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封珍贵书信 再现伟人风采—— 十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书信故事》

2023-12-24     江苏卫视

原标题:百封珍贵书信 再现伟人风采—— 十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书信故事》

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十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书信故事》于12月24日起亮相江苏卫视,每晚两集连播,并在江苏新闻频道、城市频道、教育频道、国际频道及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多平台联合推出。该片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创意视觉部、南京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摄制,得到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以及毛泽东亲属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江苏广电总台一直以纪实影像赋能重大题材宣传、塑造民族集体记忆为使命担当,坚持高站位、高要求、高标准的创作目标。2013年曾摄制文献纪录片《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荣获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时隔十年,《毛泽东书信故事》作为《毛泽东诗词故事》的姊妹片,再次向广大观众呈现出不一样的伟人故事。

书信,作为毛泽东著作整体中不可或缺又相对特殊的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生动而真实地呈现了毛泽东与党内同志、党外人士、恩师同学、亲朋故旧之间的交流、交往经历,是毛泽东同志留给后世的一笔独特的思想文化遗产。从题材本身来说,以文献纪录片的艺术形式对其加以创作、表现、传播、留存是非常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毛泽东书信故事》共10集,每集约32分钟,具体分集为:第一集《修学储能》、第二集《青春意气》、第三集《星火燎原》、第四集《共赴国难》、第五集《延安岁月》、第六集《肝胆相照》、第七集《文人兴会》、第八集《宽严相济》、第九集《浓浓乡情》、第十集《伟人亲情》。

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审查《毛泽东书信故事》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导向正确,史料丰富,脉络清楚,视角独特,是一部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的力作。

视角独特 观照当下

信贵情,情贵真。毛泽东留下大量书信,在他风格各异、内涵丰富的书信中,有爱国热情,有青春激情,有革命豪情,有浪漫诗情,有儿女亲情,有淳厚乡情,充溢着博大而真挚的思想情感。《毛泽东书信故事》就是通过书信的这一独特视角,反映毛泽东的革命实践经历、思想发展过程以及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程;反映他的人际交往、政治智慧、领导艺术与崇高风范;通过深入挖掘背后故事彰显出“书信”中所蕴含的思想体量和文化力量,填补了该题材大型文献纪录片的创作空白。

创作的目的不仅是纪录、留存、展现,更是唤醒、激活、共振。《毛泽东书信故事》以独特视角管窥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初步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展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一脉相承、交融互通、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质,努力在广大观众和一代伟人、一段历史之间架起沟通对话的艺术桥梁。

为了在广大观众尤其是党员干部、青年学子中,引起情感共鸣、带来思想启示,《毛泽东书信故事》的创作,在内容上尤为注重现实意义的挖掘。例如,通过毛泽东求学期间的书信,告诉人们:青年人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怎样建立起读书与立志、励志的联系通道?通过毛泽东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书信,告诉人们:干事创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实践中经历千辛万苦才成功探索出中国革命的道路。我们要在逆境中寻找希望、看到希望,就要有大战略、大思路、大信心、大动力;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书信,则在推动党的建设,深入做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注重制度建设等方面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带来启发;毛泽东同民主党派人士的书信交往,可以看出他如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新中国的伟大事业而奋斗的,这些对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时代任务,有诸多启发;毛泽东向来重视文艺工作,他与文艺工作者交往的一封封书信,充满了对文艺事业的深切关怀。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引述毛泽东的话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文艺为人民”,这一理念一脉相承,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时代的命题。

主题深刻 脉络清晰

毛泽东的书信有很多在战争年代散失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纂的《毛泽东书信选》中收录了毛泽东书信1500多封,还有200多封书信性质和形式的电报。《毛泽东书信故事》从中精选出100多封具有代表性的书信,以时间维度为经、以十组书信故事为纬进行全篇架构,确立十个相对集中的分集主题。

每集以时间为经,以主题为纬,讲述一组书信背后的故事。比如,第一集《修学储能》,讲述毛泽东自幼受经学致用的湖湘文化熏陶,把读书作为修学储能、实现救国救民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他求学期间的书信解读,展现毛泽东读书、立志与励志的故事;第五集《延安岁月》,讲述了从1937年进驻延安到1948年撤离延安的13年艰难岁月中,毛泽东与党内同志的书信往来,展现了他面对国内外、党内外严峻复杂的形势,努力推动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辉煌成就;第十集《伟人亲情》,讲述了毛泽东与爱人杨开慧,子女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儿媳刘思齐、邵华等人的书信故事,这些平凡质朴、真情流露的信件,展现了一代领袖作为普通人和超越普通人的一面。

在每集故事中,都深入解读并充分展示了一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令人难忘的特殊信件。例如,1946年7月至8月间,毛泽东曾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接连给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兼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代政治委员的习仲勋亲笔写了九封信,就接应中原突围后的王震部安全返回边区及打击胡宗南部对边区的进犯等重要问题指示工作。32年后,习仲勋深情回忆道:“毛主席在信中的指示十分具体,既谈到要派熟悉情况的得力干部去接应,又要我收集沿途敌人驻防和分布情形,还指示我如何配合开创新游击根据地,甚至连部队到达后要开群众欢迎会都想到了。这些都具体反映了毛主席对革命的高度负责,对下级关怀备至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

