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交過最蠢的一筆智商稅,就是給孩子報班補情商

2019-12-26     家長會了麼

【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兒內容,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

近年來情商訓練營在家長群里火了,「心理專家說,孩子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更重要。然而很多家長都只注重對孩子智力的培養,而忽略了情商的訓練,結果導致情商低的孩子越來越多。」

不少家長都聽信了以上情商訓練營的廣告宣傳,為孩子報了價格不菲的情商訓練課。有些家長則是看到家長群里其他家長為自己孩子報了班,為了不讓自家孩子落後,也揮舞著支票迎頭趕上。

網上隨意搜索就可以看到許多打著情商訓練招生的培訓班,他們普遍宣稱高情商是可以培養的,0-5歲是培養孩子高情商的關鍵期,並且情商和將來的成功有著80%的相關性。

如此誘人的廣告文案,不僅讓筆者有了一絲懷疑,原來自己沒有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都是因為小時候父母沒去幫我報名情商班的緣故。

當然也不是所有家長都盲信情商培訓班,有不少家長在上完幾節課後就後悔了,想要申請退款,可是不約而同地遇到了維權難的問題。

比如杭州的王女士就報名了價值將近兩萬元的情商課,可是在後悔退課時,卻又告知必須要交付高達30%的違約金。

有個別家長覺得效果不明顯,申請退課也是情有可原,不能說明情商班完全沒有效果。那麼市場上的情商班究竟有無效果呢?

今天就讓我們從一個心理從業者的角度來出發,系統地來分析究竟市面上情商課有沒有必要讓孩子去上。

想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從情商是什麼開始說起,其實情商這一概念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商業化的概念。

情商(EQ:Emotional Quotient)從語源上就有刻意模仿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痕跡。

事實上即使是智力商數也僅僅是在智力量表剛推出時,智力量表的創始者比奈使用智力年齡除以實際年齡的比例智商算法而得名。

比率智商的計算公式:智商=(智力年齡 /實際年齡)x100

離差智商的計算公式:智商=100+15Z

現在隨著心理學的進步,大多數智力量表都採用離差智商的算法。離差智商比起比例智商能夠更加科學地衡量一個人在全體人群中的智力水平。所以智商僅僅是因為習慣原因保留下來的叫法,其實和商數完全沒有關係。

同樣地情緒商數這一說法同樣也與商數(Quotient)完全沒關係,因為在那時情商即沒有一套標準化的紙筆測試量表,也沒有情緒年齡這種說法,更不存在情緒年齡與實際年齡的比值得到的商數。

因此情商這一概念在面市時就借用了人們相對熟悉智商的概念,頗有點炒作,販賣焦慮感的意味。後續衍生出來的財商、逆商、愛商就更是如此,它們都有以下特點模糊概念,沒有測量工具,也無法準確測量。

隨著學者對智力定義的發展,桑代克提出了智力多因素理論和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為情商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在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中有一項即是人際關係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它指的是與人相處和交往的能力,表現為覺察、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和意圖並據此做出適宜反應的能力。

情商這一概念就是從人際關係智力中發展而來,可以看到情商與其說是情緒商數,不如說是情緒智力,在那時只是多元智力下的一小部分,而多元智力更是分為:言語、空間、內省、身體運動等八種基本智力。

成功學誇大情商的作用,號稱成功僅有20%靠智商,80%靠情商這一說法既沒有數據支持,經驗居多,又將情緒智力脫離於基礎智力之外,僅存在於商業廣告之中,並不被學界認可。

直到以Mayer和Salovey的學院派,明確定義了情緒智力,並讓其走上了科學量化的道路。現在一般認為,情緒智力包含4個方面的內涵:情緒感知和表達能力、情緒促進思維的能力、情緒理解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

細細分析情商的內涵,我們可以發現情商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對內感知察覺自己的情緒、控制接納自己情緒的能力;對外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體會他人情緒反應的能力。其實,這幾個方面家長完全可以在家自己進行訓練。

首先,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有意識地感知和理解自己的情緒。

大部分成年人對自己比較明顯的情緒能輕而易舉地感受到,可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有情緒反應時,他們是不知道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只能以哭鬧、鬧變扭、在媽媽身邊尋找安全感等方式來緩解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做兩件事,來加強孩子感知自己情緒的能力。

