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使科创与金融“双向奔赴”

2023-09-09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时评 | 使科创与金融“双向奔赴”

时评 | 使科创与金融“双向奔赴”

关注

近年来,技术迭代周期越来越短,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需要大量创新研发资源投入,凸显了金融的重要性,同时也为科创金融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原文 :打造更完善的科创金融服务生态

作者 |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 尚福林

图片 |网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学技术是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国际格局重构的关键变量。科技创新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化,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近年来,技术迭代周期越来越短,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需要大量创新研发资源投入,凸显了金融的重要性,同时也为科创金融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且有很强的外部性。科技创新成果惠及社会大众,社会效益大于直接投资回报。随着我国自主创新加速转变,基础研究投入加大,研发产出周期变长,研发产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单纯依靠创新主体自身,资本积累不足,需要借助金融力量引入资本。同时,科技创新的转化成果如果得到市场认可,具有可观的潜在高投资回报。这一点符合金融的特性。金融本身就是跨期资源配置的工具,金融市场具备风险分散功能,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拉长投资久期等来进行风险管理,进而获取回报。

金融需要顺应科技创新趋势。我国金融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持了工业化建设,积累了服务大企业大项目的经验。当前,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发展模式已不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融资需求收缩。与此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息差不断收窄,大型企业客户的利率议价能力不断增强,银行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开拓科创金融业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突破自身发展困境、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积极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一是发展直接融资。进一步健全创业投资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的募、投、管、退各个环节,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改善融资结构,让创新资本总量和风险资本活性得到进一步释放。二是提高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适配性。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处于主导地位。科创金融离不开银行参与。要进一步探索健全银行和资本市场协同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比如,利用银行和其理财子公司等银行集团优势,探索试点“信贷+股权+认股期权”的金融服务,改善科创金融的风险收益结构,实现风险与收益的跨期平衡。三是引入更多长期资金。优化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各类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参与机制,丰富支持科技创新的长期资金来源。

更好适应科技创新发展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必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一是提高科技创新服务的专业性。服务科创企业不仅需要金融知识,更需要熟悉科技行业的专业话语体系。加强重点行业研究,增强客户营销、项目筛选、贷后管理等专业能力。二是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更多关注企业未来价值和核心领军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利用数字技术,精确识别分析企业真实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风险评估和控制水平。探索创新科创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针对不同阶段,提供全链条、综合化服务。三是健全适应科创企业特点的考核机制。从长期收益覆盖长期风险的角度,在客户准入、授信审批、风险容忍、利率定价、考核激励、人员队伍等方面建立不同于传统信贷模式的机制,改善久期管理和跨期配置。

营造服务科技创新的金融环境。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健全政府引导基金的运行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探索政府对科创企业增信和风险补偿机制。发挥专业部门的认证作用。利用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给予的认证资质名单(如科技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认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以及科技部门建立的科创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打分评估机制,更好量化评价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分析技术风险。还要发挥私募机构的挖掘作用。知名私募、风险投资机构通常有独到的角度,银行可以增强与这类机构的合作,挖掘有投资价值的成长型信贷客户。同时,要健全包容审慎的监管框架。细化落实激励约束和尽职免责政策,在防控风险的基础上给企业留足充分的试错空间。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8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社科成果 | 构建科技创新行为主体协同机制

低碳转型 | 支持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