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躺的建筑学,最卷的建筑学

2023-02-05   UniDesignLab

原标题:最躺的建筑学,最卷的建筑学

去年我分享了 “第三种建筑学” (点击蓝字可跳转)一文。其中谈论了对建筑实践的批判,以及对“真”和“专”的提倡,关注程度让我颇为惶恐,对下文的催促声也未停歇。

写作迁延一年的原因之一是经历了奇幻的2022年上半年和近来每况愈下的行业情状,每每提笔,总觉得自己难以心平气和地谈建筑。

现实如此,还谈理想不矫情吗?目睹周遭地产建筑师陷入的困境,我感同身受,也实难独善其身。毕竟关乎地产和商业价值的设计是行业的基本盘。

01

躺卷建筑学

“躺平还是内卷,做何选择”是脱口秀大会某一期的选题。我看完演员们笑中含泪的表演后不禁感到了一丝悲凉。这何尝不是对建筑师们的灵魂拷问?

建筑学既改变不了世界,又填不饱肚子,要不就选择躺平,放下理想,完成工作,按件计筹吧。

可是现实却是除非转行休想舒服躺下的。

当下,不少设计单位仍忙得外焦里嫩,九九六不行就零零七。大家为了分到一杯羹,设计费一降再降,有些单位的计费甚至降到了十年前的一半。

举目所见,许多朋友陷入了难以逃脱的内卷,建筑学又该情何以堪呢?

奇葩说:躺平还是内卷,做何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

理性来讲,行业波动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现象,我们不该过于悲观的不是波动和低谷不正常,倒是过去三十年行业长期的繁荣太不正常。有波谷就会有波峰,行情总会有改善的一天。

然而今天让我忧虑的却不是行业的起落,而是建筑创作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很大程度上来自当下的治理模式与政策思维,将长期影响建筑实践并引导设计的价值取向。

首先是住宅限价与价格倒挂。

市场经济时代的建筑设计价值简单说有三个方面。首先,设计为开发者创造价值,越优秀的设计,理论上产生的价值就越大。 其次,建筑师实现劳动的价值,努力实现开发价值就能兑现这个价值。 第三,建筑艺术的价值在开发者赚到钱和设计师填饱肚子的前提下出现了。这三个价值的一体化呈现,就是开发实践中设计的价值。

然而,限价令使得这一价值链条无以为继。一直以来,开发者为了提高产品溢价而提高建筑质量(包含建造水平、设计水准、用材档次)的基本逻辑不再成立。住宅利润的收窄又使得原本依靠住宅利润才能平衡的写字楼和商业等业态开发同样举步维艰。地产建筑师们不得不放弃价值追求,沦为日益平庸化的建筑生产机制的奴隶。

其二是开发主体的日益集中化。

我国的土地制度使得开发用地的供应高度集中,因此开发主体也比大多数国家来得集中。并且这一趋势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不断加强,在这一轮行业震荡中又进一步加剧。中小开发商要么已经及时金盆洗手远离建筑业,要么在这波行情中深陷泥潭、非死即残。

我其实很怀念几年前,不时看到深耕某座城市的小开发商做出一些天外飞仙般的作品,多些个人情怀,少些套路和复制。毕竟, 多元的环境才可能有繁荣的文化,开发主体的集中化使得建筑设计很难再百花齐放,形成真正的繁荣。

住吉的长屋——安藤忠雄的第一个委托作品 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芳草地——“小开发商”黄建华的天外飞仙之作 图片来自网络

其三是非理性的“红”与“黄”。

为了有更多的税收和更好的形象,各地城市决策者总是偏好商服用地(红色)。有些二线城市的科技和产业规划,动辄就要在十年内新增几百万方的软件研发园区。产业园倒是能起来,可没人晓得产业在哪里,更不晓得十年以后软件产业还是不是香饽饽。

在城市核心区域,规划部门总倾向于布置商服而排斥住宅(黄色)。有时一些非常适合居住的用地,地处办公饱和的区域,也一定得是红色。这样的操作伴随着调节机制的缺失,很容易被现实打脸。

曼哈顿天际线 图片来自网络

看一看曼哈顿的天际线,不难发现地标性和城市核心功能并不应该是排斥黄色的。高密度城市的功能混合既可以是地块间水平方向的拼贴,也可以是建筑中垂直方向的并置,这两件事我们的管理者似乎都没有做好。

假如我作为开发商拿了一块办公地块,当作类住宅开发尚能去化或者还有微利,而做办公大概率烂在手里时,我的选择也会不言而喻吧。 这样的选择下,城市又如何既“红”且“美”呢?