第一,可以讓孩子說出自己身上發生的變化,並且將身上發生的變化與目前的情緒狀態聯繫起來。

如在害怕時,我們心理上會逃避、退縮、緊張,生理上會出汗、瞳孔會放大,手腳會顫抖等。慢慢地,孩子就會自動把這些身體反應和情緒聯繫起來,他們便知道,情緒來臨了。

第二,抓住時機,教孩子給情緒命名。在平常生活中,或許父母不用刻意教,而是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先幫助他把情緒說出來。

比如「你剛剛哭了一場,我覺得你看起來非常傷心」、「你剛剛大發脾氣,一定很生氣吧!」孩子能夠從父母的言語中捕捉信息,並逐漸明白「原來剛才這種情緒叫做……」

等孩子稍大一些,父母可以主動問他:「你剛剛感覺怎麼樣?心情如何?」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經常和孩子探討一些情緒詞,不僅僅是常見的開心、難過等,隨著年齡的發展,一些自我意識情緒詞也需要讓孩子慢慢了解,比如害羞、嫉妒等等。

二是教會孩子恰當表達自己的情緒。

情緒表達可以通過語言和行為來實現。幼兒在表達情緒時,通常用行為來實現,比如哭鬧、興奮地跳等。

在學會了情緒詞之後,他們也會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如何。然而,在幼兒的情緒教育中,我們必需注意兩點:

第一,當有情緒來臨時,請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表達;

第二,是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但是要用恰當的行為方式來表達。

很多父母特別害怕孩子哭或者大發脾氣,比如面對一個想要玩具,父母卻不給買而哭泣不止的孩子,父母通常的做法是安慰孩子,叫孩子別哭,或者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或者乾脆妥協。

其實,這極不利於孩子的情緒表達和情緒智力發展。

哭其實是孩子有需求沒有滿足或者遇到了挫折而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對待剛才的這種情況,父母應該學會置之不理,態度強硬,讓其盡情地哭,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同時要在離孩子不遠的地方監視孩子的行為,直到孩子止住哭聲了,才繼續與孩子進行交流。

通過這樣,讓孩子明白哭只是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而已,而不是實現自己目標的手段;也讓孩子明白生活中是充滿了喜怒哀樂的,要學會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是要教孩子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情緒智力很強調情緒對智力發展的積極作用,積極的情緒狀態有利於促進思維發展。

面對學前或者更小的孩子,我們通常會教授給孩子較為直接且簡單的調節方法。比如面對消極情緒,引導孩子通過合理的途徑發泄(主要是運動),然後深呼吸並慢慢平靜下來。

而隨著年齡的增大,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找到產生某種情緒的原因,並通過合理化情緒法來調節情緒,即換一種想法,換一種心情。

比如孩子參加某場比賽,但是沒有獲得很好的名次而感到難過。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先肯定孩子的情緒,然後引導他換一種想法。

比如雖然名次不好,但是在比賽中交到了很多好朋友;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因為這次比賽,你的能力又有了更大的提升。

通過這樣來逐步引導孩子,加上你的耐心和恆心,孩子就會逐漸學會如何去調節自己的情緒問題。

最後,引導孩子學會有效地察言觀色。

讓孩子學會察言觀色主要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更準確地判斷別人的表情和反映出來的心理情緒狀態,進一步理解和分析別人的情感,評價別人的情感,並自己思考如何合適地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對於小孩子,我們可以通過繪本故事的訓練來提高這種能力。很多家長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特別喜歡提類似「這個故事說了什麼」、「剛才XX做了件什麼事」這樣基於事實和知識的問題。事實上,我們可以換一類問題來引導孩子。

比如「現在你覺得XX心情怎麼樣?」、「XX現在心裡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你來幫它說出來」、「這之後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情?、「他這樣做,你覺得別人會怎麼想?」

通過揣測他人的情緒和內心想法,以及故事的後續發展,來提高孩子的心理理論和換位思考能力,相信孩子的情緒智力一定能有更快的提升。

總之,情緒智力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得提升的,但妄想通過幾節課的訓練就有所成效,則就有些不太現實。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與父母的相處、交流,才是保證情緒智力發展的「常青樹」。

【粉絲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賦究竟是什麼,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在對話框輸入「測試」,答案就在那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V7_dm8BMH2_cNUgaTNU.html