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啸天
2023年,已经开始进入倒计时。进入岁末,等于进入了颁奖季,一些重磅作品开始陆续上线。这其中,大都是奔着中奖去的野心作品,惊喜之作很少了。
暑假档上线的《自由之声》就成为了全年度最惊喜的作品,没有之一。
除《自由之声》外,《奥本海默》与《芭比》是另外两个年度惊喜。这俩属于超出预期,是可以想到的还不错,只是没想到那么好。
《自由之声》则是平地起惊雷,一炸天下惊。主演吉姆·卡维泽,是一个过气的中年男,即便最高峰时也没有成为过顶流,现在更是少人关注的人物。
再看故事简介:“联邦探员蒂姆·巴拉德(吉姆·卡维泽 Jim Caviezel 饰)在把一个小男孩从残忍的儿童拐卖犯罪中解救出来之后,得知男孩的姐姐同样被拐,他决定冒险前去营救,但政府无法派兵到他国领土救援。时间紧迫,蒂姆辞去工作,深入哥伦比亚叛区丛林以身犯险,誓要把女孩从生不如死的命运中解救出来。”
提炼一下,就是在轻松救下弟弟后,发现小男孩还有一个姐姐,于是主角不辞劳苦,单枪匹马深入到极其危险的地方,去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营救任务。
如果这个任务再加上点动作戏,或者追逐戏,就是一部标准的狗血营救模式的电影。跟“营救哥”连姆·尼森的诸多“营救”中的任何一个看起来都没什么两样。
随便看一下营救哥近两年的一部半新的影片《冰路营救》,其故事主题就是连姆·尼森要穿越凶险无比的地带,去完成看似难以完成的营救任务。这个脉络与《自由之声》似乎没什么区别。只是营救哥要去的地方是冰海,面临的危险是大自然,而《自由之声》里的危险地区是丛林,凶险来自不从管制的叛军。
吉姆·卡维泽的影响力远不如“营救哥”连姆·尼森,也不如“陷落哥”杰拉德·巴特勒,所以他主演的这部《自由之声》早在2018年就拍摄完成,结果被雪藏了5年,迟迟上映不了。本片的版权原本属于福斯,结果福斯被迪尼斯收购,在迪尼斯眼里这片完全不入法眼,然后就被束之高阁,在片库里干耗了5年,制片人爱德华多·维拉斯特吉(Eduardo Verástegui)说因为担心亏钱,没有任何工作室愿意接手,网飞和亚马逊也都拒绝了,最后版权才被一家名叫天使的小公司买走,并众筹形式筹集了500万,方才终于开始发行。
再然后,这部影片就因为不俗的口碑,火了起来。成为了年度惊喜。
与此同时,《自由之声》也卷入了政治斗争之中。因为负责发行的天使公司以及影片原型,都与政治牵扯在了一起,他们都是特朗普的拥趸,而特朗普又善于运用粉丝的力量为自己造势,于是说不清道不明,一团浆糊。
《自由之声》是根据一名叫做蒂姆·巴拉德(Tim Ballard)的联邦探员的故事改编的。蒂姆·巴拉德就是特朗普的铁粉。特朗普专门在他的高尔夫俱乐部里播放了《自由之声》,表示对本片的赞赏与支持,并作为对于粉丝观点的一种呼应。受人瞩目的是,蒂姆·巴拉德现实中的确从事了打击贩卖妇女儿童的违法案件,但是他的自我宣传被发现存在扩大事实误导听众等虚假宣传的情况,而且爱心捐款也存在被滥用的情况,使得巴拉德形象严重受损。所以,本片的原型以及根据原型的故事改编的剧本,在批评者眼里,都存在严重问题,不值得被推崇。但是,特朗普与支持特朗普的媒体认为这是恶意丑化,是民主党人的阴谋。狗咬狗,一地毛。
(特朗普在新泽西的俱乐部主持放映《自由之声》。自左至右依次为:巴拉德、特朗普、制片人埃杜瓦多·维拉斯蒂吉、男主角吉姆·卡维泽。)
再有,就是《自由之声》的发行方天使公司,更是与特朗普阵营存在数不清的瓜葛,因为天使公司与一个极右组织“匿名者Q”(QAnon)有深度关联。“Q”通常指白宫的最高机密。“匿名者Q”经常性地发布一些号称是内部机密的文字,最后逐渐如病毒般扩散到全美,并形成了一个类似宗教的秘密社会。
“匿名者Q”的主要观点是,在里根总统之后,真正掌控美国的是“深层政府”(deep state),由一群邪恶的撒旦教团体所组成,其成员由民主党高层、好莱坞精英、犹太金融家、慈善家等构成的美国精英集团组成,包括资本家如比尔·盖茨和总统、政客如克林顿家族等各界精英,这群人都是恋童癖,甚至靠贩卖儿童、杀害儿童提取“肾上腺素”获得永生。也有更夸张的说法,这些人并非真正的人类,而是“蜥蜴人”;而特朗普就是真正要清理这些“沼泽”的天选之人,可以用他的“秘密计划”把正义归还于民,与“深层政府”进行战斗。在“匿名者Q”的原则中,一切对其质疑和反对,都是因为“深层政府”不想让人知道,或者质疑者本身就是恋童癖。
