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当天的政变过程,史书记载的并不详细,一般认为除去李世民,还有10员武将埋伏在玄武门,但若说到帮助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则远不止10人。
《旧唐书·太宗》记载: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这里出现了12个人,其中房玄龄、杜如晦主要是谋臣,应该是在前期谋划政变,而没有直接参与政变,而宇文士及在政变当天是被李渊宣召的,也就是说当时他在李渊身边。
结合《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和《旧唐书·尉迟敬德》的记载来看,《旧唐书·长孙无忌》中的记载的十人应该是政变当天到过玄武门的武将,其记载如下: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既是李世民的发小又是大舅哥,玄武门之变的前后,始终有长孙无忌的身影,李世民继位后,长孙无忌被封为左武侯大将军,食实封1300户,后又成为宰相,被封齐国公,在长孙皇后的干涉下,长孙无忌尽量低调,担任些没什么实权的职务,李世民去世后,长孙无忌成为托孤大臣,辅佐唐高宗李治,这时候的长孙无忌确实权倾朝野,让李治很是忌惮,后来长孙无忌因为反对“废王立武”而与武则天和李治成为政敌,最终,长孙无忌被武则天派人诬陷,659年,长孙无忌被削爵流放,不久被逼自缢身亡。674年,李治又把爵位给了长孙无忌,使其陪葬昭陵。
尉迟敬德:玄武门之变的最大功臣,李世民登基后,被封为右武侯大将军、吴国公,食实封1300户,参与攻打突厥大军,尉迟敬德后期自恃功高,倚老卖老,还与房玄龄、杜如晦等文官不合,出手打人,被李世民告诫后收敛了不少,但还是遭到了李世民的忌惮,后来尉迟敬德申请提前退休,645年,随李世民远征高句丽,班师回朝后,尉迟敬德继续回家养老,沉迷丹药,闭门不出,及时行乐,658年去世。陪葬昭陵。
房玄龄:李世民登基后,房玄龄食实封1300户,任宰相,修订律令,监修国史,为官兢兢业业,任人唯贤,648年去世,陪葬昭陵。
杜如晦:食实封1300户,和房玄龄同心辅政,相得益彰,被称为“房谋杜断”,630年,年仅46岁的杜如晦病逝,陪葬昭陵。
侯君集:四姑娘之前专门写过侯君集,此处略微一提,食实封1000户,右卫大将军,潞国公,后出将入相,但在攻灭高昌国时犯了错误,曾在狱中呆了几天,愤愤不平,后来想造反,与太子李承干搅和在一起,意图谋反,被处死。
高士廉:长孙皇后的舅父,食实封700户,贞观年间不断升迁,政绩不错,647年病逝,时年72岁,陪葬昭陵。
张公谨:食实封1000户,封左武侯将军,在讨伐东突厥时,成为李靖的副手,表现不俗,获封邹国公,632年病逝,时年39岁,追封为左骁卫大将军。
刘师立:食实封1000户,被封为检校右武侯大将军,领兵驻守边疆,先后打败了党项和吐谷浑,640年去世。
秦叔宝:食实封700户,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贞观年间,秦叔宝一直在养病,638年病逝,陪葬昭陵,墓前特设石人马。
程知节:食实封700户,右武卫大将军,镇压铁山撩人叛乱,在高宗朝讨伐西突厥,犯了错误导致晚节不保,被免官,后被起用,但程知节又请求告老还乡,665年去世。追赠骠骑大将军,陪葬昭陵。
宇文士及:食实封700户,中书令,他礼贤下士,谨慎小心,但生活奢侈。深得李世民信任,642年病逝追赠左卫大将军,陪葬昭陵。
段志玄:食实封400户,左骁卫大将军,634年大败吐谷浑,但曾因停滞不前被免官,后官复原职,642年病逝,追赠辅国大将军,陪葬昭陵。
屈突通:食实封 600户,玄武门之变后,屈突通镇守洛阳,后成为洛州都督,627年病逝。
张士贵:玄武门之变后守卫玄武门,被在贞观年间数次出征,657年去世,陪葬昭陵。
公孙武达:食实封400户,肃州刺史,与突厥兵数次交战,后被封右武卫大将军,李治朝去世,陪葬昭陵。
独孤彦云:幽州都督,在大唐与颉利可汗的对峙中去世。
杜君绰:荆州都督,高宗时期为左戎卫大将军,662年去世。
郑仁泰:食实封200户,游击将军,后为右武卫大将军,数次出征,在平定铁勒叛乱中犯了错误而被降职。
李孟尝:右监门副率,贞观年间随李勣讨伐突厥有功,666年,暴病而死。
在这些人中,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段志玄、屈突通、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秦叔宝11人入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Go5HIBd4Bm1__YfOU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