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於傳統水稻種植行業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2019年持平了2018年國家下調的水稻最低收購保護價,且托底收購啟動較晚,加上主產區的自然災害,價格低迷,廣大農民朋友收入減少,2020新開年突發的情況更讓稻友們信心大減。而隨著國家經濟發展,與水稻種植相關的農藥、化肥、種子等物資成本卻在逐年增加,外加勞動力成本提升,嚴重壓縮水稻種植利潤。
讓本身就利潤微薄的傳統水稻種植行業前途暗淡。面對這樣的局面不僅僅是種糧大戶,對於整個傳統種植業都是一種考驗,需要積極調整心態,尋求新的種植方式與種植模式,改變傳統種植思維才是更本之道。
傳統種植以水稻、玉米、大豆等為主,種植產量以處在高峰位置,很難再有突破。另外傳統種植收成很大程度上與自然氣候緊密相關。
而近年來出現的土地流轉,形成的種植大戶更是深受高土地租金,高種植成本影響,那麼隨著水稻價格下調,農資、人工等成本上漲,傳統農業該何去何從呢?
傳統農業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國內還是以小農經濟模式為主,也該到了轉型發展的時刻了。近年來出現的高效農業、現代農業、稻田綜合種養等模式都是打破傳統農業束縛的強有力探索。這些種植模式,不僅沒有降低農作物產量,破壞耕地性質,反而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不僅農作物品質得到極大提升,土地及水資源更是得到最高效利用。
以近幾年出現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為例,已經發展延伸出稻蝦、稻魚、稻鴨、稻蛙、稻蟹等等生態綜合種養模式。較傳統種植一稻一麥相比,只是在水稻種植期間利用閒置的稻地進行養殖,部分模式還採取只種植水稻不種植小麥。
如目前稻蝦綜合種養模式,已經發展成為稻田種養主力軍,操作簡單,經濟效益高,不僅滿足大規模操作需求還能適應一家一戶操作模式。
稻蝦養殖模式採取種植一季水稻,養殖一季或兩季小龍蝦的模式,較傳統種植相比只是不種植小麥,而可以提升畝效益1500元以上。由於採取蝦稻模式,可以使土地得到休耕,土地肥力逐年提升,傳統水稻種植使用的化肥、農藥等可以大大減少,不僅可以節省成本,還極大提高水稻品質,更加接近原生態,水稻價格也比傳統水稻高很多。隨著種植模式發展,形成區域品牌或獨立品牌,生產銷售蝦稻米,價格優勢更明顯,經濟收益會更高。
而且隨著生態種養模式發展,還可以發展鄉村旅遊等多種模式,使農業種植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種植上。將生態種養、旅遊、品牌等有機融合,會釋放出更多的經濟價值。
因此這次水稻價格下調,即是危機,也是發展動力,傳統農業只有改變才能走得更遠。
來源:在希望的田野上、水稻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