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红酒的人,老得比较快

2019-08-30     驰康国际

有一个新闻说,英国女王大人要创业卖酒,还是有点潮的气泡酒。这件事并不是一拍脑袋决定的。

大概2011年的时候,女王大人在温莎公园里批了一块地作为葡萄园。6年过去了,她终于要在自己90岁,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开始做起酒庄的生意。

她把这个牌子取名叫Windsor Vineyard(温莎葡萄园),定价75英镑一瓶,特别合理,摆明了要和Brad Pitt这类做起泡酒的明星们抢生意。

工作到90岁依然坚持不让位,还要继续创业和明星抢生意的老太太,比谁看起来都年轻。好像和我们平时微信朋友圈里经常看见的那种养生鸡汤理论不太一样。

所以,究竟是喜欢静养的人更年轻,还是总爱瞎折腾的人更年轻呢?还有,如果说90岁还爱折腾的英国女王看起来很年轻的话,那为什么有很多人在快节奏的大城市生活两年就满脸苍老了呢?

一个叫Blue Zones的科学研究项目,中文翻译叫做“蓝色乐活区”,给出了答案。

它最初是2004年开始《National Geography》(《国家地理》)和科学家们合作的一个研究项目:

Blue Zones,指的是全世界五个人口最长寿的地方。(之所以用了Blue来形容,是因为这几个地方最初是用蓝色在世界地图里圈出来的)

意大利撒丁岛、日本冲绳、希腊伊卡里亚岛、哥斯达黎加的尼克亚半岛和美国加州的洛马林达。

据说那里的人大概到90岁的时候,还是能很精神地到处玩。(我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个画面是快90岁的女王大人开路虎带凯特出去遛弯的样子)

当初做完这项研究以后,Blue Zones研究组就发布了一份报告,还上TED做过分享,标题是《How to live to be 100+》

TED演讲里面的一些理论能解释很多事情,比如为什么英国女王都90岁了还是很矍铄。但我们要先来看另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变老,而且老得越来越快?

概括来说,就是细胞不可逆转的损伤

据说一个65岁的老人的老化速度是一个12岁孩子的125倍。所以,变老这件事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暂停和逆转的,只不过有人老得相对慢一点。

从理论上来说,人类可以达到的寿命是90岁。但在现实生活里,人们的平均寿命基本达不到。

Blue Zones里就不一样了。

全世界长寿人口最多的地方是意大利的撒丁岛。

在撒丁岛,平均每10万人里就有22个人能活过100岁。长寿率非常高,而且每个人都神采奕奕的。并不是因为那里的人基因和我们不一样。因为人的寿命大概只有10%是基因决定的,剩下90%都要靠生活方式。

所以,究竟他们靠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老得更慢,是这次Blue Zones研究的目的。总结下来有九点,有些观点会颠覆我们平时的一些看法:

自然地去运动

人要经常运动,几乎人人都知道。但对于运动的定义,并不一定就是要每天去健身房或者跑步那种。

只要每天动起来,保证不是在家葛优瘫就行了。

因为“蓝色乐活区”都是小地方,所以那里的人有个共同点,生活不方便,很多事情得自己动手。

他们每周去教堂礼拜,还要靠自己走路。PS:据说每天多走路也是防止认知降低的好方法。

如果你感觉自己生活很方便,平时很少能活动,那就要靠经常散步、运动来做补充。但话说回来,什么事情都有侍从招呼的女王大人又凭什么能活得比较年轻呢?

