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为改革创新与开放注入新动能

2023-07-12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时评 | 为改革创新与开放注入新动能

时评

“十四五”规划对数字经济提出发展要求,要求到“十四五”末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部分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超过50%,新增贡献要达到60%以上。

原文:为改革创新与开放注入新动能

作者 |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 江小涓

图片 |网络

改革开放新动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改革获得新动能。要构建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广泛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配合宏观政策导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尤其要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第二,以创新获得新动能。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坚定推进科技创新,广泛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第三,以开放获得新动能。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双循环相互促进,广泛利用全球资源与市场,提高跨境资源配置效率,释放经济内在动能。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民营经济是经济稳定中最重要的支撑因素。从量上看,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各方面的主体部分。民营经济量已从之前的“56789”,转变成“66789”,即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60%以上的税收、65%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发展状况成为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最重要因素,关乎现代化建设目标中“数量”指标的实现;从质上看,民营经济质量快速提高。2022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民企占72%。光伏产业全球前10强中8家都是中国民企,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300多家中民营企业占比84%。

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对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至关重要,关乎现代化建设中“质量”指标的实现。在新发展目标下,“两个毫不动摇”是高度可信的政治承诺。这一承诺是需要有保障的,首先是我国的政治制度,其次是更高阶的发展目标,包括经济稳定增长、2035年要初步实现现代化等,现代化建设目标支撑“两个毫不动摇”成为高度可信的政治承诺。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中国具有较强数字经济发展潜力。首先,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基础。中国具有最大的在线市场,中国移动端月活跃用户高达12亿,且人均日上网时长7小时,位居全球前列。我国的线上互联网市场规模极其庞大,甚至超过了所有OECD国家的线上市场规模总和,而这恰恰是数字消费的真实市场规模。其次,我国产业基础扎实。产业数字化依托产业发展,同美、德、法等国相比,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产业规模,这为产业数字化工程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再次,我国拥有最大的数字化工厂。最后,我国拥有最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无论是计算能力、数字工厂、5G基站,还是5G接入用户数,中国占全球的比重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规划对数字经济提出发展要求,要求到“十四五”末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部分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超过50%,新增贡献要达到60%以上。总体来看,前三年进展不是非常顺利,这就更加要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平台和大企业是数字经济的头部和枢纽,激发出大企业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数字经济的发展就有了引领。所以,科技创新还是要回到改革领域中去。

以高水平开放提高跨境资源配置效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两个毫不动摇”,二是“下一步经济发展要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相统一”,三是开放。党中央愈来愈重视开放问题,近期关于开放有两个重要的提法:一是4月28日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二是5月5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提出,要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合作。要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何为制度型开放?一方面,制度型开放要让市场在跨境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外贸、外资、内资和外资企业的不断竞争,使得全球投资在海外市场上不断流动,在跨境配置资源问题上,我们要更加重视让市场在跨境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海外市场配置资源本质上和国内市场配置资源是一样的,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吸引外资还是对外投资,国内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的发展,最后都是通过竞争,形成最优效率的资源组合方式。如何提高我们的跨境资源配置的效率,是下一步开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努力方向。另一方面,要有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国际贸易规则,这和国内市场需要交易规则是一样的。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性开放是高水平开放的必然要求。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1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浦东开启“引领”之路:做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先锋 | 社会科学报

时评 | 在“贯通融通”中打开理论创新的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