南京写字楼市场 数据来源:仲量联行

南京写字楼市场 数据来源:仲量联行

上海核心区与非核心区办公楼空置率 数据来源:帝纳国际

2022年Q3季度核心区写字楼空置率达14.1%,非核心区写字楼空置率达20.1%。在供应量增加的情况下,企业租户因受疫情影响仍保持审慎态度,市场去化压力不减。

其四是EPC的推广。

EPC在国内的推广催生出设计从属于施工这一怪诞逻辑。 建筑师的参与度和话语权的衰落伴随着设计创意的价值空间被压缩,建筑师的谈判及维权成本却大增。

EPC推广的背景下,建筑师负责制迟迟得不到构建,行业协会又长期缺席,建筑设计质量和完成度的滑坡将与设计师话语权的丧失相左右。

以上的这些问题让每一个努力创作的建筑师如芒在背却又无能为力。

面对挑战如果没有抗争的余地,那么选择佛系地躺平行不行呢?

图片来自网络

诡异的是,地产项目发挥空间虽然变小了,甲方的折腾却没有等比例缩小。

出于甲方巨大压力的转移,乙方的日子更难过了。项目一会要产品创新,一会儿又要类型突破,可是, 在极为苛刻的成本要求下往往是回归最套路、最省钱的模式,到头来折腾了个寂寞。

还有好些地方,城市的领导者也发现了这几年建筑设计平均水平不行,要么多找国外大师镇场子,要么则是以规委会等形式亲自督战加强管理。这有时当然是很有效的,但前提得是有水平的领导坐镇,否则大家的努力都变成了揣摩上意,设计水准没提高,人却更疲劳了,想躺平都不行。

我觉得可以这样来描述今天行业的情况: 地产建筑师在太多的镣铐和太少的动力下,创作和思考层面不得不选择躺平。可是快周转开发模式的惯性、恶性竞争以及领导的“高要求”,使得建筑师体力上不得不极度地内卷。

于是,一个最神奇的行业状态就此诞生——可能同时是最躺平也是最内卷的行业——我们就叫他躺卷建筑学吧!

02

穷则独善其身

我近来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身处躺卷时代的建筑师路在何方。建筑作品的生命不出意外会比一代建筑师长久得多。 这种时间性带来一种使命感,使我们不能因为五年、或者十年的沮丧而做砸整批一、两百年的房子。我们也不希望后人评价这代建筑师说,21世纪第三个、第四个十年是建筑设计的荒漠,整体水准乏善可陈,建筑师大爷们都躺平了。

对我和很多朋友来说,不论行业的起落,我们在理智和情感上都无法割舍建筑学追求。

因此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必须找到继续践行建筑学的恰当方法,好让我们的工作仍然焕发价值的光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身处这样的时代,我们却仍可以独善其身,积极挖掘建筑学的丰富性,把许多本该完成的功课给补上。

这样的工作,关于匠人精神,需要我们着眼建筑的内部属性,关注建筑的外部环境,还需要掌握设计体系和管理思维等工具。

03

匠人的鱼

早乙女哲哉炸了一辈子天妇罗,在东京下町经营着一家只有几张桌子的小餐馆。可他却是公认的天妇罗界天花板。老头曾做过一个节目,在给一位电视台派来的实习姑娘做本来不过是走过场的结业仪式时,他尝了一口姑娘做的天妇罗,然后勃然大怒。老头情不自禁地大骂起来: 混账,你知道一条鱼在风浪里成长,要躲过多少天敌才能活下来吗?你知道捕鱼人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漂流在海上多少天吗?你知道又有多少物流人员为了保持这条鱼的新鲜而争分夺秒用最快的时间把它送到我们面前吗?你就这么敷衍这条来之不易的鱼?你把它炸成这样,你对不起所有的工作人员,也对不起这条鱼!”

图片来自网络

早乙女的故事让我震撼,并不禁自问: 我对得起这条“鱼”吗?

