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很少在家,大多都是老年人。在我们村这边基本是这样,农忙时老人在田里地里忙活,平时闲下来时,就是打打牌,要么就是坐在屋前发呆,看着好不热闹又孤独。
我们都知道,孩子渐渐地长大后,会面临着很多选择,例如,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也是很多年轻人的想法。爸爸妈妈面对孩子的远走他乡,年轻的时候可能有一颗大心脏,觉得只要孩子好就行了自己无所谓。可是当我们逐渐步入晚年生活,有些想法就会在岁月的流失中发生改变。
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报恩的,有的孩子就是来讨债的
父母生孩子当然都是希望他能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异,然后将来成为有出息的人。可是,对于父母来讲,优秀的孩子也许是你的骄傲,可是不一定是你将来的依靠。
刘大妈的儿子从小就是她的骄傲,在街坊邻居面前,说起儿子总是滔滔不绝。儿子从小就学习成绩很优秀,他自己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以后又出国留学,去了德国。在国外找到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他也在那里找到了心爱的人,结婚生子了。
刘大妈要出国了,她护照办下来就在小区里面炫耀了好几天。因为孙子出生了,她要去德国带孙子,儿子邀请她尽快过去。可是,老伴不愿意去,因为心脏不好,也不愿意坐飞机,儿子也没有很诚恳地邀请他,只是说会多给他一些生活费。
刘大妈终于在约定的日子去了德国,她下飞机以后就直接去了儿子家里,见到了亲爱的儿子、孙子、儿媳妇。可是,生活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她不懂德语,不会说英语,和儿媳妇交流起来非常困难,就像和聋哑人在交谈。她吃不惯西餐,儿媳妇不愿意吃中餐。做饭的时候经常发生矛盾,虽然听不懂她说的话,但是她能看出来,儿媳妇很不高兴。
她在国内喜欢出门和人一起聊天,喜欢去菜市场讨价还价,喜欢跳广场舞,可是到了德国这一切都是不能实现的。最令人担忧的是,她几次打电话给老伴儿,发现他精神不太好,说话也是无精打采的。
终于忍不住,她给自己的老姐妹打电话哭诉,自己实在不适应,想要回国也回不去,真是后悔当初让儿子出来,还不如让他在家里啃老。
人老了,对于孩子的期望就会改变,有出息也许还不如陪伴在身边
孩子对于父母的意义,我们大多数人觉得,孩子有出息就是父母最大的成就。但是生活不只是过给别人看的。
如果你觉得年轻的时候,孩子有出息就好,可是当你年老以后,这样的想法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像我身边就有好多的老年人,在上了岁数以后,内心对孩子的依赖,就好比年幼的孩子依赖父母是一样的。
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出去外地赚钱,给孩子很好的物质生活,你认为孩子会觉得自己非常幸福吗?当然不是,他们也需要父母的陪伴。老人也是这样想的。所以,“老有所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还有着依赖和陪伴。
当年你的眼里愚笨的孩子,也许就是来报恩的
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有些父母就会唉声叹气,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残次品”,因为学习成绩就是他们眼里评价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你认为没有出息的那个孩子,也许就是来报恩的。
电视剧《人世间》大火,剧中的周家三个孩子可以说是出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人生道路却差出来了十万八千里。
大哥周秉义北大毕业,岳父母是高管,妻子是高干子弟,自己也是平步青云。女儿周蓉也是北大毕业,是大学里的年轻教授,又出国多年。只有弟弟周秉昆最平庸,前几十年,他就是父母眼里最不成器的那一个。
可是,当周母卧病在床时,是他和妻子在照顾。当时姐姐的孩子没有人管,是他伸出援助之手。所以,最后周父说,三个孩子一样好。这大概就是他最后的真心话,大儿子和女儿为家争光,为国家做贡献,可是为他们尽孝的就是平庸的周秉昆。
好孩子的定义,我们不要太狭隘,培养孩子高尚的品格,端正的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是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还是尽管平庸一辈子,但是却陪伴在父母身边尽孝呢?我觉得孩子在自己的身边尽孝,家庭很幸福,孩子远走他乡,但是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都是父母教育成功的结果。
培养孩子是不是成功,我们的目光不要太狭隘,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只要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就是成功的教育。
高官和平民,富裕或平庸,只要是有声有色的、有滋有味的生活,都是值得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