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瞩目!
厦门将迎来新一轮大升级!
近日
厦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文件
厦门市城市设计标准与准则(试行)
其中
三层级重点片区划分首次曝光
马銮湾新城、环东海域、观音山
海沧CBD、集美新城、翔安新城 等片区
被划分为第一层级重点片区中的城市中心
未来的厦门什么样?
最新规划蓝图在这!
一起来了解下
项目的具体设计方案
总体目标
01
城市定位
国家重要创新中心、国际滨海花园名城、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两岸融合战略支点。
02
空间特色定位
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03
总体空间形态目标
构筑“山、海、城”相融的空间格局,落实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战略, 突出厦门独特的山海格局及人文历史。在国际层面,巩固厦门“国际滨海花园名城”的地位;在全国层面, 力争将厦门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总体策略
挖掘厦门的独特美丽基因——大山海格局、大海湾形态、大花园风貌、有温度家园,形成体系化的美丽基因的保护、强化和传承策略。
在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的跨越式发展中,依托“美丽厦门”的城市建设基础,在践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战略部署中,构建具有鲜明厦门地方特点的城市特色体系。
(1)保护 “山海交融,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格局,构筑“一屏、环湾、九溪、十廊、多岛、多丘”的空间格局(图2-1-1) 。
(2)强化世界独特、浪漫风雅的大海湾形态,建构“湾中有湾、湾中有岛、岛外有山、海天一色”的环湾型城市公共空间框架。
(3)延续“清新明亮、中西合璧、碧翠镶金”的大花园风貌,彰显厦门作为海丝节点的城市特质和东西方文化桥梁的城市定位。
(4)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珍视“小街小巷、亲情凝聚、多元包容”的温情因子,塑造独具厦门特色的文化魅力,让美丽的厦门有温度、有乡愁。
城市设计重点片区划分
将新城、新区等景观影响力较大的片区划定为第一层级重点片区,将岛内环岛路等重点改造提升区划定为第二层级重点片区,将其他重点片区划定为第三层级重点片区。
第一层级重点片区
滨水地区:五缘湾、环东海域(同安新城滨海、侨英滨海、西柯南滨海、下潭尾北滨海、下潭尾南滨海)
城市中心:马銮湾新城、环东海域(东坑湾、下许、钟宅、刘五店)、观音山、海沧CBD、集美新城、翔安新城、高林、同翔高新区
城市门户:厦门北站
第二层级重点片区
滨水地区:前埔、筼筜湖、鹭江道、黄厝滨海
城市中心:高崎
城市门户:火车站、殿前滨海
特色风貌:曾厝埯、鼓浪屿、中山路、厦港(含南华片区、厦门大学)、沧江古镇、湖里老工业区
重要道路:仙岳路(含祥店)
第三层级重点片区
滨水地区:濠头、官浔溪、澳头滨海、后溪、九溪(含吕塘村)、天马山山海通廊、瑶山溪、东西溪
城市门户:杏林滨海、吴冠
特色风貌:集美旧城、新埯村、霞阳村、同安旧城、汀溪、竹坝农场、东孚、灌口、莲花、新圩、厦门大学翔安校区、
重要道路:马青路、同集路
交通设施
公共自行车站:应按照小规模、高密度的原则进行设置,并结合轨道站点、广场、重要公共建筑等人流集散地设置(图3-1-49)。
公交车站:宜与公用电话亭、垃圾桶、书报亭、地铁站点、公共自行车站及立体过街设施等公共设施合理组合(图3-1-50)。
立体步行系统:在城市人流密度较大的中心区、商业区、地铁换乘站点周围地区,鼓励设置空中步行系统或地下步行系统,建立立体步行网络(图3-1-51)。立体步行系统必须保证其开放性,公共通道宜提倡建设遮阳、避雨设施,过街设施鼓励与相邻公共建筑相连接。
空中步行系统和地下步行系统应与地面步行系统、公共交通站点有便捷的联系,尽量多地提供与地面步行系统的连接点,设置显著标识。在人流密集地区应设置扶梯和残疾人升降电梯,实现各层步行系统之间的无障碍连接。空中步行系统和地下步行系统的步行通道宽度应根据人流量预测计算确定。
