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突破美国封锁,放弃诺贝尔奖也要回中国,就是为了造原子弹

2019-07-22   大喵情报局

如今,新中国建立已经整整70年,中华民族正踏上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屹立于世界,一改百年前落后贫穷之面貌。无论是文化、经济、军事等,各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作为联合国五常之一,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在大喵看来,这都离不开我国两弹一星的建设。

1964年10月16日,当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的上空升起,这就标志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此,我国也进入了世界有核国家的席位,并且在世界上有了应有的地位。

众所周知,原子弹爆炸离不开高浓铀235的研制,毫不夸张的讲,造不出来高浓度铀,核弹就是一个空谈的设想。大家都知道,钱学森对中国的核弹贡献是举世瞩目的,美国曾经为了钱学森回到中国来,百般阻拦,甚至说出钱学森能够抵得上5个师的话,这无不说明,钱学森等一批著名科学家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在众多核物理科学家中,有这样一位女性,同样为了中国的核弹事业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隐姓埋名30年却鲜为人知,那就是王承书。

1912年出身的王承书,从求学之路开始就是“学霸”一般的天才存在。和当时的女孩子理念不同,18岁的时候,王承书考上燕京大学,并且选择了艰涩难懂的物理系研究。

需要了解的是,在当时物理系新生中,她是唯一的一名女生。

1934年,王承书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且并获得金钥匙奖。自此一路如同“开挂一般”;

1941年,29岁的王承书一人只身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老师是当时世界瞩目的物理学家乌伦贝克。当时她就抱着一个梦想:学成之后归来,建设自己的祖国。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念头她自始至终从未动摇。1949年,当新中国宣告成立的那一刻,远在美国的王承书博士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一定要回到祖国,去参与建设百废待兴的祖国。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一大批留美深造的科学家,都怀着爱国之心,毅然决心归国;但是美国政府开始封锁,阻止他们的归国之路。从1949年,王承书提请美国要回到祖国时,一直到1956年归国,整整7年的时间,她在等待着,也在不断地把领域最尖端的理论掌握学习。1951年,王承书提出了一个足以影响整个物流学的观点--“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1952年,她第一个证实了索南多项式,从理论和实际领域,这个成果轰动世界。她的导师乌伦贝克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王承书凭借着这两项成就,获得诺奖提名是毋庸置疑的;但王承书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回到祖国,而不是获得诺奖成为美籍华裔。

终于,在突破美国的重重封锁之后,1956年的王承书回到祖国。一开始她的研究领域是统计物理学、热力学研究,1961年,在新领域的5年时间深耕,她已成为中国热核领域的顶尖专家。为了国家高能物理理论的需要,她毅然服从安排,来到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铀同位素分离工作岗位;至此,王承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使得交付产品的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3天,保证了原子弹的装料。当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她同样选择了隐姓埋名,继续从事国家核建设。

王承书是我国核弹研制项目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她有着这样的一个称号:“中国的居里夫人”,也是实至名归。她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一生平淡无奇,只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至于为国家作贡献,那是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职责。在大喵看来,她的一生,满满地全是爱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