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药,不仅抗衰老、抗肿瘤、调免疫,还止咳嗽、降血糖

2023-08-13     医者荣耀

原标题:一味奇妙的中药,不仅抗衰老、抗肿瘤、调免疫,还止咳嗽、降血糖

每当看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诗句的时候,总会忍不住要去追忆过去,然而,追忆往昔的时候,你会赫然发现,往事不可追,很多事情早已面目全非,总是忍不住感叹,心中便是五味杂陈,颇为令人百感交集。虽说五味只是人们舌尖上的味道,但是在中医的世界里,却又暗藏玄机,中医对中药的性味描述,总是离不开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

人们常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般来说,一味中药大多以一两种味道居多,然而也有五味俱全的中药。而五味俱全的中药并不多,但五味子却是一味实实在在的包含五种味道的中药。那么,这样一味奇妙的中药,究竟又有哪些“通天本领”呢?还真别说,五味子这味中药,的确是一味极不平凡的中药。

五味子的入药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其中对五味子的主要功效做了一个大致描述,主要分为这么几类,第一个是“主益气”,“益男子精”,这个重在说明五味子对人体精气的补益作用;第二个是主“咳逆上气”,这个重在说明五味子对于咳嗽病症的良好作用第三个是主“劳伤羸瘦”,和“补不足,强阴”。而在《名医别录》中,对于五味子的功效表述比较简单,但也有三类,第一个是“养五脏”,强调对人体脏腑的补益作用,第二个是“除热”,主要是用于除烦热,第三个是“生阴中肌”,后世医家依此来治疗疮疡溃烂,便是受此启发。

在《本经》《别录》之后,对五味子的作用的研究进展,有几百年的时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药性论》中,基本延续了《本经》《别录》的记载,只是多了一个“止呕逆”和“令人体悦泽”的记载。然而到了《日华子本草》的时期,五味子的作用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明确指出五味子具有“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消水肿”以及“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的作用,这从药物的功效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临床应用,也提到了“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反胃,心腹气胀”等病症。

然而,北宋时期的医药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却提了一个疑问,大体意思是,《神农本草经》中说五味子性温,但是当时很多人吃了五味子感觉到会导致虚热,《药性论》认为五味子“除热气”《日华子本草》又说“暖水脏”“除烦热”,这让后世医家感觉很疑惑。然而朱丹溪在《本草衍义补遗》中说,“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水脏乎?”并指出,“食之多致虚热,盖收肾之骤也,何惑之有”。所以不仅“肺虚寒”可用,“火热嗽必用之”。

对于五味子的妙用,明代四大本草典籍中,唯有《本草汇言》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五味子的主要临床效用。《本草汇言》中指出,“凡气虚喘急,咳逆劳损,精神不足,脉势空虚”,或者“劳伤阳气,肢体羸瘦”,或者“虚气上乘,自汗频来”,或者“精元耗竭,阴虚火炎”,或者“亡阴亡阳,神散脉脱”等诸多病症,均可“以五味子治之”。由此可见,五味子自《神农本草经》使,至明代四大本草,基本上已经把五味子的主要功效一览无遗。

对于五味子这味中药的主要功效中,尤其对止咳的用法,存在争议。先是明代医学家汪机在《本草会编》中指出,“五味子治喘嗽,须分南北”,这也就涉及到五味子的两种入药基原了,北五味是五味子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而南五味是五味子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果实。虽然基原不一样,但是大体功效还是一致的,但也有细微差别,比如止咳来说,汪机指出,“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五味,如果“风寒在肺”,宜用南五味

然而,《药品化义》中却指出,“嗽未久不可骤用”,原因是以免导致“肺火郁遏,邪气闭束”。但是《本草求原》却并不这么认为,它首先肯定了五味子是“咳嗽要药”,“凡风寒咳嗽,伤暑咳嗽,伤燥咳嗽,劳伤咳嗽,肾水虚嗽,肾火虚嗽,久嗽喘促,脉浮虚,按之弱如葱叶者,天水不交也”等诸多咳嗽,“皆用之”。而回顾《伤寒杂病论》中所用五味子,小青龙汤和射干麻黄汤中都用到了五味子,而无论是小青龙汤还是射干麻黄汤,既可以治新病咳嗽,也可以治久病咳嗽。所以,咳嗽不久不用五味子的说法,可能有点武断,但是可供参考。

