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劝降他:多尔衮派所有降臣劝!他就义前:刽子手跪在他面前哭.

2022-08-19     小女子大人物

原标题:为劝降他:多尔衮派所有降臣劝!他就义前:刽子手跪在他面前哭.

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面对清军的降劝,从未动摇过,无论受到怎样的迫害,依然保持着一颗对国家与人民的赤胆忠心。

他就是左懋第,当清政府将其押往菜市口行刑时,城中百姓闻讯而来,无不为其忠心感动涕零。在行刑前,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

昔年间为劝降他:多尔衮派所有降臣劝!他就义前:刽子手跪在他面前哭

左懋第

与清兵议和

清兵入关,明朝掌权者安宗,却心偏安江南,有意割地求和,提议一出,满朝文武却无一人敢前去议和。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左懋第勇于站出来,主动上书安宗,愿持节北行,与清兵议和。

有骨气的左懋第,他始终坚持反对割地求和,请示愿为阻止清兵出战,可惜未能得到支持。奈何个人力量始终薄弱,对于赴京议和。

他深知此中风险,也有可能回不来,在他临行时,对安宗说了一句话“夫以渡河而战,始能画江而安”。

三言两语的警世明言,寄托了左懋第内心渴望南明王朝掌权者,能够明白不要借希望于议和,依然希望能以武力保天下太平,重振家业。

剧照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左懋第面对动荡不安的南王明朝,曾在书信中透露此行凶险:“懋第此行,是懋第死日也。”

山河破碎风飘絮,带着不甘的心情,左懋第刚到北京张家湾,就感受到清政府的权势压迫。当时的清摄政王多尔衮令左懋第一行人入居四夷馆。

何谓四夷馆,早于北魏起,此宾馆设置的用意,是为了招待周边国家愿来归附的人,明朝时此该馆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所外国语学校,专门培养外交翻译人才。

清政府安排这一语双关的宾馆招待左懋第,其传达的意思不言而喻,将左懋第一行人等视为自己的附属国人。

作为正统王朝的忠臣,左懋第自然明白这就是侮辱,所以他坚决抗议,同时理直气壮地指出:“若以属国礼相见,我宁死不入。”

清政府本理亏,最后以宾客之礼将迎住鸿胪寺。鸿胪寺,中国古代用来主掌外宾、朝会仪节之事。

作为议和占优势的清政府,在会见左懋第依然各种为难,指责南明王朝安宗在江南即位为僭。正所谓贼喊捉贼,左懋第面对这样的入侵者,居然还冠冕堂皇的样子,他大义凛然驳斥清方谬论,我大明王朝,不是尔等有资格评议的。

对于如此有气节的大臣,历来受帝王欣赏,清摄政王多尔衮也不例外,为此他多次派大臣前去劝左懋第降清,无论面对怎样的威逼利诱,左懋第始终不松口。

须不知,与他一起同行的左都督背地里,反而对清政府表示回去后定说服南明淮北守将投降。

无畏生死留芳千

越是忠臣,有影响力的人,不能被收服的,往往被掌权者灭之,左懋第不愿臣服的决心,让清政府起了灭之心。

当左懋第从京城南返时,正如曾预料那样,此行凶险,行至沧州时,被清政府派来的人马抓回,唯独放左都督回去。

被押回京城后的左懋第,被禁锢关押在太医院。自此,清政府依然没有放弃对左懋第劝降,无论什么人来劝,左懋第颇有一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坦然。

为了表明忠于南王明朝的心志,他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像,以此明志,每有来劝降者,他便指着画与对联“生为明臣,死为忠鬼”,言意在此,诸位就不必再废口舌。

在劝降左懋第无果的次年,清军南下攻打南京。在这样的动荡时势,有人就劝左懋第,南王明时可能随时不保,气数已尽,基本无破局之力,何不趁早为自身打算。

对于左懋第而言,忠心之事皎然如日月经天,不会再有丝毫动摇。左懋第忠国之心,如此坚决,有骨气,使得他在文人和官吏中有一定影响力。

剧照

这样的人,如果草率处之,会让掌权者受百姓和文人的评议。所以,能劝降自然是上策。为此,清摄政王多尔衮为了表达清时的仁和,亲自设宴劝降,左懋第未曾动筷。

原南王明朝的官员,如兵部尚书甚至也来劝降,自然遭到左懋第的严厉批评与拒绝。对于叛明降清的堂兄左懋泰,左懋第感恩于他对自己母亲的照顾,但无法理解他叛之行为,遂与堂兄断绝兄弟之情。

清政府拿左懋第没办法,既然你敬酒不吃,那就吃罚酒。以礼待之劝降的方法行不通,清政府随之将左懋第逮捕入狱,对其施以严刑酷打,兴许撑不住了就愿意降清。

面对酷刑,左懋第希望不被屈服,再关水牢七天,依然不为所动。或许,他内心早已抱了一颗了却的决心。

清政府取代明时后,便开始实施去汉政策,其中一条便是强迫汉族人民剃发易服。没想到,就是这样的政策,为左懋第埋下了危机。

有一次,左懋第随员中有人在清政府威压下剃头,左懋第闻之非常愤慨自己身边人居然做出如此忘本的行为,他即刻让人将剃头者杖毙。

清政府以此为据再次将左懋第逮捕入刑部,到了这个时候,摄政王多尔衮还是抱着一丝收服希望,次日便召见左懋第。

在朝堂上,左懋第南面坐于阶下,不言不拜。多尔衮没有生气,再次劝降,同时也让明朝降官逐一对其劝说。

在场,就有降官提出“左先生何不知兴替?”风水轮流转的道理,改朝换代谁都懂,谁料左懋第当场怼回去“先生知兴替,知不知廉耻?”闻之,再无一句上前劝说。

多尔衮问他,尔为明臣,却吃清朝的食物而不选择就义。左懋第又怼,是你们尔等夺了我大明食物,何来我吃清朝之说法。我今日只有一死,何必多言。

就这样,一代忠臣,不畏生死,坦然来到行刑场,他的大义凛然,让刽子手忍不住下手,跪在他面前痛哭,都中士民拜送者奔涌而来。

慷慨就义的他,年仅四十五岁,却也因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留芳千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c056229d633ec880a699314038b7a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