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担一个文坛泰斗的名声,并不为过。哪怕金庸先生去世到现在,笔下的作品依旧熠熠生辉,翻拍的版本更是络绎不绝,虽评价上有参差,但大多都集中在一点——影视版本无法拍出小说的精髓,可见小说的封神。
世人的评价将金庸先生捧上了神坛,这是其他文学大家无法比拟的。可偏偏有人与世人想法背道而驰,以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被大家封神的金庸。自诩为中国文坛钉子户的王朔,在文学上也留下了不少优秀作品,如《动物凶猛》。当然与他痞子文学相比,名声更远的是“文坛恶评家”,上至齐白石、余秋雨,下至张艺谋,都逃不过他的抨击,而金庸也在其中。
金庸写的,我王朔看不上
在王朔看来,自诩为大师的都不是什么好货色,有作品、有流量可以,因为不是完人,所以你不能冒充大师,显然金庸便将炮火攻击放在了金庸身上。用王朔对金庸文学的三条评论来说就是,金庸笔下的作品,他一个也瞧不上。
首先是情节推动方面,王朔表示自己也曾试着读下去,但仅仅一天的时间便果断放弃。王朔总结,金庸笔下的作品的情节发展全然依靠着乌七八糟的深仇大恨,一两句能说清楚的事情总是拖沓或被打断,主角人物快要死的时候,凶手总是废话不停,还会半路杀出一个将主角救回。当然这一点,在如今的诸多影视剧中都可以找寻到踪迹。
其二便是用道德名义杀人,这是中国旧小说的通病,这一点可以在《水浒传》中不用举例就可以一抓一大把。金庸笔下的作品也逃脱不了这一点,王朔认为若是出于私人恩怨互相仇杀也罢,但金庸给这些人的私刑带上了正义的道德的帽子,如令狐冲最后用独孤九剑杀害了师父岳不群。
其三便是塑造人物之错,金庸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这一点王朔是肯定的。不过金庸小说里大多都是精神世界狭小,认知眼界不足,所有行动和言语都可以用怪异来形容。总之一句话,不同作品人物的框架可以换到其他作品的人物身上,也就是分不清楚谁是谁。
王朔看不上我,我金庸却尊敬他
王朔的言论似乎是对金庸这些年来作品的全部诋毁,而在事件风波过去良久,一直以沉默面对王朔的金庸在报纸上刊登了自己的一片言论,算是对王朔的回应。
金庸先生提及自己在文学上的名声,如被外界列入第四的《二十世纪小说选》,或是严加炎专门开讲《金庸小说研究》,更或是美国论坛上关于《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些都让自己感到惭愧。
面对外界加诸在自己身上的种种名声,金庸先生表示汗颜。也许正是因为外界的肯定声音太多,金庸在文坛上的形象自然被塑造成完美之神。而王朔则用外界的评价来判断完美之神的作品,自然不太合适。同时金庸自认为自己有不虞之誉,王朔的批判固然有理,可要求太多,限于自身才华,我金庸无法办到。
其次王朔与我的交锋都是在报纸或媒体上,现实生活中并未有过照面,这一点上金庸期望能够与王朔会面。而在之前北京大学的学术演讲上,有学生提问金庸对王朔的评价时,金庸表示王朔作品风趣幽默,切实从当代年轻人的内心出发。至于王朔在之前提到购买的七册《天龙八部》,金庸先生表示无论是内地、台湾还是香港都是五册一本。
总体来说,相比于王朔毫不留情地抨击,金庸先生对王朔本人和作品均持有正面的评价。两者一高一低,大家风范彰显无遗!
如今斯人已逝,笔下作品纵使有再多的批判,也换不来老先生的回复。虽有不少人认为金庸先生对于王朔的批判有些避重就轻,没有落到实处。可若是常人面对批判,或者当场气炸,或者另寻激烈的言辞回击,更或者是翻遍对方著作,以此找到蛛丝马迹的漏洞、破绽。可金庸先生虽表明自己有不虞之誉,可回应上颇有大师风范。
金庸先生的字里行间没有讽刺与鄙夷,全是博大胸怀和坦荡傲骨,让王朔的批判落在空处。其实总结下来,金庸先生的回复就套用其作品《倚天屠龙记》中的一句话“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