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潮”真实的“战狼冷锋”,索马里内战惊心10天,孤身火线营救

2019-05-29     半杯馊茶

吴京的几部电影都成为了国产电影中现象级的大热门,可以说,开创了一个奇迹。尤其是他打造出了“战狼冷锋”这么一个具有独特中国魂的硬朗人物角色。而在过往的中国外交历史中,无独有偶,与《战狼2》很相像的,的确出现过“战狼冷锋”式的人物。他就是中国驻索马里的外交人员王粤。​

王粤,1969年入伍。

1973年,解放军洛阳外语学院毕业。

1980年,加入中共。

1985年,转业,至外交部交流中心,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中国项目的项目官员。

1988年9月,被派驻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任经参处二秘。

1990年9月,按规定,王粤因在国外工作满两年可以轮换回国,但由于接替的外交干部未到,组织上安排他延期半年。为了工作,王粤克服了家中的困难,服从组织决定。而恰在此时,索马里爆发了大规模内战。

1990年12月30日下午三时许,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枪炮声大作,反政府游击队与政府军展开了争夺政权的激战。中国驻索机构分处四处:

1.使馆位于市中心,距总统府仅一公里;

2.经参处大院地处首都北郊,紧挨着索国防部、民兵司令部和警备区等军事机构;

3.商参处和医疗队分别在机场附近。

因为这些地方都有要害部门,自然也就成了重要战区。战争打响后,整个摩加迪沙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中国驻索机构屡遭流弹袭击和匪盗抢劫,情况十分危急。

索马里内战新闻照片

1991年元旦这天,一伙士兵闯入中国经参处大院,轻重机枪并举,胡乱扫射,招待所、成套公司和广西国际公司的库房被击中起火,化为灰烬,好几位外交部驻索马里人员险遇不侧。

1991年1月2日,商参处和医疗队遭到匪徒三番五次的抢劫,所有的汽车、发电机和粮食都被抢走,全体人员处于断水、断电、断粮的危险之中。更糟的是医疗队,他们的通讯器材都被抢走,与使馆的联系也中断了。由于武装匪徒滥施抢劫,中方人员的生命安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如不及时地采取措施,则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徐英杰大使和傅光庭参赞透过步话机研究决定,尽快地将商参处五名外交人员和医疗队十九名医务人员转移到经参处大院,为下一步搭乘国内派来的营救轮船撤离做好准备。

“我去医疗队,这是我分管的项目。”此时,延期任职的经参处二秘王粤主动请战。外面战火纷飞,出去就有生命危险。可王粤对此全然不顾。经傅光庭参赞同意,王粤开着一辆面包车,带了些钱正要出发,三秘周建军同志跳上汽车,要和他一起去。王粤把周建军推下车,执意独自一人出发了。由于医疗队周围很乱,又必经市区,如果没有军队护送很难穿过枪林弹雨。因此王粤首先来到民兵司令部,请求指挥官派兵护送,一位少校应允了。正当他们要出门时,一阵阵枪炮突然向司令部袭来,直到天黑才渐渐平息下来。

索马里内战新闻照片

王粤催促民兵出发时,指挥官却变卦了:“不行不行,外面太危险,今天不能去,明天再说。”这可急坏了王粤,他反复向指挥官说明中国医生的危险处境,强调今天就必须去。最后实在没办法了,他采用了激将法对那些军人说:“我也曾是军人,我知道一个军人现在应该怎么做,你们怕死,我可不怕。你们不陪我去,那我一个人去。”话语中透着一股作为中国军人式的胆魄与风格。指挥官被激出了勇气,立即一挥手,召来五名士兵,“谁说我们怕死?走!”王粤的方法起到效果,这一行人,迅速穿过弹痕累累的市区,先后赶到商参处和医疗队,将五名外交人员和十九名医务人员平安地接到了经参处大院,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步撤离计划。

天津远洋运输公司的两艘万吨轮全速开往战火纷飞的索马里。预计“永门号”六日凌晨抵达摩加迪沙;“鞍山号”十日左右到达南方的若斯马尤,那里还有一百三十二位在农场工作的援外人员。由于当时索马里已处于瘫痪状态,前来营救本国侨民的各国外轮都停在公海上,不能进港。因此,能否迅速办好进港手续,将直接关系到撤退工作的成功与否。

1991,永门号参与索马里撤侨现场照片

1月5日,索双方仍在交战。王粤和商参处一秘刘玉峰接到徐英杰大使的指示,要求他们立即去国防部和港务局交涉,办理我国轮船进港事宜。当天下午,王粤他们先后赶到港务局。在索马里朋友阿里先生的帮助下,索港务局同意中国轮船进港。

