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八宝,也叫天子八印,是古代对八件重要物件的简称,也是天子八种印玺的总称。最早出自《唐律·诈伪》:“诸伪造皇帝八宝者斩。”长孙无忌疏义:“皇帝有传国神宝,有受命宝、皇帝三宝、天子三宝,是名八宝。”后《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大观元年》也有记载:“名为镇国、受命二宝,合先帝六玺,是为八宝,命置官以掌之。”
传国神宝——传国玺
传国神宝也指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皇帝的印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受命宝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皇帝三宝
皇帝三宝源自汉代“皇帝三玺”,唐朝才改为“皇帝三宝”,指“皇帝之玺”、“皇帝行玺”和“皇帝信玺”。其中“皇帝之玺”用于文书,“皇帝行玺”用于册封,“皇帝信玺”用于发兵。
天子三宝
天子三宝源自汉代“天子三玺”,唐朝才改为“天子三宝”,指“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和“天子信玺”。其中“天子之玺”用于文书,“天子行玺”用于册封,“天子信玺”用于发兵。
“皇帝三玺”与“天子三玺”的用法是完全一致的,即“之玺”用于文书方面,“行玺”用于封拜方面,“信玺”用于发兵方面,只是“皇帝三玺”用于国内,“天子三玺”用于对外。
玺
玺是中国古代标志着国家权力的信物。秦汉时期确立“六玺”制度,其中“皇帝三玺”用于内政,“天子三玺”用于外交,此后历代相承不废。“玺”在先秦为印章之通称,“尊卑共之”,自秦代开始专指皇帝之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于是以玉石所刻印章为皇帝专用之玺,此外则不得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