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朝海禁,首先想到的就是朱元璋,因为这个政策就是在他在位时期实施的。朱元璋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他一介白衣之身从农民到将军再到吴王,接着又建立大明,号称洪武大帝,这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朱元璋出身贫苦,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首先,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其次,朱元璋从自己身边“高级官员”查起。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严厉打击了贪腐之风。
明朝伊始,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县官进京,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为了贬抑商人,朱元璋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限制。
对外,明朝实行海禁,严格控制对外贸易,最严重时甚至明令“寸板不许下海”。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
但是对于明朝为什么要实行海禁,很多人都是疑惑的。只知道朱元璋重农抑商,国内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加上在明朝初期,沿袭了唐、宋、元朝制度,继续实行政府控制经管的朝贡贸易政策,朝贡贸易导致不断赔本,以致"库藏为虚",给明王朝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财政负担。所以,朱元璋才决定实行海禁。
但是这并不是海禁的真正原因,控制朝贡贸易只是很小的一个因素,其实明朝实行海禁的背后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真正最终让朱元璋下定决心实施海禁的是下面这两个事情:元末残余势力的叛乱和国内外权臣勾结造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元朝末年,张士诚和元朝的残余势力有些兵败后逃到了海外,他们与沿海的势力勾结,企图对明政府不利。比如广东距离京城五千里,一个来回就是万里,朝廷的政令传到这里,最快也要二十天,为保大明政令通行,国内安定,只有实行海禁。
其次,就是倭寇疯狂,更可怕的却是有些唯利之人与倭寇合作,伤及民众,伤及州县,更有甚者会伤害国家利益。比如胡惟庸,他当时就是因为与海外倭寇勾结,妄图推翻明政权自立为王,后来被朱元璋发现了,所以才被下狱诛杀,牵连家人的。当时倭寇作为一种威胁明朝的外部势力,其实力是不容小觑的,为了杜绝国内权臣与海外势力勾结,朱元璋更加下定了海禁的决心。
明朝海禁除了要严格控制朝贡贸易外,这个政策的背后还有稳定人心,实现国内安定的作用。人们只知海禁对贸易发展不利,却没有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综合评估。胡惟庸案就是一个例子,既然朱元璋判定胡惟庸与倭寇联合企图颠覆明朝政权,那么胡惟庸肯定是与倭寇有过接触的,他们也具备那个实力,不然的话这个判决又怎会令人服气呢。
这便是明朝实行海禁背后那不为人知的秘密,事实真相令人颠覆认知,对大明朝和朱元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证书因为明初国内外还有一些不利于统治的势力存在着,在当时海禁是一个稳定国家局势的好政策,对稳定人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