作为建筑师又有多少人在看到自己或者别人的设计时会勃然大怒呢?

近些年来,我越来越多的设计成为现实,每每看到自己年轻时不成器的设计已然造了出来,并没法炸掉,便不由吓出一身冷汗(这是中国部分年轻有成建筑师的幸运和不幸,在太年轻的年纪有太多的业绩)。每当看到别人优秀的设计,又不由得在马路边搓搓手心,喜不自胜,又是羡慕又是恨。

职人整天忙忙碌碌的内卷与匠人整日神神叨叨的死磕是两码事。匠人的工作看似日复一日,却是不断改良的过程。正如早乙女哲哉所说: 每天做同样的事叫作职人,永远在思考怎样才能更进一步的,才是艺术家。

重拾匠人精神是独善其身的建筑学的第一件事。

04

材料与尺度之神

与传统建筑相比,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以来,我们普遍面临建筑材料表达的混乱与尺度失当的风险。

传统的饰面-结构一体建构的方式在二十世纪初的技术革命中因幕墙的兴起而转变为了饰面-结构分离建构的方式。所以我们今天要追寻材料与尺度的得体比古人要难得多。

斯特拉斯堡主教堂 & 应县释迦塔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的自由太多,欲望太多,伦理缺失,条理不清。

比如说, 近人尺度的缺失是现代玻璃幕墙建筑的通病。材料交接的粗鄙与材料用法的错配,也是当代随处可见的城市景观。

可是,当我们真正开始以建筑关怀人性的时候,我们就必须 寻找材料真实的表达方式,尤其关注近人尺度的表达——从指甲盖到人体躯干之间的丰富而连续的尺度光谱。

在我的办公室,就供着这么一尊材料与尺度之神。

我与团队的日常工作对于材料与尺度的讨论是频繁的。比如一座滨水商业建筑。

小伙说:“马头,细部都深化到位了,你看看”。

我皱了皱眉头:“你这金属线脚的最小尺度居然是50mm,实在是对不起金属这个材料。50mm是一个混凝土也能干,石材也可以做的摸棱两可的尺度,是一个比你的手指粗得多的尺寸,假如整栋建筑除了胶缝这已经是最小的尺度了,那么他还有可能近人吗?”

05

城市性成为风格

一路上,陈旧而简陋的世纪初浅色欧式立面上防盗窗和空调外机杂乱地闪烁着。街道两侧商业广告位五花八门一字排开,家居建材店铺间夹杂着美容和小吃店——一段乏味而典型的城市片段。这是前阵子我在安吉市区不经意看到的场景。

用建筑立面的标准来看,这段商住街区乏善可陈,不值一提。但换一个视角它却让我感到亲切和欢喜——打破常规的东西向沿街住宅立面围合出高宽比匀称的街廓;街道两侧首层商铺统一退出柱廊,廊下有不少店主人摆出塑料座椅;两条机动车中间留出了绿化带和停车带;步行、车行、绿化、停车有条不紊地组织,车行道变窄使得车速变慢,廊下空间虽不宽,却照顾了不同天候的出行;街道大致一半的地方还有一处广场节点,两侧建筑内凹退让出作为入口的城市广场。 这一切都充满活力和秩序,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是得体而利落的。

安吉鼎盛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经典的欧洲城市街道,甚至可以比肩Hans Kolhoff在柏林Walter Benjamin广场冷艳而精彩的空间演绎,虽然风格和质量无法比肩,但两者的城市性却是不相上下的。

柏林Walter Benjamin广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段邂逅,让我想起时常思考的关于城市场所精神的第二个层面(城市的微观尺度)——建筑的城市界面。

一时的建筑风格和装饰终会褪色,建筑的城市性是否出色将是更持久的问题。

当下的地产成本控制使得过去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舶来风格闹剧已无法再上演,地产建筑风格普遍从简(简欧、简中的流行就是例证),那么我的主张是放弃装饰的风格而转向 建筑的城市性——以建筑界面回应城市环境,找到友好而智慧的策略,这甚至可以成为一种风格,并且是一种不怎么花钱的风格。

06

设计体系

独善其身的建筑学需要关注向内的材料与尺度,也需要向外看到城市的宏观组织和微观界面。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补习的匠人的课。

