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这群人为了防控疫情,在你身边默默付出这么多

2020-02-19   广州从化发布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很多关于2020年的计划,防疫防控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一些改变。位于广州市东北面,占地面积为197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71万的从化区街头场景也许就是缩影。


凌晨5点,在从化区大部分人还没醒来的时候,从化吕田三村村的胡志山还未入睡。疫情期间,他参与了由党员组成的“守村门卫”,凌晨1点在三村村村委路口值班,外人从桂三公路入村必须经过这个位置。手中的红外线测温仪是他的必备工具,拿测温仪指着入村人的额头,这个酷似《无间道》里梁朝伟的动作,“白班门卫”要重复几十次,“晚班门卫”可能只需要做2-3次。


寂寞不是最难耐的,最难耐的是凌晨3-4点徘徊在4℃-5℃之间的气温。一顶四面通风的帐篷之下,身高1.7米,体重68公斤的中年男子穿上棉袄,戴上手套都很难扛得住低温。幸好,胡志山从家里带了些柴,凌晨3点开始点燃,用炭取暖,6点熄灭。这个时候可能出现早上第一个出门的人,有时候出村的人会提回打包好的肠粉和粥,热气腾腾,胡志山有点饿,打开准备好的泡面,吃起了早餐。


9点,当气温升到8℃左右,“夜班门卫”下班,回家路上可能会遇到已经工作了一个小时的环卫工人,但是隔着口罩,没能看清对方的脸。这段时间,环卫工人胡露花多了一项任务——每隔3日消毒一次公共场所,屋前屋后的沟渠、垃圾桶、五保户居住点都是要特别消毒的位置。消毒液挥发出来的味道穿过一次性口罩和布制口罩进入胡露花的鼻腔,有点刺鼻,“消毒液的气味让我觉得安全些。”



确认每一处暗角都喷洒了消毒液之后,环卫工人继续巡逻。而城南村的环卫工在偏僻处喷洒消毒液时,可能会听到“不出门,不聚餐……”的广播,这不是来自“村村通”,而是来自骑着摩托车的68岁老党员黄钜英。每日8点出门,摩托车和“小蜜蜂”扩音器是黄钜英的必备武器,穿街过巷做防疫宣传,他说不清自己每日走多少公里路,但是能准确说出城南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共有5个自然村,3583名村民,因为他曾经担任城南村村长。


当然如果这个点在吕田镇塘田村的街头巷尾,听到则不是“小蜜蜂”的声音,而是锣鼓声,伴随着锣鼓声的是经济社干部自编的防疫顺口溜——不聚会饮酒,健康才长久。农村的宣传标语朴素、直白,吕田镇那350条红底黄字的宣传横幅和4块大型户外广告牌就是最好的印证。


也有文艺一点的,87岁的粤剧人冰婆婆耍着快板,呼吁大家戴口罩;六年级的李智锋和四年级的胡晓文也有一套专属儿童的防疫宣传快板;鳌头镇水西村78岁汤约新直接来了段粤语说唱宣传防疫。艺术有天然的感染力,从化沙画老师李胜全撒了一把沙子,创作出一幅《党员流动岗》,致敬站在抗疫一线的基层党员。


走出沙画,这群基层党员真实地走在街头巷尾,上门入户,在疫情时期站在了第一线。“三人小组”的成员最近总是夺走微信运动榜的冠军。城南村出租屋管理员戚卫东的那支“三人小组”有四个人,除了他、防疫人员、公安人员外,还加了一名网格员。四个人每日都要上门给出租屋租客测量体温,出租屋登记信息系统新增的疫情巡查功能是他的好帮手,输入租客名字就有身份信息和照片,毕竟村里有573名外省租客和150名本地租客,完全记住每个人的面孔和信息确实有点难。年后的外省返穗人员将要和戚卫东连续见面14天,如果身体没有任何异常情况的话。

自2月9日起,此前总是占领微信运动榜第一名的快餐小哥更忙碌了。欣荣时尚广场及周边两成餐饮店开始营业,但暂停堂食。外卖小哥将快餐放在一个指定位置,打电话提醒顾客取餐。茶饮店店员有时候也会充当外卖小哥的角色,但是他们只会选择方圆2-3公里,走更远就可能不认路了。


对从化道路最熟悉的可能是快递小哥,不过最近吕田的快递小哥小胡不能直接将包裹送到顾客面前,他每日坐在门店里打电话,通知顾客来领快递。快递在来到门店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用消毒液擦拭外包装的过程。尽管如此,快递小哥的工作量丝毫没有减少,因为每日要消毒三次门店的每一个角落。