但在非常时期,还必须得到军队的批准。王粤等人又马上赶往国防部指挥中心,在那找到了外交部副部长,并向他说明了来意。对方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如船的性质、出发地、目的地、吨位、到港时间、停港时间等。由于事先没有任何准备,王粤等人一时也答不出来,因当时发电机干扰太大,用步话机也没法与使馆联系。

王粤灵机一动,跑到室外,一面拿着步话机装作与使馆联系,一面暗自准备着应付对方的策略。过了一会,他进屋应答了那位副部长的一系列提问。午夜一点钟,王粤和刘玉峰终于拿到了索外交部副部长和国民军总司令联合签署的准许中国轮船靠港的命令。

1991年1月6日清晨六点,住在经参处大院的一百零五名使馆和医疗队的中国人员分乘十七辆大小汽车前住港口。王粤不顾连日奔波的疲劳,带着武装警卫驱车走在最前面,为车队开道。待抵达码头后,王粤又带人赶到使馆,将大使、武官等使馆人员和他们的家属接到码头。至此,摩加迪沙使馆只剩下留守的七位外交官。本来王粤也可随船回国,但此时他心里惦记的是在索南方的一百三十二名我援外农业专家。为了保护专家们的安全,王粤又一次主动要求留下。经徐英杰大使和傅光庭参赞的同意,王粤带着专家组翻译范玉刚同志,告别了上船的领导和战友,驱车开向南方。

经过7个小时的颠簸,王粤和范玉刚赶到了费诺力农场,见到了在农场工作的中国专家。

次日,王粤又赶到一百公里外的基斯马尤港办妥了进港手续。经过几个昼夜枪林弹雨中的奔波,王粤的体重下降了十几斤。就在他准备好好休息两天,然后与大家一同撤离的时候,电台里突然传来了使馆留守人员紧急呼叫:使馆电台的天线被炸坏,与国内的联系中断了;一天之内就有八批匪徒冲进使馆轮番抢劫,全部车辆都被抢走;我外交人员遭到蛮横殴[欧]打,情况十分危急,请求紧急救援。

突发的紧急情况,王粤没有迟疑,立刻答复:“请你们坚持一夜,不要与匪徒发生争执,确保人身安全,我一定尽最大努力营教你们。”他心里也十分请楚,随着冲突的升级,返回首都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但坚强的党性和高度的责任感使他义无反顾地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在农场中国专家们的积极协助下,王粤挑选了翻译范玉刚和专职司机张建疆,迅速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他开着一辆救护车,十名负责保护的当地武装士兵分乘两辆吉普车,连夜向四百公里外的首都摩加迪沙赶去。

6个小时后,王粤一行人到了离索马里首都三十公里的一个郊区小镇。不料这时士兵们停下车来,说是有命令,他们不能进城,因为城里太危险。没办法,王粤只好让司机张建疆留下看好这些士兵、车辆和汽油,做好接应,自己则带着范玉刚开车冒险进城。为了摸清首都当时的局势,也为了更安全地接出我方人员,王粤决定先去国防部。就在他俩开车经过警备区和坦克旅时,突然路两边一排排子弹呼啸而来,车身中了好几枪。幸而没打中油箱和车胎。王粤忙让范趴下,自己一手捂着头,一手紧握方向盘,关掉所有车灯,全速冲过去。

索马里内战时期街头

冲到了索马里国防部,他们向值班军官说明来意,并请求派兵保护。这位军官说派兵可以,但必须经部长批准,部长天亮后才来上班。他俩又冷又饿,焦急地等了几个小时,眼看天就要亮了,王粤突然想到:天亮后双方又要开战,不能再等下去了,必须赶在七点钟前把人救出来。于是他们又开车到民兵司令部,恰好在这遇到了那位曾护送过他的少校。少校很痛快地又给王粤派了五名士兵。在士兵们的引导下,王粤开着救护车,穿大街,走小巷,躲过游击队占领区,终于在六点半赶到了使馆。

身处困境的七名使馆人员,与国内失去联系二十多个小时,此时突然听到了王粤的呼叫,他们激动万分,冲下楼来。打开大门,紧紧握住王粤的手,泪流满面,谁也说不出更多的话来。十五分钟后,所有的人都上了车。

1991年1月8日,再次经过六个小时的“穿越火线”,王粤率领所有被困外交人员平安的回到了农场。

1991年1月10日,中国最后一批驻索、援索人员登上了前去接应的中国轮船。王粤则是最后一个离开索马里的。

从索马里回来的所有人员都永远忘不了王粤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迹,他们纷纷为王粤请功。徐英杰大使深情地说:“没有王粤同志,二百四十四个中国人很难说能一个不落地都活着回来。”

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会长王粤

在异国他乡的战火纷飞中,面对生与死的考验,王粤以自己的言行,证明了他不愧为曾经的中国军人,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不愧为一名称职的中国外交官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vnaKWwBmyVoG_1Zv1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