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聚在一起时,孩子总会成为彼此间最“善聊”的话题,提起孩子的“聪慧劲儿”妈妈们都是侃侃而谈,而当提到孩子的“固执劲儿”,不少妈妈也是眉头紧锁。
宝宝们的聪慧自然让父母欣慰,可当孩子淘气犯错时父母们又会觉得闹心,因为现在的孩子太聪明了,他们懂得“见人下菜碟”,对于父母的管教几乎“软硬不吃”,这可难坏了不少妈妈。
以上这些行为都是“倔强宝宝”的常见表现,他们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软硬不吃,对父母的管教置若罔闻,总有自己的应对方式。
其实宝宝“软硬不吃”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在管教时的态度,软不出立竿见影的“感化效果”,硬不出行之有效的“刚性原则”。由此可见或许并不是宝宝“软硬不吃”难管教,而是你的方法用错了。
当“软”变成了“哄”就先输一层了
宝宝长大了,要学乖一点儿
大多数孩子都是被捧在手心长大的,所以,父母在用“软”感化孩子时,往往会掺杂溺爱情绪,这时候“软”就变成了“哄”。
当“哄态”一出现,这番道理即便父母说得天花乱坠,说得感人肺腑,孩子都很难明白其中道理,因为“哄态”让她们觉得:“我再坚持坚持就胜利了,爸爸妈妈是爱我的。”
因此,这时候即便家长再“好处利诱”、再“好言相劝”也是徒劳,一个“哄”字,就让自己的“溺爱心性”显露无疑。
当“硬”变得“常见”也就失效了
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再不听话我打你了啊
不少妈妈经常会把类似的言语挂在嘴边,每当孩子犯错时都会拿出来吓唬孩子,可一次好使、两次好使,时间长了呢?聪明的孩子读出妈妈恐吓的本意时,也就不会再怕了。
“硬”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明白“规矩”,要让孩子明白“原则”,明白错在哪,若是一味地吓唬、打骂孩子,把“硬”变成了吼叫、训斥、惩罚,那么即便你“硬”的方式,让孩子当下退缩了,那也失去了该有的意义。
除了给孩子带来皮肉疼痛之外,只会让孩子内心出现嫌隙、忌惮,不会留下丝毫原则概念。
虽然老话说管教孩子要“软硬兼施”,可若是妈妈用法不当,就会让孩子犯糊涂,弄不明白哪种是对,哪种是错。
在孩子犯错时立马“硬”,孩子知错后立刻“软”,这种打一巴掌立即给蜜枣的行为,只会养成孩子“投机取巧”、“见人下菜碟”的习惯。
时间长了他们就会觉得:“妈妈拿我没办法,是吓我的,只要抗一抗,就能顺利过关。”
父母会根据孩子的表现来转换态度,可你当孩子就真的不会同样如此吗?翻来覆去地在孩子面前转变态度,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善变”,那他为什么要遵守变来变去的规矩呢?
因此“软硬兼施”要有度,父母要先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被孩子的态度牵着鼻子走,坚持一种方式执行,才能稳住我们心中的“原则”,也能让孩子在尝试“消极抵抗”和“哭闹撒泼”无计可施后,明白规矩和原则。
每个家里都会有一把“顽童”保护伞,有人护着,宝宝怎么会怕他人的“风雨欲来”?
面对父母单方面的“怒目铮铮”,宝宝会在另一人的保护伞下“丝毫不惧”,甚至表现得“洋洋得意”:“有XX护着我,你能拿我咋样……”
因此,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夫妻双方以及家庭成员的态度一定要“统一”,宁愿不站队,也别站在管教方的“对立面”,那样只会冲垮“威严”,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
孩子犯错后会第一时间找“避风港”,这时候家长要统一态度,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是认真的,我可能真的要改一改了。”
总而言之,爸爸们都很聪慧,因此他们才会“耍心机”来应对父母的“管教”,别再觉得孩子“软硬不吃”难管教了,只不过是我们的管教方法没用对,或者某一环节失效了,尝试积极调整,给孩子立下基本的“规矩”,才能让孩子明白“成长原则”。
宝妈们,你家的孩子是“软硬不吃型”的吗?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讨论,喜欢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ps: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