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基礎的行業。在如今農業人口大量流失、越來越多的空心村湧現的大勢之下,也漸漸有不少人瞄準這一風口,放棄城市高薪待遇,回歸田園,在土地上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
看了太多鎩羽而歸的案例,不少新農人都惴惴不安地問我:畢業後,我想干農業,靠譜嗎?大概需要投資多少?選擇什麼項目比較合適?
誰都沒辦法給他們特別詳盡而中肯的答案,畢竟,這個世上沒有普適性的絕對真理,那麼做農業,到底值不值得投資呢?
農業賺錢嗎?
跑遍很多省份,很多農場,橫跨地域很廣,僅以部分種植業為例,以下為獲得的大致情況:
大田作物:
這是中國農業統計2017 年的年鑑。可能只靠圖的話,看起來沒有那麼直觀,那我們簡單總結下:
1. 每畝地掙的毛利潤比前年下降96元:2016年一畝地掙1013元,比2015 年的1109元降低了96元。
2. 每畝的成本提高了3元:2016年每畝成本1093元,比2015年的1090元提高了3元。其中生產成本871元(含農資、人工),土地成本222元(自由或流轉)。
3. 每畝凈利潤:每畝虧損80元。
農民種植小麥、玉米,年毛收入在1000-1300元左右,不含種子、化肥、澆水、收割、入庫等成本。
而一般在不同區域,租用農業用地成本也就在300元/畝起,山東、河北、北京周邊最貴,貴到1200元/畝,800元/畝是不錯的價格,很多地方也會按照比如800到1200斤麥子作為計量標準。
總之,種植小麥、玉米是最不划算的,姑且把收入算作1000元/畝/年。
走訪西部,種植甜高粱,每年每畝收入在2000-3000元之間,種植葡萄,每年每畝收入3000元左右。
種植苗圃:
早些年,估計很多人都發了,從幼苗作為樹苗被賣給綠化,一般分三個階段,周期為5-8年。
以松樹或者柏樹為例,第一階段,幼苗到15-20cm,每畝可以種植近十萬棵,周期約2-3年,年畝產近2-3萬元;第二階段,苗可到50cm,每畝種植約4000棵,周期2-3年,年畝產2-3萬元;第三階段可到150cm-200cm,周期3-4年,年畝產一棵到3萬元。
以上數據皆為估算,2014年起,苗圃行業一直走冷,但是利潤仍然很高。
經濟作物:
A.冬季桃樹:在山東多地看到,目前有一些冬季桃新品種,第三年可結桃,第四年畝產約萬斤,收購價格為3-4元,桃樹生命周期約20年。畝產可3-4萬元,因為冬季桃產量不大,不愁銷路。
B.甘肅靜寧蘋果:畝產8000-10000斤,由於靜寧蘋果口感確實不同於一般蘋果,從農民手裡收購價格約5-6元每斤,目前畝產可到4-6萬元。
C. 各類菌類:參觀過幾個菌類種植大棚,年畝產可達10噸,年收入號稱可到10-30萬元之間。
D.中草藥:以安徽亳州為例,亳州的藥材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00萬畝,從事中藥材產業的從業人員也到達了100萬人以上。具體每個種植戶能賺到多少很難說,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種植中藥材的區域,生活水平遠遠超過種植大田作物區域的農戶。
這幾年種植白朮,管理得當的話,每畝凈利潤都在7000元以上,雖然去年種苗價格大漲,依然沒有阻擋人們種植白朮的熱情。
還有白芷,去年種植的也都賺錢了,今年面積增加不少,價格有所滑落,但由於產量喜人,畝收益依然可觀。
農民能賺錢,為何你不能?
上面了解到的部分情況來看,好像除了大田作物確實情況不算樂觀,其他的類似水果等經濟作物,好像沒那麼糟糕,那麼,為何一說到農業,大家都說賺不到錢?
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
農民自身有地,通過改變經營模式,土地流轉,擴大經營,不少賺了錢,比如一些農戶種大棚蔬菜,一年收入在5-10萬,甚至更多。
但農業園區,或者大規模土地流轉的農企,經營下來往往虧損的居多。
前幾年大量的高科技農業示範園,在種植這一塊,至少要5年才能開始扭虧,甚至更久。例如之前一位大資本去運營的農業示範園,老闆愣是虧了8年,全靠餐飲業苦苦支撐下來。
所以,我們要明白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農民種菜就能賺錢,公司種菜就不賺錢?
