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墨画,是当代国画大师何宝森先生历经近半个世纪探索钻研独创的国画新技法,其以国画的笔墨和色彩,融入油画艺术的光影效果,并提出“随光赋彩”的艺术理念,最终完成了借古开今的“艺术嬗变”。光墨画开创了21世纪既有中国水墨画韵味,又有西方油画美感的“光墨画”技法,成为了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推动着当代国画的变革。光墨画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画的色彩革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何宝森大师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先后在陶瓷系和雕塑系学习深造,追随留法现代工艺家、雕塑家郑可先生,中央美院奠基人之一、齐白石得意弟子张仃先生等诸名家,在艺术上得以精进。那么,光墨画是如何创作的、为什么享有如此高的赞誉和地位呢?
首先,“光墨”画法的第一步是用宣纸、毛笔和中国画颜料临摹西洋的油画,此法被何宝森大师解读为“译临”。西洋画色彩从低级到高级经过了几个阶段:平涂、混合、调和,以至发展到脱离开调色板,在画面上调颜色如“点彩派”,即“并置法”。何宝森大师又提高了一步,独创了中国画的“光拼法”,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画的巨大贡献。
其次,油画是在画布上作画,水彩和水粉画是在纸上作画。油画的颜料是不通明的,只能覆盖无法重叠。为了使画面产生光彩,油画巧妙地利用并置法,将蓝、红两色并在一起,给人以紫色的视觉感受,黄与蓝并在一起,就出现了绿的视感。而中国画宣纸渗透性能非常好,中国画的颜料又是透明的,何先生经过多年实践,用中国画丰富的笔法,皴、染、点、勾,在画面上多遍交织重叠,使画面既有光彩,又有厚重感,这是任何一个画种都做不到的。所以说,何先生的“光拼法”是对中国画划时代的贡献。
何宝森先生经过多年实践,把中国画最难掌握的淡墨运用到了极致,以色补墨,以墨覆色,墨中有色,此效果完全可以胜过西洋画的“高级灰”。“光墨画”所用的宣纸、毛笔为中国独有,其画法也是任何一个画种都无法替代的,正如何大师所说:“西洋画是画家画在纸上和布上的,而中国画是从宣纸里”长“出来的。
著名艺术评论家、美术批评家陈孝信先生评价:“光墨画法,从立足点上分析,就是要打通中、西绘画,尤其是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欧洲)‘外光派’与‘印象派’绘画(包括油画、水彩、水彩画)两大体系之间在人为和时空上的隔阂。也只有在打通了隔阂以后,才能真正做到以长补短、兼容并蓄,将两大体系的优质元素融汇在同一个平面(或宣纸或布面)之上,并创造出新的意境、新的艺术效果。同时为水墨画艺术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这一切,如今都已真切而生动地体现在了何宝森先生的画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