五味子的作用十分强大,不仅历代医家对它青睐有加,而且现代药理对它也是印象深刻。药理研究表明,五味子具有五味子具有改善呼吸功能,抗矽肺,延缓衰老,性激素样作用,升白细胞,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抗应激,镇静催眠,改善智力,保护脑神经细胞,抗脑缺血,抗老年痴呆,抗心肌缺血,增强唾液腺功能,降血糖,保肝利胆,降脂减肥,抗骨质疏松症,抗过敏,抗肿瘤[1];对肠道的作用,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抗炎,镇咳[2];保护脑组织、调整睡眠质量、增强记忆功能、抗衰老、镇痛,保护心血管细胞,改善微循环系统,降低酶的活性、抑制胆固醇合成,保护内分泌系统,促进胸腺发育、免疫调节,收敛肺气、定喘止咳[3]等诸多药理作用。不得不说,五味子真的不容小觑。

五味子这味中药,在临床中的药对其实很多,比如著名的生脉散,当然除了生脉散之外,五味子仍有一些经典药对。比如五味子与地黄配伍,可协同增强补肾强阴、养髓充脑的功效;五味子与酸枣仁配伍,善于镇静安神、助眠补肾,是安神助眠的常用药对;五味子与吴茱萸配伍,标本兼顾,有良好的温敛固涩作用;五味子与麻黄配伍,功效更偏向于宣肺、敛肺、平咳喘;五味子与黄芪配伍,相辅相成,可益气补阴固表、除湿;五味子与山药配伍,一补一固,相须配伍,具有补肾固精、涩肠止泻的作用,是补肾固涩的常用药对[2]。

五味子在临床的用量,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那么,五味子在临床运用时的量效关系究竟又是怎样的呢?通过综合历代医家以及典籍中,总结出五味子用量为2~30g;如果用于治疗肺系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各类哮喘等,可与麻黄、射干、干姜等中药配伍,常用剂量为2~30g;如果用于治疗心脏病、糖尿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肾病、席汉氏综合征等病证属气阴两虚者,可与党参、麦冬、熟地黄等中药配伍,常用剂量为15~30g;如果用于治疗自汗盗汗、尿频、久泻不止、女子崩漏或闭经、男子遗精滑精无精症等疾病时,可与五倍子、熟地黄、菟丝子、乌贼骨等中药配伍,常用剂量为10~20g;如果用于治疗脂肪肝、肝炎、肝硬化早期等疾病时,可与茵陈、金钱草、大黄、虎杖等中药配伍,常用剂量为9~30g[4]。

总体来说,五味子用于滋阴补肾,治疗肾虚遗精、眼疾等病症时用量较少;用于敛肺生津,治疗肺虚喘咳等病症时用量较多;五味子除复方入药外还可以单独入药,且疗效较好,《本草新编》中记载五味子独用有大害,其准确性有待考证[5]。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本草正》中记载,“感寒初嗽当忌,恐其敛束不散。肝旺吞酸当忌,恐其助木伤土”;《本草经疏》中记载,“痧疹初发及一切停饮,肝家有动气,肺家有实热,应用黄芩泻热者,皆禁用”。也就是说,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痧疹初发者,一般不用五味子。另外,五味子在临床应用时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过敏等不良反应,因此,过敏体质者以及对五味子过敏的人群,不宜使用五味子。至于咳嗽初起,是否忌用五味子,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1]沈映君.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董培良,刘浃祺,韩华.五味子及其药对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21,38(7):69-73.

[3]王艳丽,宁宇,丁莹.五味子化学成分、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23,40(7):82-85+90.

[4]邵建柱,张婧,郭杏林,等.五味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医药,2019,39(2):162-164-168.

[5]肖炯昌,孙柏超,李先宽,等.五味子用法用量特点本草考证[J].中药材,2019,42(12):2978-2983.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194faf04a10f392b4fe2f9f18d208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