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上多次发飙的张亚东,真有这么牛逼?

2019-07-06   少女恋物癖

今年夏天,最火的音乐综艺非《乐队的夏天》莫属。

风格各异的31支乐队,给观众们呈现了很多极具感染力的舞台现场。

一首首歌曲,裹挟着澎湃的情感,直抵人们灵魂深处,让你战栗,让你头皮发麻,让你泪流满面。

这种触及心灵的魅力,是《乐队的夏天》在这个夏天带给所有人的礼物。

伴随着节目的热度,“张亚东发飙”这个话题也一度引起大家的讨论。

今天,莉莉安就来跟大家聊聊张亚东这个人。

- 01 -

莉莉安第一次知道张亚东,是因为朴树。

大约是初中的时候,朴树一首《生如夏花》火遍了大街小巷。

那时莉莉安有一个MP3,小小的屏幕上滚动着“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旋律起伏中,朴树和张亚东两个人的名字也深深刻进了莉莉安的脑海。



再到高中,莉莉安爱上了听王菲和莫文蔚。

伴着天后们细腻瑰丽的歌喉,“张亚东”这个名字已经不知不觉潜入了我的脑髓。

莉莉安很庆幸在自己的青春时代能够认识张亚东这样一个优秀的制作人。

张亚东有多优秀?

虽然很多人是因为《乐队的夏天》才第一次认识张亚东,但他的名字早已与王菲、汪峰、朴树、李宇春这样的大咖绑在一起。

作为音乐制作人,张亚东帮王菲打造过《浮躁》,帮朴树打造过《生如夏花》,帮窦唯打造过《艳阳天》,帮汪峰打造过《花火》……



音乐圈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专辑,很多都出自张亚东之手,说他是“金牌音乐制作人”绝不过分。

他和王菲、林夕的“铁三角”关系,也是业内一段“强强联手”的佳话。

张亚东很厉害,也很低调。

虽然在业内名声斐然,但是要不是《乐队的夏天》,很多人并不会对这个50岁的男人有更多的了解。

但是了解之后,便会被他在节目里呈现出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所折服。

- 02 -

有人说,“张亚东是《乐队的夏天》舞台上唯一给出专业点评的人。”

还记得《乐队的夏天》开播之初,网上一片质疑。

对于坐在台下的几位“超级乐迷”,网友们的吐槽一个比一个犀利:

马东一脸尴尬,乔彬只知道“洗脚”,高晓松一开口就是“我年轻那会儿”……

但一旦提到一直安安静静坐在乐迷席上的张亚东,挑剔的网友们指摘不出半句不好。

这个一头银发、身材瘦削的男人,话不多,但是一开口,总能让人心服口服。



在一个视觉和听觉至上的音乐综艺里,温柔平和的张亚东是一抹不一样的“冷静色”:

他是节目唯一的“科普担当”:

带领观众跟着雷鬼节奏打反拍,向大家科普什么是朋克,什么是雷鬼,像极了音乐课堂上的老师;

他是乐队瑕疵的“显微镜”:

当所有人沉浸在热烈气氛中的时候,他能够温柔地指出乐队的不足,冷静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他在《乐队的夏天》舞台上说过很多发人深省的话。

有些是对乐队的点评,有些对音乐环境和市场的一些思考,莉莉安做了一些罗列:

| “我觉得创作是既要熟悉又要陌生的,就是你的歌曲里面,既要让人听到我听过的东西,也要让人听到我没听过的东西。”


《乐队的夏天》第一期,“皇后皮箱”乐队演唱完《人间惆怅客》之后,张亚东如是说。

“新”与“旧”,“陌生”与“熟悉”,是一种融在音乐中的很微妙的平衡。身为金牌音乐制作人,张亚东深谙某些创作上的细微之处,而这些很容易被人忽视。

|“我们现在听音乐的方式,变得非常的窄,大家都听一样的东西,不会给其他的类型更多的机会,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并不了解这种音乐方式,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演出,有自己的歌迷。”

