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说起道北,四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很熟悉。道北主要指的是陇海铁路西安火车站以北、未央路以东这一带地方。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自强东路、二马路、向荣巷、向荣街、童家巷、太华路这一片区域。“道北”一词,主要来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陇海铁路通车后,河南的许多难民顺着铁路逃难到西安,在铁路以北住了下来,形成了大片的棚户区。
我家原先在道北自强东路居住,太华路是我熟悉的一条街道。今年春天的一天,我和家人从自强东路走上了太华路,我们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又宽又直的路面,路西是美丽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路东是超市、酒店和幢幢高层建筑。我真难以相信,这就是过去那条拥挤狭小、常常堵车的太华路吗?这就是过去那条两边是高低不齐的商铺、门口堆满了杂货的太华路吗?这就是过去那条棚户相连、人声嘈杂的道北太华路吗?看着眼前的一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从前这条道路不宽,车辆却很多,两旁街道大多是一些平房和小商铺、饭馆。当时,最有名气的是太华路上的大华纱厂、黄河棉织厂。路东是纱厂街,街里大多是一些平房和棚户建筑。路西的生产村、二马路一带,是一片一片的棚户建筑,还有一个个的城中村,真是名副其实的“道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西安房地产和建材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太华路这条主街道又逐步改造成以售卖建材为主的商圈。过去,我走在这条不宽的街道上,看到的是一个连一个的建筑、装饰材料市场,售卖的商品包括建材、灯具、油漆、板材、家具、陶瓷、水暖用具、五金、预制门等。太华路这条街道,显得更加繁忙了,不宽的马路上,大小各种车辆,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真是车水马龙、拥挤不堪。那时候,太华路真是客商云集、一铺难求啊。人们选购建材用品,首先想到的是太华路,使这里成为与人们生活紧紧相连的一条路。
十年前,随着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这一惠及道北群众的庞大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的正式启动,太华路街道的改造工程也开始了。太华路这个由沉睡到繁华的街道开始不平静了,红火多年的建材产业开始搬迁了。一位曾在此经营油漆的朋友感慨道:“我从太华路兴起的时候,就在这条街上开店,太华路的一店一铺、有多少路灯,我都熟悉,现在要搬迁了,说实话,心里真的还有些舍不得。话又说回来,西安要建大明宫遗址保护区,这是大事啊,将来这条街道肯定很美。”
如今我又回到了太华路上,昔日拥挤杂乱的建材经营场地,发生了巨变。现在的太华路是双向八车道,路面宽敞,车行无阻,道路两旁是一排排槐树,犹如一把把绿色的大伞。太华路南头的立交桥,车辆川流不息。印象很深的是,在没有修立交桥前,这里只有一座横跨陇海铁路线的水泥桥,也称东天桥。桥北面是一个长长的大坡。现在眼前是宽阔整齐的太华路立交道路,车辆在这里分道行驶,畅通无阻。
来到自强东路上的丹凤门,这里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入口。在丹凤门的广场上放眼望去,公园里树木葱茏,湖水幽静平缓,白云和树木倒映在清清的湖水中。宽阔的广场上,晨练的人们,有的轻舞飞扬,有的缓缓散步,有的高歌欢唱。我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曾经棚屋连片的二马路和生产后村吗?这就是给我的童年生活留下深深记忆的道北吗?
我家原先就住在道北的自强东路497号的一个院子里,是实实在在的道北人。那时候,我家居住的周围全是一片一片自建的一、二层砖楼房和平瓦房,每家的门前都搭着一个油毡顶的厨房,里边放着蜂窝煤炉子。屋内狭小拥挤,二层房多是砖砌或木架楼梯,有的房里连腰也伸不直。细细的小巷连着小巷,巷中有路,路中有巷,家家都是房靠房、窗连窗。在我的记忆里,到了雨季,小巷里地势较低,积水很深,家家户户都忙着出来扫水,有时雨下得太大了,院里屋里进水成了常事。其实最难熬是炎热的夏季,由于房子低,又拥挤,通风很差,房子里热得透不过气来。到了傍晚,巷子里、街道两边人行道都是乘凉的人。
说起过去的道北,现在上了年纪的老道北人大多经历过担水的日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道北一条巷子甚至一条街道只有很少的水龙头,家家用水全靠用肩担水,担不动的就抬水、提水。家家户户备有一个大水缸和一个扁担,两个水桶,有的家里人口多,还备有两副水桶。最难忘的是排队担水了,下了班,大人们饭也顾不上吃,急忙拿着扁担提上水桶先去巷子里担水。由于担水的人多,水桶弯弯曲曲排起了长队。尤其是到了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挑上一担水要排好长时间的队。记得一度还实行的是水票担水,你挑上一担水,管水的老人手拿着一个细细的小竹管,蘸点红印泥,在水票上按一个红圆圈,提一桶水,就按半个圈。二十多年前,我家住的向荣巷进行低洼改造,我们住进了新建的向荣巷小区,告别了担水的日子。
2007年10月,大明宫遗址保护工程开始了,在这片唐代的皇宫园林土地上,共有7个城中村,89家企事业单位,1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2.5万户居民,6000余户商户进行了搬迁。2010年10月1日,占地3.5平方公里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开园。如今,我走在宽阔的御道广场上,感受着道北的变化。我看见几个老年人在阳光下,走走看看,笑盈盈地说着什么。一打听,才知道她们原来就住在这里,当时叫生产后村。老人说:“我们现在搬到八府庄一带了,住上高层楼房了,美得很,有时也很想念过去住过的地方,就常过来看看。”老人们渐渐走远了,我望着她们远去的背影,心中是深深的祝福。
走在道北的街道上,有一个发自内心的感受,就是道北在变,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我在自强东路上,看到西安火车站北广场的改造工程正在实施,靠街道南边的街道和小巷拆迁工程已接近尾声。道北的一切,都有着深深的记忆。那些我童年时代熟悉的巷子和街道,如童家巷、自立路、建国巷、笃臣巷、职工巷、富强路等老巷子已不复存在。自强东路靠北的一部分棚户区拆迁改造工程也正在进行。
是啊,昔日的道北正在悄悄地消失,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全新的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