谁敢反对“匿名者Q”,谁就是恋童癖。信“匿名者Q”者得永生,只有特朗普才能拯救美国,拯救全世界。
(2019年1月,巴拉德在白宫参加特朗普主持的活动。)
“匿名者Q”认《为自由之声》是一部为自己站台的作品,所以对这部作品倾诉了大量力量去鼓动宣传,拉动更多的人去观看。
本片主演吉姆·卡维泽为了推广本片,也自觉站队,参与了一系列推广影片的行动。不仅与原型蒂姆·巴拉德成为好友,还与巴拉德一起出入于特朗普的俱乐部,与特朗普把手言欢。而且,卡维泽更是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匿名者Q”类似阴谋论的支持,宣称“我们可以让《自由之声》成为21世纪的《汤姆叔叔的小屋》”。
我们都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促成了美国废奴运动和内战。卡维泽的意思是美国被吸食“肾上腺素”和人血的撒旦团体所控制,大家都要来支持《自由之声》,都要来支持特朗普,只要特朗普一上台,世界就立马清净了,就安宁了。卡维泽甚至公开表示如果你不去看这部电影,那么你就是“贩卖儿童”的支持者,就是“恋童癖”的一分子。
《自由之声》这部电影本身没有直接提及“匿名者Q”的这些阴谋论,只是个别镜头有所暗示,然而这些阴谋论却是整部电影挥之不去的背景。
就这样,无论《自由之声》的实际意图如何,但是从剧本、从原型角色、从演员、从外部舆论来讲,本片都像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为“匿名者Q”(QAnon)站台的影片,支持特朗普的群体自然对本片大加推崇,而民主党和其喉舌当然也不甘示弱地吹响了对本片诋毁的号角。
围绕在《自由之声》之外所展现这些乱象,无疑是观察美国社会政治的一个绝佳的窗口。但抛开所有这些表面的纷扰,回到影片之上,让电影回归到电影,它依旧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年度佳作。
吉姆·卡维泽之所以不计手段地去宣传这部影片,在于他的全情投入。在《自由之声》里,吉姆·卡维泽展现出了绝佳的演技,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不像是演的,而是饱含深情,俨然是在看纪录片,卡维泽贡献出了《耶稣受难记》之后最佳的表演,甚至演技超过了《耶稣受难记》,他将一部商业题材的电影生生演出了文艺片的效果,让这部影片化腐朽为神奇。
上面说过,这部影片的题材与故事简介怎么看都像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商业题材影片。但是主演吉姆·卡维泽与导演亚历杭德罗·戈麦斯·蒙特维尔德硬是将这部作品打造成了一部绝佳的写实性十足的佳作。
吉姆·卡维泽主演的影片,只有《耶稣受难记》是佳作,但也是影片主演不红的典型。其他由他主演的影片,也只有《使徒保罗》《玩命记忆》两部还值得一看,但都不算太火。参演过的影片倒是有《细细的红线》《勇闯夺命岛》这样的大片,但他混杂其中没给人留下特别的印象。在大屏幕领域,吉姆·卡维泽实在是混得不怎么样,但在小屏幕上,他倒是拥有《疑犯追踪》这部高分美剧,从2011年到2016年连拍了5季,每一季都大火。《自由之声》拍于《疑犯追踪5》之后,按说可以趁势营销一下,结果拍完了一下就被搁置了5年。这几年里,吉姆·卡维泽甚至都没有什么作品出来,耗到2023年,已经彻底失去了观众缘了。如果没有《自由之声》,估计很多人已经忘记他的存在了。
亚历杭德罗·戈麦斯·蒙特维尔德作为导演,在名气上更是比如,他的履历上,只有一部上映于2015年的《小男孩》打分还可以,然后就没有其他作品了。这样的一位完全不知名的导演,再加上一个彻底过气了的男演员,《自由之声》没有发行公司愿意购买,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吉姆·卡维泽为了选择影片,各种口不择言,各种宣扬阴谋论,也值得理解。能否翻身,只有这一次机会,就像救命的稻草一样,肯定要努力去抓住它。
《自由之声》对得住吉姆·卡维泽与亚历杭德罗·戈麦斯·蒙特维尔德的努力,尽管整部影片没有什么大场面,甚至没有枪战,也没有动作戏,只有一点点不值一提的追逐戏,看起来一点都不商业,但是在剧情上,整部影片的节奏非常紧凑,非常抓人,导演贡献出了极佳的创作状态,让整部影片呈现出了纪实的效果,效果惊人,观看效果极佳。
