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缩水450亿后,许家印拟3年再投450亿造车!恒大股价还稳吗?

2019-11-13   牛熊交易室

尽管质疑重重,许家印决心将造车进行到底。

11月12日,在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上,许家印表示,将在全球建设十大整车生产基地,同时围绕整车生产基地建设相应配套核心零配件生产基地,计划用三年时间共投资450亿元,其中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投资200亿元、150亿元、100亿元。

而这已经不是许家印以及恒大,第一次为众人画下造车的美好蓝图。就在2019年3月26日,业绩发布会上恒大方面就表示,力争3-5年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

为了实现了远大蓝图,就在前两个半月,恒大推出了自己的汽车品牌恒驰。许家印表示,恒驰计划在2020年上半年推出首款车型,2021年实现量产。未来5-10年,恒大年产规划100万辆;10-15年,达到500万辆。

恒大的股价还稳得住吗?

恒大造车,这宏大的数字,远大的目标,许家印自是认为靠谱的。但很多人不禁要问,恒大的股票还稳得住吗?

2019年上半年业绩,恒大营收及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营收2269亿元,同比下降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0亿元,同比下降49%。

关于业绩下滑,恒大表示一方面是由上半年交楼面积减少所致,另一方面则是恒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资了过百亿元导致。

业绩自然影响股价,自从2019年3月最高达到29.8元/股后,恒大股价便掉头向下,截止2019年11月13日,股价收报18.82元/股,总市值2476.46亿,半年多市值蒸发千亿。

一旦卷入造车,就很麻烦,不仅“拖累”业绩,还会令个人财富大幅缩水。虽然今年仍名列“2019年胡润房地产企业家榜”榜首,但许家印的个人财富直接缩水了21%,同比2018年减少了450亿。

这些年折戟造车的富豪

新能源汽车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不是一般有钱就能应付得来,2018年以来在新能源造车上栽跟头的富豪可不在少数。

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董明珠。2016年初想要造车遭到董事会反对后,董明珠以个人身份,联手万达30亿元入股银隆新能源。

被董小姐拿下的珠海银隆怎么样了呢?2018年银隆新能源被爆出拖欠多家供应商货款超过10亿元;宣布裁员44%,人数达8000人;南京银隆产业园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查封;银隆自曝原董事长魏银仓、原总裁孙国华涉嫌通过不法手段,侵占公司利益金额超过10亿。

​再一个例子就是上任宁波首富熊续强,宁波银亿集团创始人。熊续强刚登上宁波首富不到一年,2019年6月14日银亿集团便向宁波中院申请重整。好好的民营500强怎么就破产,原因就是造车。

ST银亿原本的主业是房地产,2016年转向了汽车领域。这一年,熊续强花了120亿元的代价收购了三家国外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收购完成后,汽车成为ST银亿第一主营。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汽车成为ST银亿第一主营业务后,2018年汽车行业不景气,销量下滑严重,2018年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其净利润较2017年下降361.39%。而2018年末的一则债券违约公告,直接揭开了银亿庞大的债务问题。彼时,ST银亿账面资产规模近350亿元、账上还有近10亿元现金,但就连3亿元的债都还不起。

许家印的造车逻辑

虽然有这么多前车之鉴,虽然造车会令自己的财富缩水,但许家印还是偏要向虎山行。为了缓解外界的忧虑,许家印说出了自己的造车“绝招”。

“买买买、合合合”,能买的都买,不能买的都合作。

除了67亿港元入主FF最后与贾跃亭不欢而散外,从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到汽车销售渠道,整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许家印可以说买了个遍。

​2018年9月23日晚间,中国恒大发布公告,以144.9亿元人民币入股中国排名第一的乘用车销售商广汇集团,取得40.964%股权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2019年1月24日恒大集团旗下恒大健康宣布以10.6亿人民币入股动力电池企业卡耐新能源;1月15日恒大健康以9.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4亿元)收购瑞典电动汽车公司NEVS共51%的股权;3月15日恒大健康宣布以5亿元收购湖北泰特机电有限公司70%股份,而泰特机电100%持有荷兰e-Traction公司股份。

​与供应商的合作,据说截止11月12日,恒大共签下了60家供应商,包括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麦格纳、采埃孚集团,全球最大的汽车独立工程技术公司爱达克、天窗系统排名全球第一的伟巴斯特集团、空调装机量排名全球第二的马勒公司等。

而除了“买买买、合合合”外,许家印还说出了另三个招数,“圈圈圈”,扩大朋友圈;“大大大”,大格局、大战略、大规模;“好好好”,品质、造型、价格好。对于后三者,以小编的浅见,多少显得虚了些。

前首富造车,不能只来虚的,除了买买买,还是要掌握核心技术。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新能源造车仅凭借着买买买就能成,那些老牌汽车厂商、已经量产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凭啥给你机会分走他们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