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生活更和谐,每个人都该佩戴姓名卡

2019-10-10   异璧




没多久前,我来到纽约,在一家杂志社开始新工作。但很快,我就遇到了所有职场新人都会遇到的困扰:环绕在陌生的脸孔中,你很难记住所有人的名字。哪个大胡子负责podcast业务来着?经常请我吃她的小饼干的那位和善大姐又是谁?因此我希望,正如我自己常做的那样,每个人都应当戴个姓名卡。实际上,所有人,都应该这么做。

上班去?戴上你的姓名卡。去酒吧?你肯定希望酒吧里的漂亮姑娘们戴着姓名卡。在沙滩上坐坐?没问题,还是可以戴姓名卡。



有了姓名卡,你就不必再担心记错同事、邻居的姓名。你也不会再轻易忘记Tinder上你刚认识的姑娘。你也绝不会——当然这个是纯属假设——参加了一个社区跑步协会,能靠小伙伴们喘粗气的声音分辨出来他们是谁,但却不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已经这么熟悉了再问肯定非常尴尬了)。开始一项新工作,你也不必再——像我似的——翻查各种通讯录信息、社交媒体账号,仅仅是为了找到某个人的名字。在我生活里,无数次,我看着某人的脸,非常确认我在社交媒体上与他(她)相谈甚欢,但我就是不记得他(她)的名字。最后这个情节往往会演变成我因为弄混了他的名字而向他道歉。况且,人们也未必喜欢自己出生时的那个姓名,他们可以在姓名卡上写上自己更中意的称呼。

姓名卡给人选择自己被称呼的方式的机会。如果你对你出生时你父母给你的名字并不是那么满意,那幺姓名卡可以给你自己做主的机会,还可以省去向别人解释的麻烦(甚至你还可以标示别人称呼你名字的发音方式)。

如果你婚后改变了姓名,姓名卡还可以帮你分辨出如何与其他人交往。如果有的人一直叫错你的名字,你也许会纳闷:他到底是不记得,还是犯浑呢?有了姓名卡,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显得很清晰了。



想象一下这些姓名卡样式的可能性吧:每个人都可以专门给不同样式的姓名卡配个小抽屉,就放在内衣、袜子抽屉旁边。字体也可以一直变,心情好的时候用微软雅黑,严肃场合用仿宋,我个人而言,最近一直在使用幼圆,因为它显得轻松幽默,但又不失正式。除了姓名卡的字体,材质上也可以很有讲究——比如说传统的木质姓名卡、镶了花边的婚礼姓名卡、点缀着水钻的闪亮亮的姓名卡。随着姓名卡的普及,一股新的时尚潮流甚至会就此引发;约会之后把姓名卡落在对象家里超暧昧的(手动笑)。

我的一位同事(hi, Heather!)告诉我说,她觉得能记住别人的名字是对他人的尊重。这个想法很好——但随着姓名卡成为人们日常的必备品之一,人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记住那些我们在意的人的更重要的信息。我们会有更多时间关注其他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我们最喜欢这个人的哪一点,或是和他有什么共同的美好回忆。有了姓名卡,对于陌生人就会有更多时间去深入了解他,而不是在心中暗暗猜想他到底叫什么来着。

也有人会有疑问:这样难道不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接触吗?作为一名年轻女性,我对于被不感兴趣的人搭讪的经历完全不陌生,即使有时候我把我的回应缩减为一个单词,也无法阻挡那些人的热情。实际上,姓名卡还可以变成个人社交倾向的状态栏。不打算同陌生人说话?把姓名卡摘了就行。没有姓名卡,不要跟我说话。对于从事服务行业的、已经佩戴姓名卡的人来说,这个创意一定深受他们好评。没戴着姓名卡,就说明他们无法在做咖啡的同时还承担某些路人的心理辅导工作。

很显然,人们不止是在受误解时不想引起注意力,每个人都会有希望独自清净一会儿的时间。姓名卡可以礼貌但决绝地告诉别人:别来烦我,我就想自己待一会儿。

实际上,21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在诸多方面开始使用姓名卡了。线上交友的姓名栏其实就是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姓名卡。脸书上的高中校友重逢,也依靠于姓名卡。领英在你找工作求职时一样需要登记你的姓名卡。推特上虽然所有人都在抱怨、乌烟瘴气的,但好歹那上边也都有姓名卡。

如果我们在真实世界中也能佩戴姓名卡,那么我们的社交生活一定会更和谐。




文章内容基于知识共享协议编译。文中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免版权网站,已保留原图地址。

文中任何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后台处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觉得文章内容有趣?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