轨道站点:鼓励站点出入口与周边建筑组合设计或与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可结合周边开敞空间、生态绿地酌情设置站前集散广场,引导人流方便、快速地疏散。轨道站点出入口应优先保障与地面公交等交通设施的便捷换乘,设置连续的步行通道和明显的交通导向标识(图3-1-52)。
各类型轨道站点的空间组织宜采用以下方式:
枢纽站:鼓励结合交通换乘功能设置广场、中庭下沉或高架平台等公共开敞空间,以适应短期内承载大量人流集散的功能。
中心站、组团:鼓励结合轨道点设置中庭下沉广场或高架平台等公共空间,作为空间组织的视觉中心,增加轨道站点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吸引力(图3-1-53)。
一般站:鼓励通过线形步行路径串联站点周边功能,整合交通换乘设施,延长轨道站点的商业服务界面,营造高质量、全天候的步行空间。
端头站:鼓励将轨道站点作为空间组织的视觉中心,通过规模合理的绿地、绿道及开敞空间的设置,紧密衔接站点与车辆段上盖。采用人车分行的立体化布局,妥善处理换乘交通和上盖开发集散交通的关系(图3-1-53)。站点类型分类及定义详见《城市轨道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导则》。
滨水区域
在控制范围上,分为内湾:水体向外500米范围内;溪流:水体向外200米范围内;一般水体:水体向外100米范围内;海域:水体向外1000米范围内。(注:若水体岸线位置有所调整,滨水区域控制线应作出相应调整。)
临山区域
在控制范围上,重要山体:高程大于150米,云顶山、尖山、天柱山、大西山、大帽山、天马山、郭山、香山、蔡尖尾山、雷公山、朱岗岭、大屏 山、仙岳山、东坪山、五老峰、御屏山、云顶岩、观音山等;
一般山体:高程50米~150米,京口岩山、狐尾山、园山、虎仔山、保镇山等;
临山区域控制范围:背景山:临山第一层建设用地 城中山:临山第一条主要道路。
历史区域
在控制范围上分为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历史风貌区。
历史文化街区:鼓浪屿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集美学村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风貌区:厦港历史风貌区、同安旧城历史风貌区、新埯、霞阳闽南红砖民居历史地段、华侨新村历史地段、祥店古民居历史地段、吕塘村古民居历史地段。
注6:本图为厦门市域范围内主要历史区域,未来可根据调研及规划情况进行增补。
特地风貌区域
在控制范围上,分为:
南洋建筑风貌控制区:竹坝;
嘉庚建筑风貌控制区:厦门大学翔安校区;
新嘉庚建筑风貌控制区:集美大学城南部、杏林湾区域;
闽南建筑风貌控制区:东孚小城镇、灌口小城镇、钟宅区域、莲花镇、汀溪小城镇、新圩小城镇、亭洋村、宋厝村、大嶝区域;
新闽南建筑风貌控制区:翔安地铁社区、翔安南部新城、丙洲村;
新中式建筑风貌控制区:东西溪区域。
山海通廊
十大山海通廊区域:蔡尖尾山生态廊道、马銮湾生态廊道、杏林湾生态廊道、天马山生态廊道、同安湾生态廊道、下潭尾生态廊道、东坑湾生态廊道、九溪生态廊道、五缘湾生态廊道、万石山生态廊道。
注8:本图为厦门市域范围内主要山海通廊,未来可根据调研及规划情况进行增补和修正。
主要动线
控制范围:一般指快速路及重要主干道两侧100~200米范围内第一层城市建设用地(根据具体地块修正)。
建筑功能重点路段沿线第一层城市建设用地,原则上规划公共设施用地或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不宜布局居住用地。
在建筑立面上,阳台应封闭,不应设置外凸悬挑式开敞阳台(图3-7-2,图3-7-3)。
在建筑界面上,重点关注高层建筑的中、上部界面,塔楼应采用点式布局,以增强景观渗透性和连续性(图3-7-10)。
厦门最新规划蓝图揭晓
城市蝶变在即
期待厦门的城市面貌迎来大升级
为厦门打call!
原文,加入购房群
素材源自厦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厦门房地产联合网、厦门地产情报站、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