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号入伏,牢记:吃3瓜,忌3事,提前做准备,身体舒坦过三伏

2024-07-11     简食记

三伏天,源自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农事文化,是夏季最为炎热的一段时期,通常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的头伏、第四个庚日的中伏以及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的末伏,共计三十或四十天。三伏天的概念,深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之中,它不仅仅是气象学上的一个名词,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智慧。

《礼记·月令》中有云:“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古人通过观察星辰变化,总结出了一套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二十四节气体系,而三伏天正是这一体系中夏季高温期的标志。在古代农业社会,三伏天的到来意味着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刻,也是人们需要调整生活习惯,以适应酷热天气的重要时节。

历史上,关于三伏天的记载不乏其例。如东汉时期的《后汉书》中就有关于“伏日”的记载,伏日即三伏天中的某一天,被视为不吉之日,古人在这一天会有所忌讳,比如避免远行、动土等大事。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大林寺桃花》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间接反映了三伏天前后气候的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伏天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饮食习俗上。民间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这些饮食习惯反映了古人对于季节变换的理解与尊重,通过特定的食物来调节身体,达到养生的目的。此外,一些地方还有喝凉茶、吃西瓜等习俗,用以解暑降温。7月15号入伏,牢记:吃3瓜,忌3事,提前做准备,身体舒坦过三伏!

吃3瓜

1:西瓜。西瓜是夏季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有着“天然饮料”的美誉。它含水量高达90%以上,能够迅速补充人体因高温出汗而损失的水分。西瓜中的天然糖分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如钾、镁、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能够提供能量,增强体力。

西瓜的红色果肉富含番茄红素,这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抵御紫外线损伤,保护皮肤。吃西瓜时,最好是在饭后或者单独食用,以避免与其他食物混合影响消化。

2:黄瓜。黄瓜属于凉性食物,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特别适合在炎热的夏天食用。黄瓜的水分含量也非常高,几乎达到95%,可以有效补充身体水分,缓解夏季的口渴感。黄瓜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预防便秘。

此外,黄瓜中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K,以及少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和维护骨骼健康。黄瓜既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凉拌菜,或者榨成果蔬汁,都是很好的选择。

3:冬瓜。冬瓜是一种低热量、高水分的蔬菜,非常适合在夏天食用。它性寒,具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的作用,对于夏季湿热体质的人尤为适宜。冬瓜中的丙醇二酸可以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有助于控制体重。

此外,冬瓜皮和籽同样营养价值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钾、镁、锌等,能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新陈代谢。冬瓜可以清炖、红烧,或者用来煲汤,不仅味道清淡,还能为夏日饮食增添一丝清凉。

“忌3事”

1:忌过度贪凉。三伏天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通过吃冷饮、洗冷水澡或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内来寻求凉快。然而,过度贪凉可能对身体健康不利。正确的做法是适量饮用温水,避免立即用冷水洗澡,以及合理使用空调,避免直接对身体吹风,室内温度不宜设置过低。

2:忌剧烈运动。高温和高湿度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如跑步、爬山等户外活动,容易导致身体过热,甚至可能引起脱水。建议在三伏天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如瑜伽、太极或室内游泳,且最好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运动时要记得及时补充水分,防止中暑。

3:忌情绪波动过大。三伏天高温闷热,容易使人情绪烦躁不安。情绪的大幅波动对身心都不利,可能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影响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的舒适度。保持心态平和,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或听音乐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4836bc36c99a868cc911fb6e75096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