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时,李鸿章为何严令北洋海军不得出战,与曾国藩遗言有关

2022-03-11   李艺南

原标题:甲午海战时,李鸿章为何严令北洋海军不得出战,与曾国藩遗言有关

我们今天都知道清朝事情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但是对于清朝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来说,习惯了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他们虽然也有所察觉,但是对于自身实力依然是具有一定自信的。哪怕是西方列强早就意识到清廷不过是“外强中干”,但对于清朝势力依然有所畏惧,并不敢大动干戈。这一局面直到甲午海战失败以后才被彻底改变。

在甲午海战发生之前,经过曾国藩、李鸿忠等洋务派大臣的苦心经营,清朝其实已经获得了好几年的发展,在军事装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从光绪皇帝到众多大臣,都认为需要打一个胜仗来助长朝廷声威。帝师翁同龢便认为:“经过多年经营,以中对西或难胜算,如若以剿倭则胜券在握也!”

然而被朝廷上下寄以众望的北洋水师创建人李鸿章则坚持表示不可,然而在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之下,甲午海战最终爆发,北洋水师在经过艰苦奋战后失利,最后李鸿章严令北洋海军不得出战,只能坚守威海卫军港之中,结果最终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朝惨败,李鸿章代表清廷去签署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原本贫瘠的日本因为这笔赔款而瞬间暴富,又导致了实力的进一步增长。 那么在甲午海战的后期,李鸿章为何要严令北洋海军不得出战呢?这里面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为根本的因素显然与曾国藩的遗言有关。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一手将原本不得志的李鸿章提拔成高层,他本以“湘军”起家,但是在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便裁撤湘军,结果晚年遭受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于是告诫学生李鸿章,无论如何手中都要拥有自己的军队。

当时满清皇帝们认为可以打一场胜仗,事实上这可能性也是很大的,要知道日军发动甲午海战时是倾全国之力准备了多年时间,而清朝投入的不过是“一家之私军”,在综合国力上当时的清朝还是要远胜于日本。然而在一开始的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军严重失利,李鸿章见到再打下去就有可能让自己的军队有“倾覆之危”,于是为了保全自己手中的力量便下令撤退,这又是听从了老师曾国藩最后的告诫。 值得一提的是,在黄海海战时,日军方面建立大功的“吉野号”原本为清朝向英国定制,然而后来因为慈禧过生日挪走费用,于是满清就没有继续购买。日本在听说以后发动全国之力,从天皇到平民都节衣缩食最终成功买下此舰,在甲午一役中击毁了众多清朝军舰,实在是令人不胜唏嘘。

曾国藩之所以让李鸿章保存自己的军队,本质上而言还是因为那时满清制度上的落后,各个大臣都有着严重的私心,在皇帝本人没有极高威望的时候,其他人虽然都有一定力量并且也有发展国家的心思,但也难以凝成一块。所以我们说甲午海战的失败,本质上还是因为制度的落后,而李鸿章避战的直接因素是曾国藩的遗言,根本因素则还是因为清廷已经从内部腐朽,他的“保身”也有其辛苦用心。甲午海战失败以后,光绪皇帝等原本书生意气的主战派不禁心灰意冷,慈禧的话语权再次增大,而西方列强对于清廷也再无丝毫顾忌,只是民众的受苦程度也随之加深了。 百年之后回想,依然不免幻想其原本可以有另一种可能,如果不是慈禧坚定过生日,如果李鸿章可以相信自己没了军队依然可以掌权,并且能够得到其他军队的帮助,那么局面是否就可能有一些不同?然而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便也只能够是幻想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我们今天所拥有着富贵繁荣生活的时候,也不禁要深深感恩那一些将中国带向富强的人们,同时也要铭记住曾经清廷腐朽所带来的困苦,让自己更加砥砺前行,以求报效国家。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