如今的快递中,生鲜占比很大。尤其在“果蔬定制平台”推出之后,市民在手机上下单,蔬果直接送到家门口。亨隆鲜生上市场价4元/斤的新鲜菜心,补贴后只售1.98元/斤,上线4个小时,就卖出2000斤蔬菜、2200斤水果和2400托鸡蛋。

作为广州的农业大区,蔬果的问题从化人很少忧虑。4.8万亩蔬菜地、3.5万亩水果地、5.85万头存栏生猪、225.53万只存栏家禽、2.3万亩水产养殖地。掂量这每一个数字,从化人都有足够底气度过寒冬。


除了生鲜,每日的快递包裹中还有很大部分是口罩。大年初一,广州福泽龙卫生材料有限公司就召集员工复工,日产20万个口罩;同一天,广州市金浪星非织造布有限公司也动员员工复工,2月13日,员工数量从原来的30多人增至110多人,日产1500套医用防护服(贴条),以及超过8吨的口罩用无纺布。


在口罩最紧缺的春节,米埗村禤宝仲父子到了街口人流最密集的地区免费派发口罩,4天派了51000个口罩。


疫情面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对朴素从化人最恰当的形容。农业创业者纷纷捐出自家的农产品,果菜公司捐赠2000斤蜜橙,玫瑰柑园捐赠2000斤玫瑰柑,食品公司捐赠1000斤大米,农产公司捐赠100包汤料,鸡蛋生产基地捐50箱鸡蛋。


这些都是冬日里的甜,当然甜的还有经历过1月30日吕田那场霜降的大芥菜。墟日取消却让菜农犯了难,年初四起益农哥陈志强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帮菜农卖起了菜。最高纪录那一天,他填写了214张快递单,卖出了两千斤蔬菜。至今,近2万斤果蔬的销售量几乎解决了附近4条村40多户农民的燃眉之急。


买菜都在手机下单之后,搭公交车的人就更少了。春节期间,广州公交集团二汽从化分公司的公交车客流量少了近八成,公交车司机王小红开着限乘52人的车,好多时候车上只有一两个乘客,只有自己一辆车在等红绿灯的情况也会遇到。但公交人员的工作量有增无减,每跑一趟,车都要消毒一次。在公交公司工作的徐建宁每日至少全面消毒两次车间、充电桩、油库等生产场地。当用完第18包消毒粉时,他才可以下班,是最后一个离开公司的人。


疫情期间,公交车可能进入了最孤独的时刻,就连它的伙伴校巴都暂停运行了,因为学校在2月底前暂不开学。但是老师很忙碌,从化某家教育培训中心的陈老师在英文直播课上提问“attend、join与join in的区别是什么?”她不像往日一样面对20-30名学生,而是对着电脑屏幕上20-30个名字讲课。


除了化身“主播”,还有370名党员教师入驻37个社区,在路口站岗,上门派防疫宣传单,协助居民测体温,这些工作一点不比教书轻松。在碧溪社区岗点上值岗的流溪中学邓老师曾测出一名体温为37.9℃的车主,吓了一跳,她劝其停车,关空调,透透气,隔了2分钟再测一次,幸好二次测量体温低于37.3℃。


37.3℃是一个分界线,而对这个数字最为熟悉的可能是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90后护士夏维。原定1月28日举行婚礼的她因为疫情,延迟了婚礼,留在医院正门的发热分诊台为每位就诊病人及其家属测体温,连同7名同事,每日要为800个左右的人测体温。

从2月10日起,广州市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许桂璇每日都会重复听到一个问题——我会不会感染了?南医五院疫情期间开通了免费心理热线之后,八成电话来自院内感染科的病人,许桂璇是唯一的接线员,她经常建议对方趁着空余时间可以看书或者思考人生。


而隔了一天,医院里心血管内科二区的护士郭远雯则踏上了贴着“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横幅的大巴车,远赴荆州支援。这辆大巴车上同时还有3名医生、5名护士和1名领队,以及300套防护服、1000件隔离衣、100件头罩、622件面屏、640个N95口罩与其他医疗物资。


车窗外一个男孩问身旁的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这个男孩是郭远雯8岁的儿子。丈夫承诺郭远雯会照顾好家庭,正如在医疗队出征仪式上,医院承诺会照顾好64.71万从化人的安全一样。


立春已过,在素有广州后花园之称的从化区,鲜花争先绽放,就算没有如织游人,但花知道,春天总会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何钻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苏韵桦、何钻莹,部分为资料图片

网络编辑:谢艺诗

初审:朱庆州 陈治

审核:梁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