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七大船王”中,这个华人稳居第一,想在首都留名却曾遭拒

2019-07-16   历史有妖气

自从“地理大发现”以来,开辟了新航路的欧洲人就开始逐渐掌握了广袤海域上的诸多权利。1842年,清政府签下的《南京条约》将香港这块原本为祖国大陆的一分子的土地,割让给了英国;1860年到1898期间,清政府又陆续将香港九龙跟新界等地“租让”给了英国,为期99年。

英国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航海业自然是十分发达。占据了香港的大英帝国就开始利用香港的天然地理位置,积极地在这片土地上开展起了船业的发展。就在香港在英国的影响下快速发展经济的时候,1918年,浙江宁波的一个普通家庭中,有一位叫做包玉刚的小男孩刚刚出生。

宁波靠海,自古就是中国重要港口城市之一,幼年时期的包玉刚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跑到海边,看那些大大的船只们来来回回,码头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1949年新中国成立,原本已经坐到上海市银行副经理的包玉刚厌倦了这样平淡的生活,他怀念小时候看到的船来船往的热闹。

已经三十一岁的包玉刚毅然决然地拿着自己这些年攒下的积蓄,准备去香港发展海运事业。在当时他这个决定并不被人所看好,因为香港的船业受英国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包玉刚一个没有根基没有关系的内地人,凭什么能够在港岛闯下一片天呢?

包玉刚也知道,如果按照传统的海运模式,他肯定无法在运转模式已然成熟的港岛分到一口蛋糕,所以他想到了一个新型的船业模式,那就是长期租赁。当时香港的船业租赁基本上都属于一期一节,众所周知嘛,“零售”的总比“批发”的贵一些。

但是包玉刚的野心不止如此,他不想抢破了头也只能在传统的老牌船业势力中分到那么一小口蛋糕,他的长期租赁走的是放长线钓大鱼的路线,很快,一家日本公司就与包玉刚谈妥了关于长期运煤的相关事宜。随后包玉刚靠着自己多年银行工作经验,成功得从香港银行中“空手套白狼”出了一大批启动资金。

包玉刚靠着这种独树一格的运作模式,成功得在船业林立的港岛闯出了一片天。1956年,因着苏伊士运河的通行权,埃及与以色列爆发了战争,大批从事海运业务的商人们纷纷去到中东地区运输被压滞的货物。包玉刚却凭借着稳妥的性格,没有去趟这趟浑水,反而借此机会在彻底掌控了东南亚海域的运输业务。

包玉刚凭借着自己这种险中求稳的性格,与1978年成功坐上了世界七大船王中间的头把交椅。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就在包玉刚刚当上世界第一船王的这年,曾被邀请以私人名义访华。北京那个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豪华的大酒店,当时用来招待包玉刚的地方甚至连他所带的随从都住不下。

想为自己祖国做一些什么的包玉刚当时就掏出了一张一千万美金的支票,想要为首都建一所高档的大酒店,唯一的要求就是这个酒店得用自己的父亲名字命名。这个提议被当时的接待人员们拒绝了。直到三年后,邓小平接见包玉刚的时候,才直接拍板定下了这件事,包玉刚终于满足了自己父亲想要为祖国做出贡献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