可以经常去看看关于她的新闻,八九十岁还偶尔和男人们一起去视察和打猎的老太太,估计也是没谁了

带着目的去生活

Blue Zones又叫“蓝色乐活区”,很多人听到“乐活”这两个字呢,就会习惯性地和无欲无求联系在一起。

其实人一定要带着目的性去生活,才会更年轻。比如说,很多人都想过,挣一大笔钱提早退休。但你知道人在哪个时间老得最快吗?答案就是刚退休的时候。

法国有个电影叫《关于施密特》,讲的就是一个退休的老头突然失去人生意义的故事,他坐在空空如也的办公室这一幕,让人能深刻体会那种沧凉的感觉。

当然不是要每个人都不退休,只是要知道自己生活的价值。不知道生活价值究竟是什么,这其实才是让很多人变老的原因,而并不只是因为太忙。

Blue Zones研究组的建议是,当你每天睡觉起床的时候,都要问问自己究竟是为什么要起床。

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鸡汤都说要多在爸妈退休以后陪陪他们,不过,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件事是不仅仅是要陪他们,还要帮他们去发现更多自己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当然,生活价值和目的不一定就是金钱、名利什么的。Blue Zones里的人生活目的也比较简单,可能就只是喜欢做饭带孩子之类的小事情(是真心喜欢)。

拿胡歌举个例子,最近传说他要隐退一阵去纽约大学读导演专业。

要说赚钱和名利的话,他应该都拿到了,据说他去年一年就入账了2个亿。所以,学习新的领域,而不是因为赚够了就在家休息花钱,其实也等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个新的生活价值,就属于很棒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可以防止变老。

放慢速度、减压

这点估计是很多大城市生活的人比较纠结的一点。所以先来看看,是不是快节奏的生活就一定老得快,容易英年早逝呢?

比如香港人生活节奏都很快对吧。但你知道香港人的平均寿命其实是全世界第三名吗(以国家和自治区为单位统计的),和日本差不多。

没错,特别快节奏的生活肯定会对身体有害。所以如果连轴转,身体就会负担不了这些压力,会崩溃。

但“慢生活”并不是让所有人一定都变成慢节奏,而是倡导找一个减压的出口。只要每天慢那么一小会儿,就会对身体有很大的帮助。

Gap Year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在漫长人生单位里用一年的短时间减压。

90岁还依然选择“快生活”的女王大人,也是安排有张有弛的。据说她每天有个乐趣是早上起来看粉丝来信,她有个专门的秘书每天负责筛选这些信,再交给她读(英国王室的官网上还有专门的教程教你怎么写信),偶尔还会写信回复一下。

只吃八成饱

这点我们中国人最熟悉了。不过,八分饱看上去好像挺难定义的,其实也就是吃东西不要过量的意思,因为吃饱这个信号传达比较滞后,你感觉到饱的时候就已经算吃多了。

但是,在还没感觉饱的时候就管住嘴不吃感觉有点违背人性。

所以,据说八成饱理论贯彻得比较好的国家是日本,最主要的原因是吃饭盘子比较小,容易有饱腹感

吃小盘对我们中国人的做菜方法来说可能有点麻烦。

那下面这点倒是值得借鉴一下,就是尽量不要在吃正餐的时候聊事情。可以把话留到咖啡厅聊。

喝点红酒

这点我觉得也是蛮颠覆以前人们逻辑的一件事。Blue Zones的好几个地区都是海岛,人没什么娱乐,所以习惯每天和朋友一起喝点酒。

当然,不是随便乱喝的。喝酒不过量一定是前提,还有,选什么酒也很重要。

那些小地方基本都是本地有机酿造的酒。而且,意大利撒丁岛的人一般都是喝葡萄酒,葡萄酒里有红酒多酚,是用来抗氧化的好东西。

对了,开篇说女王大人做酒庄生意,据说其实也是因为她自己还挺爱喝葡萄酒的。

信仰

关于信仰这个问题,不是说信教就能得庇护。而是因为信教的人比较自律,很多教义规定的生活方式又比较健康。所以说,找到自律的动力,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积极的朋友

这点其实是连着前面一点的。人无论多大,都得保持社交,哪怕是一个关系最亲密的朋友也好。只不过,要多和生活方式比较健康积极的人交朋友。

因为如果你的朋友或家人负能量很重,时间久了你也可能会这样。

虽然研究是分成九点来总结的,但很多道理都是融会贯通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喝酒。喜欢喝红酒的人经常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品酒,本身就是一种社交的方式,也是一种生活的意义,更何况少量红酒多酚本身就对身体有好处,就是让人保持年轻的办法之一。

对于平时生活很忙,又不想辞职过“慢生活”的人来说,希望这9点能给你们有启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gpv6WwBJleJMoPMvQ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