原因再簡單不過,農民是一心想發家致富,勁往一處使,往往全家一擁而上,賣命地干!投入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這些無形的成本都很高,所以農民種地賺的錢,其實是除去農產品的價值,有很大一部分是農民自己的價值。
而農企本身沒有地,需要支付一筆土地租金;沒有人,要支付員工工資;沒有工具,前期基礎投入少不了;有些農企引進各種高科技,就得費盡心機雇有點水平的員工,給股權給分紅,人家還未必能耐得住寂寞留下來。
一層又一層,壓垮這些農企的,往往不是產品質量不行,也不是銷不出去,而是這些巨額的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
先不提管理人才有多難引進,這大概是各大農場最頭疼的一樁事。
只說說工人質量,雖說是工人,但其實還是農民,做活挑三揀四,磨洋工的情況常有,跟富士康那種流水線工人比起來,不確定因素太多了。在播種的時候,工人質量必然會導致一部分損失。
另一方面,工人數量是否足夠又是一個問題,每年春天幹活的時候,往往也是農民忙的時候,農民是以自己的地里的工作優先的,即使在你那干兩個月可能就是他們種地一年的純收入。
但他們心心念念的,永遠是自家的那一畝三分地。
所以,農民種菜賺錢,你賺不了,也就是顯而易見的事了。
給想入行的朋友一些建議
對於新農業從業者,大致分為幾種:有人想做公益,把做新農業視為推進環境保護的一部分;有人厭倦了城市生活,回歸田園生活;還有就是真正想要通過新技術新方法做大做強的農業企業家。
前兩者,一為理想,一為情懷,這裡都暫且不表。只說說,如果你真的想在農業領域大展拳腳,賺到一桶金,這些建議想給你說說:
首先,要重視科學技術。
很多人被化肥農藥搞怕了,走到另一個極端,以為農業就是回到刀耕火種,道法自然,無需人工干預,任由作物自生自滅,這樣的人十個干農業,九個虧。
現代農業是一個高科技的綜合體,都要用到科學技術。你要看到產品裡面的成分是什麼,對人體有什麼好處。
好吃是口感,那我們是不是同樣應該關注營養,還要關注它的產量,它的抗性(就是對天災、蟲害的抵抗力)呢?這些要素都是必要的。
如果你要從事農業,你首先要考慮的是要做精還是做大,尤其是這個東西能不能複製的問題,它反映了你的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什麼。
如果說你想做精,不能做大,這就是你的核心優勢;如果你想做大,但你不能複製,說明你這塊出問題了。
其次,依靠科學技術對舊農業進行改造,仍然機會巨大。
我們是不是應該發現低毒的農藥或者無毒的農藥或者無毒的防治蟲害的各種各樣的方式呢?這也是農業問題的一部分。
比如說育種好,那應該使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使它別的要素也提高,以便它變成一個各項要素都比較好的產品。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比如說生產的專家,正確的加工,正確的渠道銷售,一定會有現代科技的東西,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在規模化的過程中,把現代科技的元素適當加進去。
一點一滴地加,而不是炫耀傳統農業有某一兩個要素更好,以至於現代科技現在沒有達到,然後就說傳統農業多好,現代農業多不好。
第三,重視發掘農業生產環節中的機會。
其實農業的生產過程有特別多的影響因素,只不過大家關注的都是產品成型了之後發生的事情,這個過程發生改善的事情被大家忽略掉了。
農業的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過程監控,農業是典型的靠天吃飯的,如旱災、蝗災等等。這些東西是不是需要現代化的監控,是不是要測水,測濕度,測溫度。
數據能告訴我們很多東西。
投資農業,其實長期來看是靠譜的。靠譜的前提是這三個要素:穩定的土地、熟練的工人以及充足的資金。如果你三者缺一,我會建議你,入行要謹慎再謹慎。
農業值不值得投資,你有何看法呢?歡迎拋磚引玉,期待在留言區看到你的觀點!
信息來自農場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