武是黄埔三期,他当然得管陈赓叫学长;虽然在电视剧里王耀武有点老气横秋,事实上他并不老——王耀武生于1904年,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陈赓将军入朝作战是1951年,那一年王耀武只有四十七岁,还是扛得动长枪的。
陈赓比王耀武高两期,年纪大一岁,指挥水平更是高了不止一筹,王耀武对他的尊敬是真心的,王耀武想去朝鲜作战,也是真心的——那是可遇不可求的立功机会。
陈赓在黄埔的名头,不但大于王耀武,也大于同期的杜聿明、黄维,就连一向倔强的黄维,面对陈赓的幽默调侃,也只能讪讪而笑——他对陈赓将军,也是十分尊敬的。
陈赓将军对黄维的调侃,十分平易亲近,就像大哥笑小弟(黄维跟王耀武同岁,都比陈赓小一岁):“我听说你从医院刚出来,身体怎么样?看来是没什么大事了……你这好好的,你留个山羊胡子干什么?”
黄维的笑容有些不服,还有些羞涩,这实在是太难得了:无论是他的老长官杜聿明,还是刘安国的历史原型文强(曾任徐州“剿总”前线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谁这样说黄维,黄维都可能急眼。
估计当时很多人都被陈赓温暖的话感动,也会被黄维的小表情逗笑。一众黄埔同学坐下来后,自然要谈到朝鲜战场,于是就有了王耀武主动请缨上战场那一幕。
其实想跟随陈赓一同出征的,真不止王耀武一个,同为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和小老弟宋希濂(宋比陈小四岁,这就要是换到现在,陈上大一时宋初中还没毕业),也有同样想法。
王耀武没能如愿去朝鲜在陈学长麾下当一名长枪士兵,即使他去了,陈将军也不可能让他只当一名战士——在所有的被俘将军中,王耀武的战略战术水平都属一流,甚至比蒋军“参谋总长”陈诚和顾祝同更有大局观。
如果让陈赓将军从功德林里选几名参谋,首选的当然是宋希濂,然后可能就是王耀武和杜聿明了,这些人都曾有过不错的战略构想,奈何微操小能手凯申先生一个字都听不进去。
王耀武和杜聿明加入志愿军能否建立功勋暂且放在一边,咱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他们为什么没有去成。这个问题,黄维可能看得比我们还清楚。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功德林里的杜聿明、文强、杨伯涛等人都写了很多有价值的美军分析材料,其中的十二兵团十八军军长杨伯涛、整编六十六师中将师长宋瑞珂、第十军军长覃道善、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侯吉晖、九十四军副军长林伟宏等人合写的《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更是长达六万字之多。
杜聿明更是直接分析出了美军的突出弱点:“训练简单,特别是缺乏战略战术研究,并不从敌情、地形、敌我兵力对比以及士气等无形要素而策定他们的战略战术,因此整个战斗力是不行的,尤其是步兵最差!”
这些跟美军打过多年交道的蒋军被俘将领,指挥部队与美军正面硬刚或许不行(他们对老美似乎有些过于敬畏),但出谋划策还是能拿出一些参考意见的,但是黄维认为他们上了朝鲜战场,并不会真的有用:“那不可能,志愿军的将领,比他们高明多了。杜聿明和王耀武如果去了朝鲜,能打出现在的战果?”
黄维有时候说话确实比较尖刻,但往往也能一语中的,他这句话可谓解开了杜聿明王耀武不能入朝作战的真相:第一,这两个蒋军中将的水平,还是不如我军将领;第二,他们去了朝鲜,根本就打不出那种震惊世界的战绩。
黄维的话,王耀武和刘安国(文强)、叶立三(韩浚)也说过:“运动战,不是人人都能打的。不说别的,对这个部队掌握的能力,我们就做不到。黄维,你有这水平吗?陈诚、白崇禧有这水平吗?”
王耀武和刘安国的问话,黄维无法回答,但是宋希濂肯定能回答:我那同期学长陈赓的水平,陈诚回炉再造,也赶不上一半,咱们就更不用说了!
白崇禧、顾祝同和陈诚的水平,打阎锡山和张家父子或许还凑合,跟陈赓相比还差一大截,跟彭、陈、粟、林、聂、贺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杜聿明和王耀武都是抗日名将,但是日军和美军在装备上也有很大差距,而且作战风格也完全不同,能战平或打赢日军,对付美军未必有效。他们上朝鲜战场,有三个弱点无法弥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弱点,就是他们有“惧美症”。
夫战,勇气也。杜聿明和王耀武最缺乏的,可能就是与美军作战的勇气,所以他们上朝鲜战场,在谋划大局的时候,难免就要出错。
王耀武和杜聿明的第二个弱点,就是不能吃苦,也打不了无后勤之战,他们有空投的情况下尚且打不过解放军,让他们拿着轻武器跟美军干,胜算几乎为零。
第三点也很重要:王耀武和杜聿明是被俘而不是起义,到了朝鲜战场,变数太大,风险太高,再加上他们的水平原本就不如志愿军各兵团司令,所以让他们上去,实在是没有太大必要。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再好的武器,到了沙某人手里,也会被穿拖鞋的抢走,而同样一支部队,换了个名字,也会表现出天壤之别,这也不禁让我们对黄维那句话产生了一点疑问:他的话看似一语道破真相,但他的解释,似乎也有点不对劲——郑洞国带领六十军起义后改编为解放军五十军,军长还是郑洞国,部队还是那支部队,怎么到了朝鲜战场,就打出了王牌军的骄人战绩?
曾泽生能在朝鲜战场建立奇功,杜聿明和王耀武要是起义而不是被俘,他们带着部队抗美援朝,会不会跟曾泽生一样有出色表现,读者诸君相比会有更准确公允的评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