毛泽东一生中,写过很多简洁明了的短信,也写过一些深刻厚重的长信。例如,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就长达六七千字。毛泽东手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八个字,人们都很熟悉,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八个字其实来自于这封信。在信中,毛泽东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毛泽东的书信,经常自然展现出他深厚的人文修养,尽显一代伟人的儒雅风度。例如,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写给宋庆龄的一封信。信中,毛泽东诚恳真挚地邀请宋庆龄北上,尊称“庆龄先生”并向她请教“建设大计”,共商国是。整封信措辞文雅、谦逊得体、书法酣畅,没有一处勾画、一个墨点。宋庆龄读信后深受感动,毅然决定北上。

家书,也是毛泽东书信的重要组成部分。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写给岸英、岸青的信,是他写给子女的家书中最长的一封。信中,毛泽东对兄弟俩学习生活、发展方向和立身处世提出了系统意见,对他们的进步感到由衷的喜悦。“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普普通通的话语凝聚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与爱,既丰富博大,又温情细腻。

史料充分 深耕创作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总台集结了20多位经验丰富的编导、剪辑、后期特效等创作人员,每集设一位分集编导。所有创作人员通过反复学习研究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年谱、相关人物传记、回忆录等大量历史资料,为本片的创作打好史识、史德基础。

摄制组在为期100多天的拍摄中,足迹遍及北京、河北、上海、湖南、江西、陕西、福建、江苏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取景中央档案馆、毛泽东故居、双清别墅、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100多个历史资料馆、纪念馆、名人故居、革命旧址,为本片积累了丰厚的真实画面素材。

《毛泽东书信故事》采访了专家、学者、历史亲历者及其后代40余人。特别是,摄制组还有幸采访了毛新宇将军,为本片倾情讲述了关于爷爷、大伯、父亲、母亲很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为了营造特定的历史氛围,添加更多鲜活的细节,增强本片的艺术感染力,各外拍组在实景地依据现场情况,积极联络演员,利用事前准备好的服装道具,完成了部分“情景再现”的拍摄。另外一些重要书信故事的“情景再现”,摄制组在江苏常州西太湖影视基地精心置景,制作服、化、道,进行了为期14天的“重拾现场”、“复原补拍”。

虽然拍摄中遇到过种种困难,但整个过程也充满了感动与感激。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们与编导组反复沟通脚本中的学术问题,中央档案馆工作人员根据列出的需求清单耐心检索原件;摄制组深入到一些革命老区进行拍摄时,不仅当地领导非常支持、配合拍摄,很多村民也都热情地提供帮助。怀着对伟人的崇敬之心、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感恩之心,摄制组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创作中。

雕琢画面 创新表达

作为一部时间跨度较大的文献片,为了最大限度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摄制组对不同的环境表述做了精心的设计,既有恢宏大气的大场景呈现,也有简单温馨的小情景描述,向着真实性与历史感靠近。例如,片中有岳麓山、湘江、橘子洲头等自然景观的秀美壮阔,也有毛泽东故居、延安窑洞、北京办公居住地等小场景的朴素温馨。

细节的刻画能够触动观众心中最柔软之处,引起观众的认同和共鸣。《毛泽东书信故事》对于细节的精心刻画,不仅突出了人物的真情实感,也推动了情绪情节的发展,使画面更加丰富充实。例如,第二集,窗户外四季更迭的变化;各集中,将书信手迹的动画展示与人物照片、实拍画面、历史资料的细节展示进行叠化处理等,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叙事效果。

运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赋予画面中景物不同意象的隐喻表现,让观众更加真实自然地感受那个年代的生活气息,以及属于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动荡不安。例如,片中昏黄的桐油灯、飘落的信纸、燃烧的火焰、掉落的拨浪鼓等,承载了叙事中的意象性表达。

在后期剪辑中,摄影和编导对“情景再现”的处理讲究“虚实结合”的原则,将“情景再现”与空镜、影像资料等画面有机融合,注重叙事手法的一致性,在最大限度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提高本片的故事性、生动性、可看性。

在特效包装上,自觉探索、大胆创新。根据人物和主题,对片头、片花做了精心巧妙的设计,凸显了书信元素和写信场景。同时,对全片的画面信息、书信要素、人物照片、地图等做了大量的艺术处理,对于不同的信件根据手迹、抄件、印刷物的不同特征,设计多种呈现方式,追求细节、控制比例,实现了特效与整部作品叙述语境、艺术风格的和谐统一。

《毛泽东书信故事》在整体包装的审美风格上,力求在片中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意画面和艺术意蕴。全片以暖黄色调为整体基调,光与色相得益彰,透露出怀旧的质感和温暖的力量,营造出唯美、悠远的审美意境。

历史远去了,但毛泽东的精神永在。他憧憬的“山花烂漫时”壮丽风景,已然成为今日中国的现实图景。今天,我们通过十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的书信故事》回顾往昔,书信里那些发自内心的伟大情感,那些倾注笔墨的奋斗意志,那些创造历史的纵横捭阖,那些指向未来的理想信念,依然如见如唔,如歌如诉,透洒在中国人民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路上,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

在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7b2c4c3a0395e115077bef199fa38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