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我们急需这样的国产片!

2022-06-18   电影铺子

原标题:豆瓣9.3,我们急需这样的国产片!

前几日,河南大学女生脑出血去世一事震惊全网。

在时长八分钟的120求救电话里,面对意识已然模糊的病患,接线员轻飘飘、慢悠悠的几句风凉话,

“我觉得你没事儿”

“说话怎么乌拉乌拉”

“二十多岁的大学生”……

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愤怒,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加上特殊时期,各地救护车延误事故频发。

不禁让大众开始担忧,120急救电话,究竟还能不能救急?

昨日,#求救电话只有喘息声调度员定位救人#的话题词登上榜单。

在电话里,病人同样声音虚弱,有喘息声,无法准确说出地址。

但调度员果断利用来电定位系统获取了患者的大致范围,在迅速安排附近急救车前往的同时,拨打了110向警方寻求帮助,进一步锁定患者的具体位置。

20分钟后,急救人员成功找到求救患者,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这一正面案例,适时地平复了一些公众的不安情绪。

但在我们找回了一些安全感的同时,也不免替那位或许本不该死去的女大学生遗憾唏嘘。

两位急救中心接线员,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不同处理方式,

除了反映出专业能力的高低、背后所受培训的规范程度,

也体现出了对待生命截然不同的态度

当疾病袭来,只有掌握了黄金时间,才能掌握了生的可能。

院前急救,是第一时间给病患“续命”的关键。

而120调度员,则是这场生命接力赛程中的第一棒。

大众对急救作业的关注,也使得一部2018年的高分纪录片,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作为全国首部大型院前医疗急救纪实片,记录了“流动的急诊室”——救护车内外的故事。

片方精挑细选出上海市三组急救队伍,进行了一个夏天的跟踪拍摄。

一辆车,一名驾驶员,一名急救员,一名急救医师,构成一支院前急救小组,在医务人员接手之前担负现场救护的任务。

纪录片一开头,就通过快速的剪辑、近景远景的切换,还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紧急救援——

53岁的患者突发心梗,在市北医院电击除颤了八次,依然没有完全脱离生命危险。

他必须立刻被送去离市北医院最近的胸痛中心,接受进一步的救治。

转院途中,是最危急的关头。

室颤随时随地会再次发作,稍有疏忽便可能意味着病人的死亡。

120急救车上,急救医师吴昕眼观八方——翻看着病人病史、快速捕捉关键信息的同时,余光也要不时留意着监护仪屏幕。

病人出现问题了,立马上设备。

看着屏幕上绿色的波形,由微弱变强烈,作为观众的我们,更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急救对于生命的意义。

紧接着,立刻预报医院,提前准备好除颤仪。

刻不容缓,必须提速再提速。

此时,屏幕被分割成三块。

一块是医疗舱中,医护们随时留意病患的变化;

一块是驾驶舱里,司机全神贯注加足马力;

另一块则是救护车在路上疾驰的画面,计时器以毫秒为单位,飞速跳动着。

深夜的街头,正在上演着一部真正的生死时速的大片。

小小的救护车,承载着生的希望。

五公里的路程,仅用时三分四十秒。

最终患者及时得到救治。

许多时候,拨打120的病患已经是处于生命垂危的阶段,病情需要立刻控制。

这要求医生在几分钟之内,迅速判断出什么药是最有效的。

各种专业救护器材,更是要熟练掌握。

十分考验医生的心细程度与应急能力了。

一位70多岁的老人召唤120。

团队接到预报时,家属称只是普通的低血糖昏迷。

没想到等救护车抵达,病人的心跳和呼吸都已经停了。

老人的病情十分复杂,患有尿毒症,糖尿病,液气胸,还缺失一条腿。

几位医护赶忙上阵,在心肺复苏、注射肾上腺素、插管等等一系列抢救措施下,病人奇迹般恢复了心跳。

整个过程仅用了8分钟。

院前急救“金三角”通力配合,又完成了一次干脆利落的救援。

急救人员的重视与专业,为患者与家属带来的是满满的安全感。

在接受采访时,急救医师吴昕透露,自己刚入职时,由于经验不足、体力不支,时常毛手毛脚。

但随着经验的积累,他变得越发沉着冷静。

在一次次妙手回春的救援中,我们总能看到吴医师及时准确地判断病情。

面对肌肉萎缩的病人,能快速找到静脉血管进行输液。

5秒插管的神技能,更是在弹幕上引发一票医学生的膜拜。

急救小组三人的默契也在每位成员的成长中逐渐培养起来。

打配合战,只需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第一步想要干什么。

驾驶员与急救员可以顺手地帮急救医生简化很多程序。

连团队的“走位”都很有讲究——

如遇病人心跳骤停,救护车抵达后,由司机打头阵。

因为他步子最快,能够抢先一步进行心肺复苏,好让医生腾出手问诊、插管;

将病患抬下楼时,急救医师一定要抬在头位,以便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井井有条,胆大心细。

