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期刊JAMA!科学家喊你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失去财富的中老年人会增加50%死亡风险!很有意义的流行病学分析
引言
4月3日,全球顶级医学期刊《JAMA》杂志发表了一篇重磅研究,一组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及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对8714位年龄在51到61岁之间的中老年人进行长达20年的研究发现,突然失去财富(时间为2年以上)的人可能会显著增加死亡风险。
人的一生可能是一个财富积累的过程,财富的内涵也相当丰富,有精神财富,也有物质财富。
精神财富似乎很少有“失去”一说,因为每经历一件事情,精神财富则往往处于增加的状态。而不同的是,物质财富则常常处于动态流动之中,有增加、有减少甚至失去、亦有相对平衡,如天上的月亮亦有阴晴圆缺。
物质财富的增加自然是让人开心无比,而当物质财富失去之后,人们又会如何呢?
痛苦是在所难免了,大哭一场,欲哭无泪!
痛骂自己,悔不当初,但是也没有后悔药可吃!
若是满嘴跑火车的哲学家可能会告诉你,一切皆浮云,没有什么大不了,失去了财富可以再赚。话虽没错,然而,一组调查研究了这个问题长达二十年的科学家团队则将赤裸裸地告诉你更加残酷的现实。
一组来自美国西北大学以及密歇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者们在顶级医学期刊《JAMA》上面发表的关于失去财富与死亡相关的文章
4月3日,全球顶级医学期刊《JAMA》杂志发表了一篇重磅研究,一组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及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对8714位年龄在51到61岁之间的中老年美国人进行长达20年的研究发现,突然失去财富(时间为2年以上)的人可能会显著增加死亡风险。
看到这里,不得不说真是相当的惊叹,毕竟这不是路边算命先生的胡诌,而是一篇较为严肃的研究论文。
尽管仅仅是一篇风险相关性分析文章,然而,研究者们从1994年到2014年的二十年间,对于接近10000人的追踪研究,在财富减少与死亡相关方面还是相当罕见。
对于这篇文章,引起了《JAMA》杂志的极大兴趣,为此还专门配发了一篇评论文章,题目叫做“From Misfortune to Mortality”。
纳入此项研究的人员的条件或者说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在年龄上面来说,这些被研究的人入组的时候(1994年)处于51岁到61岁之间,其中,女性占到53%,属于中老年人,而过了二十年之后,到了2014年,这些人就已经到了71岁到81岁之间。
除了考虑年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一个人的物质财富如何计算?需要纳入哪些标准?并且,还有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是,到底失去多少财富才叫失去财富,是失去原来的100%财富,还是50%财富?
研究者们列出一系列财富相关的内容来确定这些人具有的财富,并且最终确定失去原来财富75%及以上的人才纳入“突然失去财富”的组别。而研究者们发现,突然失去财富的人失去的这75%的财富价值2014年的平均约10万美元。意思就是,这些人突然失去了10万美元(在两年之内)就纳入到实验组之中。
那么,追踪了20年的数据之后,结果如何呢?
各组的生存曲线,其中,黄色线为没有失去财富的人,而蓝色线为失去75%以上财富的人,而黑色线表示已经失去几乎所有资产的人了;可以明显看出失去财富的人的生存率明显小于没有失去财富的人(图片来自JAMA)
最终,研究者们的结论正好印证了“祸不单行”这句话,真是让人想不通啊,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财富溜了不但没有补偿,难道还要把命搭进去不成?
当然,这倒是没有这么严重,只不过你突然失去了财富之后,比起那些没有失去财富的人死亡风险更高,有多高呢?据研究者们的报道,突然失去财富(失去财富75%以上,大于2年)的中老年人死亡率大约为每1000人中死亡64.9个;而相应地,没有失去财富的人其死亡率大约为每1000人中死亡30.6个;最惨的就是失去几乎所有财富的人,其死亡率大约为每1000人中死亡73.4个。
确实,研究结果还是相当让人惊讶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种变化的呢?是什么机制导致突然失去财富的人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呢?
也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失去财富之后,抽烟、酗酒、精神有问题等等,均有可能。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因突然失去财富而增加的约50%的死亡风险与新诊断的冠心病风险增加类似。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此相关的可能的机制,并确定是否有针对性干预的潜在价值,”文章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Lindsay R.Pool博士说到。
参考文献:
1. Association of a Negative Wealth Shock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2. From Misfortune to Mortality
3. http://www.latimes.com/science/sciencenow/la-sci-sn-suddenly-poor-death-20180403-sto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