当然,造房子与炸天妇罗最大不同是建筑学仅靠工匠的敏锐和执着还不够,它需要大量的协作和更多的时间。 因此,建立在匠人追求之上的设计体系在当代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与西方先进设计水准的差距之一是 我们缺乏完备的设计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施工和管理体系。

我们不得不承认建筑师这十几年来工作方法和工具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革新。

有一段时间,大家还很期待BIM能够普及并帮助我们建立完备的设计体系,可是很遗憾,BIM今天广泛地被认为是设计校验的工具。

因此设计体系、设计精度和完成度,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方案创作单位的把控。

这使得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建立一种能够适应水平向分工的合理体系——在这样的探索中,我们选择在立面精细化设计这个板块找到解决方案——精益的幕墙设计体系。

在非超高层建筑中,建筑结构的成本往往不会偏离估算太远,主要影响开发成本、使用性能和立面效果的就是建筑幕墙了。

因此,经过近年来的打磨,这套体系已经成为我们内部通用的方法和共识。设计精度因此提升,配合单位的出错更少,甲方的管理成本降低了,还能在设计前期有效的控制立面成本。这样的设计体系是独善其身的建筑学不可或缺的工具。

07

尾声

我们已经身处行业的低谷,只好向前眺望。

希望建筑师能继续独善其身地修行,让建筑设计重拾匠人情怀,向内关注材料与尺度,向外关照城市,并借助设计体系和管理思维等工具,使匠人情怀与社会化实践相结合,同建筑学死磕到底。

回望我二十多年的求学与工作经历,应该说是最后一批完整经历了这个行业的顶点的从业人。

我在中国最蓬勃发展的世纪之初满怀憧憬地进入大学,很幸运地得到了名师的教导和出国历练的机会,又在全国大建设的浪潮中参加工作。在此后虽然经历过行业短暂的低谷,仍可以在持续繁荣中稳定地从事这份工作,三十不到就成为事务所的合伙人,并多少积累了一些财富,也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建筑方法和思考。然后,突然在当打之年我遇到了这个行业前所未有的巨大萧条,虽然感到茫然,但我和我的同龄人们恐怕是没什么好抱怨的。

如果,我是说如果,建筑行业一直照过去三十年的趋势发展,我觉得我的职业轨迹是有很多前辈的模板可以套用的。

年轻的初心难以抵抗行业快速发展的刺激和追逐成功的冲动。或许没过几年,团队规模增长到百人以上,同时我们开始安于自己明确的细分市场和可复制的产品模式,设计越来越遥远,随之而来的是生产。

在五十岁的某一场酒局中,坐在上海花园里弄一处精致的法式餐厅里同朋友们觥筹交错的我,摸了摸自己油腻而发影稀疏的脑门,突然认真地同身边的朋友感慨道,我们这帮人曾经也是有理想的。在嘲笑和自嘲的笑声中我们一饮而尽……

好在,这一切注定不会发生了。

行业的萧条和被迫的慢下来迫使我们反思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建筑行设计行业从业人员最多,项目机会最多,大家都很努力,却还是世界二流水平。

实际上,太多优秀或者成功的建筑师在四十岁以后就不做设计了。记得有家美国设计公司统计过, 一个真正亲历亲为的建筑师最多能带28个人。我想,超过这个数字,就已经不是建筑师,而成为管理者、汇报专员、销售专员、技术明星或者吉祥物了。

记得Peter Eisenman说过:“我不相信有人能在四十岁之前成为建筑师”。在这个年纪,眼界、技艺、资源和经验,使得我们这批人终于有能力去做好一栋房子,甚至在这个基础上有所价值观的输出——也就是在“技”上有可能加一个“艺”。

因此,今天的困境恰恰使得这种本不合理的模式无以为继。

我希望我自己和我的团队 能用慢下来的时间和去除焦躁的心境去做建筑,避免内卷但一定要死磕,敬畏匠人的神明,掌握先进的工具,做好我们的本分,做出不仅仅服务于当下的建筑。

我希望我的团队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能够共同享受每一天的工作,做好每一次创作,珍重每一栋房子。当下和眼前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无论行业何时复苏,我们愿为建筑万神庙的薪火相传,建筑学的持久发光做一点努力。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同样彷徨的前行者们。

百家观点丨设计是带来种族歧视的最有力工具之一

百家观点丨AI,不只是设计

百家观点丨“极简主义是对不同世界的渴望的表现”

百家观点丨听听大家对建筑学习的不同看法!

