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细菌性角斑病大发生原因分析!这些错误你犯了吗

2019-11-28     果树小百科


来源:中国蔬菜网

1.为害症状特点及识别

细菌性角斑病为甜瓜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病原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甜瓜角斑病致病型。病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借风雨、昆虫和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寄主的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病菌可在种子内存活1~2年,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可存活4~6个月。

在甜瓜上主要为害叶片、茎蔓,也能为害卷须和果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为害。幼苗染病,在子叶上产生水渍状圆形或近圆形凹陷斑点,后期变淡褐色,逐渐干枯。

真叶染病初生多个针头大小的水渍状凹陷小斑点,病斑多沿叶脉发展,后逐渐扩大呈淡黄色或灰白色,伴有黄色晕圈,受叶脉限制,病斑形状不规则,病部变薄,易脆裂穿孔。湿度大时病部有白色或淡黄色菌脓溢出,干燥后在病部形成灰白痕。严重田块远看叶片上像一片鸟粪,农民戏称为“鸟粪病”。

甜瓜细菌性角斑病在田间容易与霜霉病混淆,区分两病是防治的关键。将病斑对光透视,霜霉病无透光感,角斑病有透光感;湿度大时,霜霉病叶背病斑处有灰黑色霉状物,而角斑病则有白色菌脓溢出;霜霉病病叶一般不穿孔,而角斑病病叶易穿孔。霜霉病病斑受叶脉限制大多呈多角形,角斑病多呈不规则形状。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角斑病主要为害叶、茎秆、果实。

2.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2.1 发生特点

一是发病越来越早。甜瓜第一片真叶刚出现,也就是播种后10~15天,在苗床上见病。常年发病时间一般在移栽前10~15天,发病早20天以上。

二是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冬春季苗床一般病株率10%~15%,严重时超过30%;大田严重田块超过50%;春秋连作部分田块甚至绝收。

三是交叉感染严重。不仅农民自己培育的甜瓜苗感病重,连购买的工厂化生产的嫁接苗也感病严重,主要通过整枝、抹芽等农事操作交叉传染,感病速度快,嫁接苗虽然发病时间比自根苗迟20天以上,但后期发病程度相当。

四是叶片及茎蔓为害重,果实为害较轻。甜瓜伸蔓至坐果前,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及茎蔓上发生严重,常造成缺棵死苗;春季果实为害较轻,秋季果实发生较重。

2.2 原因分析

种子带菌

种子带病是病害发生严重最主要的原因,随着久脆美、四季银红等品种种植面积的增加,为害程度逐年加重,为害面积逐年增加,另外,农户直接从非正规种子经营单位果行购买这几个品种的散装种子,无检疫证明。经过药剂处理的种子与不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未处理的发病早且发病程度重,处理的几乎很少发病。

育苗工具带病

农户育苗的穴盘重复使用多年,有时一年使用多次,病菌累积,是种子不带病的银蜜等品种在苗床也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近几年苗床发病越来越早、越来越重的原因之一。

天气的影响

农户育苗时间集中在1~2月,正是武汉地区天气恶劣的时期,低温寡照,空气湿度大,非常有利于病害传播蔓延。

补水方式不合理

采用基质穴盘育苗,电热线加温方式。冬季外界气温低,大棚内气温长期低于幼苗正常生长所需的最低温度,电加热时间长,基质保水性能差,为了避免烧根,苗床需经常浇水,但浇水后湿度增加,有利于病害发生,而且若浇水方式不当,水滴溅洒,有利于病害相互传播。

大田农事操作不当

农户施肥普遍偏重,土壤墒情又好,遇连阴雨天气,甜瓜长势过旺,需及时整枝抹芽,但频繁整枝交叉感染严重;所整病残枝蔓随便丢弃在大棚走道,可通过人工活动相互传播。

3.防治对策

3.1 种子消毒

种子消毒是最关键的一步,可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30~60 min,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后方可催芽。

3.2 育苗工具消毒

育苗所用的穴盘需用40%甲醛100倍液浸泡1~2 h,再用地膜包严实,于晴热高温的天气下暴晒3~5天,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3.3 改进补水方式

改立面式苗床为镶嵌式苗床,改苗盘上浇灌式补水为苗盘下潮汐式补水。

3.4 科学进行田间管理

合理进行大田农事操作、水肥管理,注意整枝时间,晴天等露水干了再下田,阴雨天最好不整枝;连阴雨时间长可用多效唑10~20 mg/L控苗,可延后再整枝,整枝后注意及时用药预防;按田块病害轻重顺序整枝,减少相互感染几率;另外将病残枝带出田外集中销毁。

3.5 药剂防治

苗床上幼苗出土后,可用2%春雷霉素(加收米)600倍+100万单位医用链霉素5 000倍混合液喷淋,发病重时可连续使用2~3次;大田防治可用2%春雷霉素600倍或5%春雷·王铜(加瑞农)600倍液喷雾。

磷钾源库~食品级99.7%磷酸二氢钾

提供专业权威的产品检测报告

保花保果、膨果上色增甜、壮籽抗倒,抗病抗逆,作物增产法宝!

如需购买,请点击下面的蓝色文字“了解更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MAsW4BMH2_cNUgy5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