即使再紧迫,也不会乱了阵脚,忽略细节。

在成功挽救一条生命之后,三人以水代酒,简单地庆祝,而后继续奔赴下一个战场。

病情危重的患者,不仅面临着生理上的痛苦,

他们及家人内心的煎熬也可想而知。

而急救小队在挽救生命的同时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则更加打动人心。

下雨天里,接到来自老城区的求救。

病人是一位94岁的阿婆。

先是量血压、测心率的同时,询问病史,

同时耐心风趣地将蜷缩在床上的阿婆哄笑。

接着转移病人,

老房子楼梯陡,最陡的时候角度大约有70度,再加上雨天造成木质台阶湿滑,急救人员抱着阿婆,需要坐着台阶,一步一步地挪下去。

过程中,阿婆紧张地死死拽住急救员的裤子,

急救员也温柔地鼓励着阿婆“不怕啊不怕”。

送至医院后,更是全程握住阿婆的手,直到做完进一步检查才放开。

除了生死攸关的救护行动,镜头中也记录了少数人对于医疗资源的滥用

本应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的急救车,却被一些病人或家属当成了出租车,或是抬抱的工具车。

接到派单,小队火急火燎地赶到现场,通过问诊与体格检查,却发现患者只是普通的小毛小病。

附近任何一家三甲医院都可以收治,家属却执意要求被送往距离所在养老院16公里、跨四个区、共计49个红绿灯的医院。

再加上晚高峰路况拥堵,耗费的时间成本令人无奈。

还有一位大爷,拨打120已成为他的每日必打卡项目。

一天里能光顾医院三次。

急救车将他送至医院,他自行回家,再接着打120。

口口声声说医院没给自己配药,镜头再一转,桌上却堆满了药盒。

离开大爷家两小时后,急救小组接到预报电话,没想到……竟然又是他。

急救员善意地将大爷的无理取闹归结于他的心病。

“没人管他,他寂寞。

恨不得急救员坐下泡杯茶陪他聊天。”

一场闹剧,虽然让人啼笑皆非,也让我们看到了心目中急救人员该有的样子——

具有宁可白跑一趟,也不错过一个病患的严谨,也充满了暖心的人情味儿。

在这些急救员的信条中,“如接到预报电话,急救车必须出车,如病人有意愿,则必须送他去医院”是必须遵守的一条。

因此,他们也借纪录片呼吁广大群众,在使用120资源的同时,也希望能够考虑到下一位病患,给他们多争取一点时间。

“不是所有疾病都要叫救护车,或是到三级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如何合理使用这四万分之一的急救资源,让急救车出现在真正需要急救的地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当然,不是每一次救援都能力挽狂澜,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一位重症肌无力患者心脏停跳。

急救队伍分工明确,轮番施救。

一个负责胸外按压。

一个负责病人的呼吸道管理。

一个一边盯监视器,一边给病人进行静脉开通,给予肾上腺的注射。

一旁家属哭红了眼圈,紧攥着拳头,目光始终聚焦在他们身上。

按压,除颤,用药……

但经历了三十分钟的抢救,十次电击除颤,每分钟一百次的心肺复苏,仍无力回天。

患者的心电波形最终变成一条刺眼的直线。

另一位老人,晚上八点左右,突发脑梗摔倒,却未引起重视。

直到将近十一点家人发现异常,才联系救护人员。

纪录片借此向观众科普,脑梗的急救有效时间,只有三个小时。

发病三小时以内,若能够进行溶栓治疗,快速打通血管,就能够减轻脑梗造成的后遗症。

而这位老人,则没有那么幸运。

前一秒还与急救员有问有答,

下一秒突然呕吐不止,神志不清。

镜头切至急救室,老人已经离世。

此时,纪录片画面中的文案是这样的:

“如果能再早一点发现病情,再早一点拨打120……”

一个“如果”,一串省略号,

代表着难以言说的惋惜与失落。

尽管这些救护人员强烈地希望病人的心跳复苏,哪怕只是一点生还的迹象都决不放弃。

但不是每一次的急救,都能百分之百地战胜死神。

病情的危重程度、求救时间的延误,以及环境、设备的限制,都让无力感常常伴随着他们。

面对这种无力,他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尽快从沮丧中脱身。

因为负面情绪会影响下一次抢救的质量。

这是一份追赶时间、与死神博弈的职业。

但学会从悲伤中抽离出来,便并不等于对生命的麻木冷漠。

合格的急救人员,依然会尽全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到问心无愧。

在纪录片中,令铺子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八分钟的极速营救之后,

急救小组三人的神情由紧绷到轻松再到开心,嘴里不停念叨着“救回来了,救回来了”。

哪怕已经救回了 100 个人,当碰到第 101 个的时候,还是同样的热忱

有人说,接线员接多了求救电话、见多了生死所以变得冷漠麻木了。

但《生命时速》的中的“金三角们”让我们看到,正因为见到了太多的生死悲欢,才更加能感受到生命的珍重。

120急救车,承载着太多太重的分量。

因此他们的每一次出车都应如此,

以人性的温度为燃料,全力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