百家观点丨令人心动的OFFER【建筑专家】竟然是他......?

百家观点丨空间有性别吗?建筑中的女性主义

百家观点丨电影与建筑,谁造就了谁?

百家观点丨从纪念性聊到建筑师的表达欲

百家观点丨一场“完美”的建筑师婚礼是怎样的?

百家观点丨改变建筑的十幅画

百家观点丨建筑理论真的“无用”?——再论埃森曼纸板住宅House X / 林婉嫕

百家观点丨为什么路易斯·康的画作仍然重要?

百家观点丨元宇宙,是建筑师的乌托邦,还是就业新大陆?

百家观点丨如果设计是一场双向奔赴,那建筑师的剧本就是保媒拉纤

百家观点丨拆了,但没完全拆:中银胶囊塔重建权正在拍卖中

百家观点丨从概念到技术深度剖析:火遍全网的《吉巴罗》为什么这么牛!

百家观点丨我们将如何建立未来的图书馆?

百家观点丨住宅楼像搭积木一样整齐,高度统一!网友:“住在这里会抑郁,出门找不到家”!

百家观点丨从BIG到Gensler,不同身段的建筑事务所如何立于不败之地?

百家观点丨线性、编织、智慧...卸下“概念包装”,明日城市有多远?

百家观点丨“古根海姆效应”后,地标建筑真的能改变一座城市吗?

百家观点丨罗杰斯改名,扎哈砸1个亿!大师事务所的成功全靠“好名字”?

百家观点丨涂鸦中标、推翻任务书,Steven Holl为什么总能搞定甲方?

百家观点丨中国最长木拱桥被烧毁,900年万安桥成遗迹!古建筑要怎样防患于未“燃” ?

百家观点丨建筑师如何硬核解压:焦虑邪气,通通散去!

百家观点丨由“她”向“我”,设计之于女性最终是去性别

百家观点丨动辄上亿的利润,玩元宇宙建筑的人都赢麻了吗?

百家观点丨《安邸AD》魔都园林办新展,如何探讨“家”之永续?

百家观点丨猫咪来当救世主?奥斯卡神作想不周全的,建筑师接着想!

百家观点丨如何用设计“预定”一款网红展?

百家观点丨当公共空间开始敌对“城市流浪者”,设计师真的“无罪”?

百家观点丨阿贾耶“加纳大教堂”被要求退设计费?5个项目3亿美元,党派之争还是违规?

百家观点丨新东方文化带货火出圈之后引发的建筑idea浪潮

百家观点丨7棵西湖柳树引争议!从秋水山庄到书院门,城市更新与文化保护百家观点丨界线在哪儿?

百家观点丨最能代表杭州的三个地标建筑,网友最喜欢的原来是…

百家观点丨会摄影的建筑师才是好的建筑师

百家观点丨不做炮灰、不做卷王、如何拿捏专业的国际建筑竞赛?

百家观点丨佐藤大在京都清水寺修了一条“天空之径”,美到窒息却颇受质疑?

百家观点丨“令人心动的offer”要拍建筑师?网友:看完劝退,请编剧放过我们!

百家观点丨2026世界杯举办地公布,都不及卡塔尔"2022"大楼出圈!建筑远比足球吸睛?

百家观点丨带个建筑师一起上太空

百家观点丨房子是居住的机器,吗?

百家观点丨 多薄,才算是薄?-Mark Wigley评SANAA(妹岛和世+西泽立卫)

百家观点丨永别了,“食神”取景地!红了46年的香港珍宝海鲜舫

百家观点丨备受期待的蛇形画廊惹热议,这位艺术家创作的“黑色教堂”,为何只有2星评分?

百家观点丨10家新生代建筑事务所,会有30年后的普利兹克得主吗?

百家观点丨现代城市需要怎样的停车场?在水泥地上画框的时代该翻篇了!

百家观点丨建筑文学爱好者在长三角体制内的所思所想

百家观点丨室内设计师待遇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