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爱泼斯坦的《范围》这本书讲到类比思维的时候提到一项有意思的研究,我觉得可以好好分享给大家。
2012 年,悉尼大学的商业战略学教授丹·洛瓦罗组织了这么一个实验。
研究者邀请了一些来自大投资公司的投资家,让他们评估一下各自自己手头正在做的项目。
比如你投资了一个高科技创业公司,那么研究者希望你详细说一说,你认为这个公司将来会如何发展,一步一步都列好,特别是最后要估算一下,你这笔投资的回报率,将会有多少。
投资者们也觉得这挺有意思,都很配合。然后研究者又给他们一个任务,说你看看现在有没有跟你这个项目类似概念的、但是是别人做的项目,然后评估一下那些项目的回报率大概能有多少。
然后研究者把所有这些评估放在一起,做了一番比较。
结果是这些投资者对自己项目的预期回报率,比类似项目的预期回报率平均高了 50%。
显然投资者都是过度自信的。
他们评估自己的投资项目就好像一般人评估自己开车的水平一样,都以为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但洛瓦罗搞这个实验并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过度自信”。
一般人高估自己驾驶汽车的水平,那是情有可原,因为一般人并不会整天跟别人比驾驶技术,一般人不了解“一般人”的驾驶技术是什么水平。但是这可是投资公司啊!
这帮人整天干的事儿就是评估项目!你怎么可能连公平评估项目回报预期都做不到呢?
研究人员把这个结果摆在那些参与实验的投资者面前,这些投资者也震惊了,而且越是老资格的投资者越感到震惊。但是他们接受现实,立即修改了对自己项目的预期。
洛瓦罗想要通过这个实验验证的学说,叫做“外部视角”。
这是他和我们熟悉的《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共同提出的一个概念。
让卡尼曼获得灵感的当初他的一段个人经历,我们专栏讲决策科学的时候说过这个故事 。
卡尼曼和几个人合作编写一部教材,他们原本预期大约用两年时间完成。
但是卡尼曼听说,别的组编写类似的教材,大多需要 7 到 10 年才能完成。他们这些人觉得这根本不可能,因为按照自己的进度完全可以很快完成……结果他们实际用了 8 年才完成。
这件事的教训是如果你要预测自己干一件事的结果如何,你应该参考那些跟你差不多的人、做类似的事情的结果如何。我们当时讲过,别人做的平均水平,构成了一个“基础比率”,这个基础比率就是你预测最好的参考标准。
用今天说的概念来说,自己看自己,是“内部视角”;用别人的结果判断,则是“外部视角”。那为什么外部视角更好呢?
卡尼曼说 ,这是因为你用内部视角考虑问题容易不周全。
拿编写教材这件事来说,用内部视角就是用自己在开头的工作进度去预测后面的工作进度。
如果你计划总共写 10 章,而你四个月就已经完成了前面两章,那你很自然地就会认为自己两个月就能写一章,就算考虑到后面可能会遇到意外耽误时间,估计两年时间也够了。
这个做法其实就是“外推” —— 而事情往往不是按照固定的速率直线发展的。
可能前两章比较好写,可能我们开头最有干劲,更可能后面会遇到极其严重的困难。事实上卡尼曼的教材编写组后来遇到了各种困难,有人离婚了,有人病了,各种管理问题,再想如同一开始那样协调全组顺畅工作十分困难。
而这些困难的特点是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你没做过你就想不到,而做了的人基本都遇到了。
正因为这个特点,问自己会如何就不如问别人都是如何。外部视角能看到内部视角看不到的关键信息。
但是这还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那些投资者不能公平判断自己的项目。要知道卡尼曼他们并不经常编写教材,对困难估计不足完全可以理解 —— 可那些投资者可是经常要看项目的啊。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效应。
洛瓦罗等人发现,那些投资者如果对自己投资的项目细节了解越多,他们自我估计的回报率就越高。也就是说,内部视角看到的信息越多,你的判断就会越极端。
我给你打个比方。比如你有个远房表弟,学习成绩不错,说要报考清华大学。你乍听之下觉得这不太靠谱,因为清华是中国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大学,你表弟平时的成绩虽然在自己学校排名不错,但是距离清华似乎还有一定的差距。
然后你深入了解了一下表弟的情况。他从小就把上清华当作理想,还曾经专门去过清华,而且他已经想好了要报哪个系。
现在距离高考还有一年时间,表弟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每天都有任务、有监督、有总结。他把自己的强项和弱点都一一列举出来了,他完全知道在这一年里要怎么做,才能考上清华。
那请问,你听了这些之后,是不是也会觉得表弟上清华这件事从不靠谱变成有点靠谱了呢?
然后你还专门观察了他几天,发现他的确严格执行了复习计划,可以说每天都在进步!这时候你是不是也相信他能考上了呢?
这是人之常情。越了解就越相信,难道这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就在于这只是内部视角。
你表弟是很努力,但是想考清华的高中生有哪个是不努力的呢?
