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不好用了、整日里疲倦无力、头发越掉越多,体重一个月胖了几公斤,而且会感觉到焦虑、恐慌?这是工作太累了吗?恐怕不是,有可能是你的更年期提前来了。
我们知道女性更年期一般是在45岁左右,不过由于现代人生活、环境、饮食、家庭、情感、工作因素的改变,不少女性不到40岁就提前进入更年期。那么,该怎么预防、缓解女性更年期出现的焦虑、恐慌、盗汗、热潮红等不适症状呢?
36岁未婚的李小姐,就发现自己出现焦虑、抑郁的症状,还以为是平时的工作压力太大了,神经过于紧张,于是她选择让自己休息了一段时间,但她发现这根本没有什么作用,依然会有很多不适,脾气也逐渐大了起来,经常跟身边的人吵架。李小姐察觉出不适,四处求医,吃了一些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却一直没有好的效果,最近还出现脸发烫,发红的情况。
再进行了抽血检查后,她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的卵巢已经接近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居然非常的高。李小姐从没想过,一直以为更年期离还很遥远,没想到的是月经周期在变短,月经量也减少了,原来都是激素分泌不稳定的缘故,她这才知道不仅雌激素水平低会导致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高也会致病。在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李小姐认为身体更重要,她担心继续这样的工作会年华早逝,于是辞去了工作,专心调养身体。
以前45岁之前出现更年期,算是卵巢功能早衰,不过现在很多时间提前到了40左右,根据统计,其实各国对于卵巢功能早衰的标准都有不同程度的前提,对于很多女性来说,这种没有任何过度,突然出现的症状以及突发的情绪波动,会让自己非常困惑,也难以接受,心理很难调整过来。
一般来说,女性的更年期症状比男性更为明显,40岁开始卵巢功能开始衰退,50岁后雌激素分泌减少,而且非常不稳定,导致月经不规律,而最终出现停经。所以,这个更年期非常漫长,短也要2-3年,长的则可能有10-15年之多。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到40岁就出现了月经量少,或者停经的情况,一检查发现卵巢功能衰退的厉害,已经接近于更年期的状态,这时候不仅无法排卵,没法生育,更会提前面临更年期的影响。
更年期对于女性来说有各种不适的情况,比如抑郁、焦虑,头痛、易疲劳、容易发胖,热潮红,脱发,皮肤老化,经期紊乱,甚至出现高血糖、高血压等代谢问题。
而更年期提前有多种因素,比如遗传,环境影响,空气、食品污染,代谢性疾病影响,产后抑郁或者焦虑等等,都是有可能导致更年期症状提前出现的,但是有研究认为压力导致激素分泌紊乱,神经失调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原因。
在临床上,出现更年期提前的有不少女性并不是雌激素过少,而是过多,是女性的激素分泌出现较大的波动,有医生表示,雌激素过高的女性,很多都属于高学历、高成就的女性,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聪明的女性。原因就在于这些女性,平时工作压力太大,工作忙起来忘了关注自己的生理问题,等出现明显症状后才发现,这时候往往已经处于卵巢功能早衰的情况了。
首先,女性要多关心自己,正确记录月经量与周期的变化,定期体检,一定要妇科的超声波诊断,多了解自己的卵巢情况。要注意,工作的压力对自己的影响,同时多了解自己是否有家族遗传的倾向,以及是否有甲状腺等代谢疾病,这些都非常重要。
除了身体上的变化,心理的调整也是非常关键的。很多女性30多岁处于工作巅峰,家庭人际关系非常不错,正是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阶段,但进入40岁后,人体不可避免的出现衰退,女性应该提前应对,并且让自己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活,从奋进的女性进入一个优雅的女性,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而是要自己明白如何过的更快乐。一定要避免自己陷入持续的抑郁和焦虑状态,如果自己无法控制要马上告知身边的人。
其次,不要排斥用药,有不少人觉得更年期是人体自然现象,不应该用药来缓解,或者认为用药多了会伤身,排斥用药,尤其是用激素,更觉得激素副作用多不能吃,有什么问题自己撑着。这是不正确的,出现不适症状其实就是人体的异常,有异常就应该及时解决,否则小问题可能会变成大问题。女性更年期提前并不是需要长时间服用药物,一旦激素水平正常就可以停药,此时只需要生活形态进行调整,就能让自己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生活形态的改变是多方面的,避免久坐,少熬夜,规律运动,运动没必要进行太剧烈的活动,平时瑜伽、太极、普拉提拉伸运动就可以,都能改善症状,促进代谢,避免更年期提前到来。在饮食上,则以以鱼、豆类、蔬菜、水果及橄榄油为主的地中海饮食,补充维生素B6、D3、钙片也有帮助。此外,抗氧化食物可以减缓卵巢衰退,葡萄籽多酚就可以抑制热潮红、失眠等症状,其他如番茄汁、豆制品都有用。一旦进入更年期,骨质密度也会降低,可以多晒太阳来补充维生素D,多喝牛奶、多吃鱼补充钙质,还有菠菜、花椰菜、橄榄油等补充维生素K,改善骨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最后,一定要注意的是,别乱补充雌激素,比如蜂王浆、胶原蛋白等营养品中含有雌激素类物质,对于缺乏雌激素的女性也许有帮助,但如果是雌激素过高的人,补充过度可能会导致激素水平波动频繁,而且增加乳癌、子宫内膜癌等风险,最好是咨询医师后再确认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