对于我来说,《自由之声》以点带面的纪实形式,简直就是一个新闻写作的绝佳的范本。让我回忆起了媒体生涯中的重要瞬间。
时间回到2008年,那一年里,北京举行了奥运会,举世瞩目。但同一年里,汶川地震同样举世瞩目。犹记得,在地震发生的瞬间,时间是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那时候我正在位于北京五道口的办公室里开会,在清华科技园22层靠窗的办公室里,我们组里的几位同事正在谈事,正常地讨论选题。正聊着天,对于我来说,是突然觉得自己的椅子坏了,那种带轮子的办公室座椅,好像某个轮子松了,然后整个椅子开始向窗边滑动。疑惑间,看向其他同事,发现他们也在我们的目光都在相互打量,似乎都遇到了问题正在寻求帮助。也就那么几秒钟之后,不知谁问了一句“地震了吧?”然后大家才意识到不是自己的椅子坏了,是真的遇到了地震。汶川地震的余波,传导到了北京这么远的地方,震动了22层高的我们。
随后传来的消息,就越来越不好了。然后我们就知道必须做点什么了,作为媒体,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必须要一线记者深入前沿,去带回第一手的信息,传递给大家。
但是,我们该怎么做?去做什么?
新闻,需要策划,也需要故事。毫无目的地前往镇区,只能是添乱,而帮不到任何帮。于是,我们从众多纷乱的信息中,发现了一张镇区发现的照片。照片是一位姑娘,面貌很清秀的一位女孩子,在地震的核心区被发现,但是姑娘在哪里,却没人知道。于是,我们快递觉得,这是一个新闻的点,记者有了方向,目的就是去寻找这位漂亮的姑娘。
在我们内部,我们将这个新闻策划成为“寻找最美姑娘”,然后派出了精干的队伍,深入灾区,去寻找这位姑娘。
我们也深知,寻找这位姑娘,其实并不是全部的目的,寻找的过程中,前线记者将所见所闻所感全部纪录下来,这些素材的重要性更为重要,这才是纪录地震的第一手材料。至于寻找姑娘这件事,大家可能很快就会忘记,但是可能寻找的路上的某张照片,某个见闻,却能够永久地被大家记住,成为经典瞬间。
所以,这个新闻策划的核心是过程,而不是目的。
至于结果,其实很简单,那个时候的网络已经相当发达了。我们的记者还没有深入震中,那个姑娘已经知道了我们在找她,就主动来联系我们了。因为,她只是照片在震中被发现,她的人其实并不在震中。我们的策划实际上乌龙了,所有人都以为会有一番在震中艰苦的寻找,结果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剩下的事,记者已经到了前线,还得继续往前走,然后又回到了这个新闻策划之前的状态,漫无目的,只是往里走,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报道缺乏了策划性与整体调性。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失败的策划。对于地震这么大的报道场来说,我们的报道从新闻学的意义上实际上是失败了的了。
回到《自由之声》上,如果影片泛泛地谈贩卖儿童的危机,那么也就像我们的系列报道一样,是很难出差的。但是它就极好地做到了从点到面,在整个贩卖儿童的大型犯罪事实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一个救助一对姐弟的过程,先救弟弟,然后再去救姐姐。看似整个故事变得狗血了,但是确实做到了精炼。然后,所有的精彩都是通过救助这对姐弟的过程所传达出来的犯罪性,让观众意识到了全球贩卖儿童危机的严重危害性。
这一点,跟我们要求的寻找小姑娘的故事线索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寻找过程中传达出来的地震信息更为重要,简直事实一脉相承的。只是,我们的新闻策划是失败的,而《自由之声》则是成功的,它恰如其分地通过救助姐弟的过程,将犯罪现实完整地刻画了出来。让观众看到的不是狗血的营救故事,而是触目惊心的犯罪事实。
至于影片之外美国极右与极左之间展开的另一番权力斗争,对中国观众来说,就不必关心了。只去看电影就好了。
2023年度最大惊喜之作,非《自由之声》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