难道别人就没有复习计划、别人就不是每天都在进步吗?现实是大家都在努力进步,清华每年还是只录取那么一点人。努力和进步并不代表一定成功。
想要知道你表弟行不行,你需要外部视角。你得知道那些跟他差不多水平、差不多做法的人,结果都是怎样的。
这个道理是如果一个人不去收集一些客观信息,只根据自己这边的信息坐在那干想,就容易越想越觉得要做的这件事儿能做成。
你会一厢情愿地脑补一些东西,你会不自觉地假设事情按照你想要的方向发展。
你越想,你设想的那个画面就越鲜活。你越想,你对自己的信念就越深。你越想,你的判断就会越极端。
应用场景 1: 手机品牌营销
内部视角:我们的手机外观设计时尚,采用先进的八核芯处理器,秒速解锁,前置摄像头可以进行广角拍摄,像素高达2300万,配备新型混合对焦技术,可以极大地满足消费者拍照的需求。所以产品一经推出,必定大卖!
外部视角之消费者视角:这手机太贵了,我只用手机打电话、听歌,上网而已,为啥要花那么多钱买这些用不着的技术?
外部视角之投资人:两大手机品牌已经占据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消费者忠诚度很高,这款手机似乎没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它在技术上的那点优势还不足以跟竞争对手抗衡,预计投资回报不太乐观。
应用场景 2: 职场新人
内部视角:我堂堂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怎么能做这么低级的工作,太大材小用了吧!我给老板递交的企划案,这么完美,为啥老板连看都没看就拒绝了?同事也不把我当回事,我觉得他们就是嫉妒。
外部视角:新来的小张各方面条件不错,就是缺乏工作经验,心气太高,需要在基层好好锻炼一下,充分了解这个行业和公司的运营模式,假以时日,必能委以重任。
所以,内外部视角不仅能让我们全方位地看清自己,更是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帮助我们一层层剥开表象看清本质。
以前有个人说他有一些关于未来世界格局的想法,要写本书。
我还在想他这个书值不值得出版,他就说这本书的目标是卖一百万册!我赶紧告诉他现在图书市场是个什么行情:一般能卖一万册就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十万册就是绝对的畅销书,一百万册的根本就没几本!
内部视角容易让人走极端。为啥孤独的人容易产生仇恨社会的极端思想呢?
因为他头脑里只有一个声音 。遇到一点挫折,没有人从另一个角度帮他分析,他会越想越觉得这个太严重了,他会钻进去出不来。
这大约是一个普遍的认知规律。
如果一个人从来不读书,只知道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他对世界上各种事物的看法将会是非常极端的。
他会给遥远的事物都打上标签,他会有各种偏见。可能哪个韩国人做了对不起中国人的事情,他听说之后就很容易对整个韩国都充满敌意。
为什么老一辈的人总让我们谦虚一点、对不懂的事情少表态呢?
因为你一表态就是极端的,而你自以为的故作谦虚,其实更接近真相……
如果我们把只用内部视角考虑自己已知的这点信息的行为叫做“思”,把使用外部视角多了解一些外边的事物和别人的看法这个行为叫做“学”,那么这个规律就是 —— “思而不学则极端”。
反过来说,只有外部视角也是不行的。
如果一个人读书很多说起什么东西来都头头是道,但是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也不行。
现实是不同的人总结的规律和看法往往都是互相矛盾的,你看书可能会觉得怎么今天一个说法明天一个说法,感到无所适从 —— 这就叫“学而不思则矛盾”。
拿做事来说,学而不思则矛盾,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只是听说了很多道理,但是自己从来不上手,没有过利益攸关,他就不会有好的判断力;思而不学则极端,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什么道理都没听过,就自己在那一厢情愿地瞎想,他一定会做出离谱的判断和荒唐的举动。
再拿中国文化来说,思而不学则极端,就是说一个不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人,没有资格说中国文化最伟大;学而不思则矛盾,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平等地对待所有国家的文化,从来没真正在哪个文化中生活过,那种状态也不好,因为他不会热爱任何一个文化。
在职场上如何成长得最快?
找能够高手云集,能给你高频、即时反馈的公司,不断给你提供外部视角,逼着你不断放下那个固执的自我,让自我不断与真实世界去发生交融。
思而不学则极端,学而不思则矛盾。
越深入了解就越相信,同时也会越极端;
越见多识广就越客观,同时也会越分散。
商场上:
下层军官不可谈论整体战略,是因为下层军官也许常“思”、但肯定未常“学”;
上层高管不可只有高谈论阔,是因为上层高管既要向外看常“学”、更要讲实操常“思”。
做家长:
不要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不胡乱比较患得患失,要“学”他人所长、也要“思”自家特长;
也不要“自家的孩子比天高”,打两下球就做起职业球星的春秋大梦,要“思”更要“学”,知道孩子的真实水平。
只有单纯往人群中向外看一眼,都能更好地辅助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