马东问张亚东怎么看待面孔这样的摇滚老炮来《乐队的夏天》,张亚东说了这段话。




|“这就是乐队,很难伺候的。”

盘尼西林在节目第一期唱了一首《雨夜曼彻斯特》,高晓松给出了一个修改建议。主唱小乐后来在台下说,建议特别好,但我不会改的。

张亚东无奈地评价:这就是乐队,他们很难伺候的。他真的太懂这群人了。

|“其实打动不打动我并不重要,只要有喜欢的歌迷就够了,你想让所有人都认同一个东西就是几乎没有可能。”

这段话的背景是鹿先森乐队问音乐圈鄙视链,作为音乐制作人,张亚东的发言很有格局。




| “乐队从来不仅仅做音乐,也要学会为自己的音乐和自己的理想去辩护……对我来说,乐队就是要有不同的态度,乐队这个类型,就不是流行歌,态度和你想要表达的东西是特别重要的。”

乐队vogue 5 上场之后,大家来了一场颜值、实力、乐队的讨论,“为理想辩护”这几个字特别动人。

|“因为资源的配置不公平,给乐队的机会就太少,而且每个明星都是大明星、流量艺人,就非常俗,但是这是现实……在中国推广十年钢琴,都不如出一个郎朗。”

这是张亚东对于当下乐队生存环境的一段思考。

看到乐队在流量的夹缝里艰难求生,张亚东的无奈溢于言表。




| “我觉得这首歌非常一般,完全没有听的必要,对我来说——因为每一个人感觉不一样,不要跟我说大象爱大象、蚂蚁爱蚂蚁的,音乐就是音乐,音乐有她自己的美,不要跟我谈这些。

黑撒乐队的《如果这些都可以》,受到了来自张亚东的猛烈抨击。

这大概是张亚东上节目这么久以来,说出的最“暴躁”的话了。

音乐上的“技术流”与“情感流”是永恒的话题。

虽然很多音乐人都在这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甚至为了市场化,滑向了听众更容易理解与欣赏的“情感流”。

张亚东身为专业的音乐人,对于这种一味迎合的做法有着很大的愤怒,因此这段对话有点打破了观众之前对他“温和”的印象。




他把理性和感性平衡的很好,理性看音乐、感性对待歌词。

很多时候他在充当一个“坏人”,直言不讳地点出音乐缺点,但只要歌词能打动到他,他也从不抗拒,留着泪,怀念着逝去的美好时代。

虽然都说他是专业担当,但他是一个拙于表达的人,很多时候表达不清楚他的想法,但依然那么真诚的为台上所有乐队提供最有用的建议。

虽然他们都叫“超级大乐迷”,但他是唯一一个能称得上导师的人。

他所有的意见,所有的认同都是想让乐队越来越好,因为他太热爱音乐了。

- 03 -

虽然张亚东在音乐界有着很高的地位,但是他始终保持着谦逊。

他说:


我觉得自己只是热爱音乐的一个人而已,非常普通,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才华。谁都有才华的,可不只有你一个,那就拼努力,看谁更愿意为你喜欢的东西做更多努力,努力完了以后也要对运气。


从一个小小的矿务局文工团职员,到如今专业的金牌音乐制作人,张亚东概括自己人生的巨大跨越时,归功于自己的努力与好学:

“我好学,我必须是自己需要,就会付出200%的努力去了解那个东西。”

上次,张亚东在听盘尼西林改编的朴树的new boy时忍不住哭了出来,哭得稀里哗啦。

“听到《new boy》,就像听到了我以为已经忘掉、却一直没有忘记的青春岁月。”




那个鎏金的青春岁月里,年轻的张亚东充满着激情与创作的灵感。

很多人都在那段音乐的黄金期恣意生长,炽烈地散发着光和热。

可是数十载已过,他们变老了。

那个曾经因为相貌清秀,被少女们狂热追捧的张亚东,已年过50 ,灰了头发。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他在舞台上谈论起音乐的时候,吸引力仍然一分不减地从他瘦削而苍白的面容上散发出来。

他永远是那个在音乐里呐喊的new 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